24、什麼是十善?
是佛教對世間善行的總稱。它是以叁種身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四種語業(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绮語)及叁種意業(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所組成的。又稱十善道、十善業道、十善根本業道或十白業道。
就原始佛教的原義而言,十善業是世間善行的總稱,是死後不墮惡趣102,往生天道的條件。如《雜阿含經》卷叁十七雲(大正2·273a):“十善業迹因緣故,身壞命終得生天上。” 《中阿含經》卷叁〈伽彌尼經〉雲(大正1·440b):“此十善業道,白有白報,自然升上,必至善處。”
至大乘佛教時代,提出了“十善爲總相戒103”的說法,賦予十善更重要的意義。如《大智度論》卷四十六雲(大正25· 395b):“十善爲總相戒,別相有無量戒。(中略)說十善道則攝一切戒。”
十善業,分身口意叁類。身善業有叁:不殺生、不盜、不邪淫,與五戒的前叁相同。語善業有四: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妄語,與五戒同。
不兩舌是:不存破壞他人和好的動機,不搬弄是非,不離間他人感情。世人不修口業,東家說西,西家說東,搬弄是非,挑撥離間,常有兩舌之患。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兩舌災禍,可導致無風生浪,是非煩惱,擾亂身心,甚至動武傷人,實爲殺人不見血之罪魁。如能遠離兩舌,說正直話,豈有是非之爭端?
不惡口是:不說粗惡的、使人難堪的語言,如呵罵、冷嘲熱諷、尖酸刻薄的批評、惡意攻讦等;不說毀辱他人的話,及咒詛他人的惡毒言語。常人多患惡口罵人,且傷人父母祖宗叁代,是爲大惡口。經雲:“犯惡口者,當受畜生果報。”故不惡口而出言慈和,可積德成善,爲人敬愛。供養各位一個故事,《惡口的報應》:
從前,舍衛城中有一個富翁,名叫師質,信奉佛教。有一天,他准備了美好的飲食,虔誠地供養佛陀和僧衆。佛陀受過供養,又開示一番,就領著衆僧回到精舍。歸來的半途,佛和僧衆在河邊的大樹底下休息的時候,從樹上跳下一只猿猴,求借佛陀的缽具。猿猴接過佛缽後,速去速來,並且在缽中盛滿了甜蜜,雙手恭敬奉給佛陀。佛陀接受後,又把它分施給衆僧,令猿猴多得福報。猿猴看了,歡喜跳躍。過了不久,猿猴死了,轉世爲人,生于師質的家中。出生的時候,家裏所有的食具,都滿裝蜜糖。師質夫婦覺得奇異,就此把他取名,叫做蜜勝。
光陰如箭,歲月賓士,一轉眼,過了幾年,蜜勝已長大了,他厭煩塵俗,要求父母,允許他出家,父母高興地答應了。
得到父母的贊許後,蜜勝到祇園精舍,投佛出家。因爲他前世的善因,很快證了果。
有一次,他和同修比丘們出外度化的途中,感到熱渴異常,大家都想有一杯飲料。這時蜜勝比丘,將空缽向空中一擲,然後,雙手去接時,缽中已盛滿著佳蜜,送給衆僧解渴。回到精舍時,有一位比丘,就向佛陀請教道:“蜜勝比丘,過去修的是什麼福?爲什麼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能夠方便求得蜜糖?”
佛陀答道:“你們記得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猿猴,求借缽具,裝了佳蜜,來供養佛和僧衆嗎?由于他的喜心施舍,死後就轉生爲人;由于他的誠心,供佛佳蜜,所以今生隨時隨地都能夠得到蜜。”
佛陀說過以後,比丘又問道:“佛陀!蜜勝的前世,又是什麼因緣,才墮生爲猿猴呢?”
這時佛陀的四周,已圍繞著很多弟子,佛陀看了看他們後,才說道:“蜜勝會墮爲猿猴,那已是五百生以前的事,也就是迦葉如來,在世的時候,有一位青年比丘,在偶然間,看見另一位比丘,跳過一條小溪,就笑他的姿態,如猿猴一樣,因此犯了惡語的罪。所以他墮落爲猿猴,後來他知道自己的錯,曾向那比丘求忏悔,免墮地獄受苦,並因此勝緣,猿猴能遇佛得度,今生也很快證了羅漢果。”
佛陀講完以後,諸比丘們都知道了,一句惡言,就能招來苦報,因此,大家再也不敢有戲言和惡口。因爲因果是不會饒過人的。
不绮語是:不說無意義語,如誨盜誨淫、情歌豔曲、說笑撘讪,或者天南地北,言不及義。花言巧語,輕浮無禮,說不正經的話,誘人生諸邪念,或出言戲弄,胡亂開口,以爲取樂,都叫做绮語。說此绮語者,不但浪費時光,而且有害身心;不僅無益自己,且能加害他人,業報所在,死墮惡道,生而爲人,永遭輕賤。故要說合于禮儀,真實的正經話,便叫做不绮語。如能遠離绮語,則心正言順,彬彬有禮,莊嚴威儀,也必爲人所敬仰。供養各位一個故事,《宏亮的聲音》:
人家做了功德,我們雖然沒做,但只要隨著發歡喜心,一樣會有功德。相反,如果你不隨喜,而生憎惡心,出口嘲笑譏諷,那以後的苦報,是不能避免的。
釋迦牟尼佛在說法的時候,有一位比丘起來問佛陀道:“佛陀!我們的世尊!善和比丘,以什麼因緣,會長得那麼醜陋?可是,他的聲音卻是那麼清脆和雅?而且,在同道中,很快就獲證羅漢果,請佛陀指示!”
