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15、凡師長或者上師的話都要無條件地服從嗎?

  15、凡師長或者上師的話都要無條件地服從嗎?

  在學佛的道路上拜師是最重要的一環,因此,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稱拜師是修道的根本,作了詳細的論述。尊師重教是文明社會的美德,對學佛的人來說,對上師的尊敬和一般意義上的尊師還有所不同,應將合格的上師視爲代佛傳道的佛的化身和叁寶合一的皈依對象。因此,對上師尊敬與否,忠誠與否,就會成爲學道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因此,不能不重視師道,在拜師之前要十分慎重,要從品德、學問、教派傳承各方面對投拜物件進行了解,慎重決定取舍。上師的品德、學問必須按佛教的標准衡量,不能靠商品社會的虛假廣告,要經過可靠的途徑了解。經過慎重選擇而決定投拜的上師,就應該看作入道之本,加持之源,尊敬供奉,不能有叁心二意。只要上師所做所爲,合乎教義,就應服從支持。如果有些上師的行爲不合教義法規,弟子應該像子女對待父母的錯誤那樣,善言奉勸改正製止。這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指示的對待上師錯誤言行的態度。這有以下經典根據:《律》中說“所說背離教義,應製止。” 《寶雲經》中說,“對善法行,應隨從奉行,對惡行爲應當背棄”,這就是說,對上師的服從並不是無條件的。

  附:修持一定要依從師長嗎?不可以自學嗎?釋迦牟尼不就是無師而自證嗎?

  從師而修學是唯一成就之道。單單自己看看書、打坐一下,當然也有一定的利益,但絕對不足以得到真正的成就。修持佛法的人,不但需要佛學上的智慧,還需要傳承曆代祖師不斷之加持,才能生出如法的證悟。由入門皈依叁寶起,乃至受戒等都需要有師長之傳授才能得到清淨