無論什麼問題,佛陀都能爲大衆解說。佛陀說道:“你們要知道,善和比丘,在很久很久以前,當人的壽命有四萬歲的時候,也就是拘留孫佛在世度完有緣的衆生而進入涅槃後,當時的國王,得到佛陀的舍利,就招來很多土木工人,要建造一座巍峨的七層寶塔。這時,有一個工人,對同伴說:“僅僅幾粒舍利,國王爲什麼要建築這麼大的寶塔來供奉?這樣,不是既浪費金錢,又浪費人工。”
同伴們聽了這些話,很不以爲然,並勸他別多嘴。因爲建塔是好事情,不要出口破壞。當寶塔快完成時,那工人又再生起輕慢心,但沒有人理睬他。七層寶塔終于完成了,很多來觀光的人,都同聲稱贊,生歡喜心。這時,那個造塔的工人,知道自己犯了錯誤,不該對莊嚴的寶塔,起輕慢心。爲了忏悔前罪,他辦齋供衆,多結善緣,並且在塔尖上,行大布施,懸挂一個金鈴。
弟子們!當時起輕慢心的,就是現在的善和比丘。由于他的輕慢佛塔,所以有醜陋之身的果報。後來他能夠悔改,並奉獻金鈴,所以今生他有和雅的聲音,使聽到的人都能覺得心情舒暢,感到歡欣。
普賢菩薩的十大願中,有“隨喜功德”一個大願。學佛的人,應該深深思考,學習菩薩的大願,切實去做到。
十善業的重視語業,正說明了這是人類和樂共處的根本德行。人類以語言而傳達彼此的情意,如人與人間,盡是些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試問人類的和樂──齊家治國平天下,從何說起?語言的傳達,雖說“人口快如風”,到底還不易傳播。自從有了文字,就能傳遠傳久;加上近代發明的電話、電視等,這一世界的人類意識,更是息息相通。然而息息相通的,充滿了妄語、兩舌、惡口、绮語(黃色黑色等),我們現在正進入這樣的世界。希望建設人類的永久和平,而違反人類的正常德行,真是緣木而求魚了!
意善業有叁:離貪欲、離嗔恚、離邪見(愚癡)。
離貪欲是:對于他人的財物、妻子(丈夫)、權位等,不起貪戀而欲得的心理,不作取得他人財、物等計畫,自己安分知足,離貪欲心。不悭貪而慈心舍施——自己的財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財物,但欲歸我,叫做“貪”。悭貪的人追求財、色、名、食、睡五欲,貪得無厭,不擇手段,便會造出種種罪業,故要遠離悭貪,不悭吝自己的財物,也不貪求他人的財物,把謀生得宜的錢財,用以奉養父母,教育子女,家庭費用外,對于貧病孤苦者,能給與同情慈濟,或捐助社會福利事業,即是慈心舍施,經雲:“能舍施者,可得富貴。”但不可有貪,佛陀說“貪多業亦多,取少業亦少,萬般苦惱事,除貪一時了。”人生因貪而受苦,因貪而違法亂紀,危害他人社會,到頭來自食惡果。因此,佛教乃勸人慈心舍施,以對治悭貪,離苦得樂。供養各位一個故事,《買富賣貧》:
迦旃延在阿槃提國宣化後,想回到舍衛國去聽聞佛陀說法,途中,見到一位婦人手持水瓶,坐在河邊大聲嚎哭。尊者一見,油然生起憐憫心。他怕這個女人因什麼失意的事想不開,而投水自殺。
因此,他就向前問道:“婦人!什麼事情使你傷心,要在這裏嚎哭?”
“不要你管,告訴你有什麼用?”婦人哭的聲音更大了。
“婦人!告訴我,我是佛陀的弟子,我可以幫助你解決苦難的問題。”
“你是沒有辦法的,你看世間上這麼不平,貧富如此懸殊,我是一個苦命的窮人,一生都受苦,我給貧窮的苦難折磨得實在不想活了!”
女人說後,像要往水中跳的樣子,迦旃延趕快上前一把拉住她,非常慈悲地開導她:“婦人!你不要傷心,世間上的窮人很多,不僅是你一個人。同時,窮人並不一定是苦或不幸,富人並不一定就是快樂。你看那些擁有奴婢和田宅的富人,他們天天仍然爲貪欲嗔恚的煩惱受苦。爲人只要平安的生活就好,貧窮值得什麼悲傷?”
女人不耐煩的掙紮著說道:“你是一位出家的沙門,你能看得開世情,但我們不能。你要知道,我是這裏大富豪的奴隸,我窮年累月做奴役,衣食不周,沒有自由,而且我那黑心的主人,悭貪暴惡,沒有絲毫慈心,我們做事,稍有差錯,打罵交加,叫我們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想到這些痛苦都是由于我的貧窮所致,怎麼不叫人爲窮苦悲傷呢?”
“婦人!既然如此,你不要悲傷,我告訴你一個解脫貧窮和發財的方法。”
“是什麼方法啊?”婦人把眼淚揩拭一下,望著迦旃延。
“這個方法很簡單,你既然爲貧窮而受苦,那你可以把貧窮賣給別人!”
“貧窮可以賣給別人?”女人驚叫起來:“你不要這麼亂說,如果貧窮可以賣給人,那世間上就沒有窮人了。又有什麼人肯買貧窮呢?”
“賣給我,我肯買!” 迦旃延回答。
“貧窮可以出賣,而且也有你買,不過,出賣的方法,是怎樣的呢?”
“要布施!”尊者開示道:“你要知道,人生的貧富各有因緣。貧窮的人所以貧窮,是前生沒有布施和修…
《24、什麼是十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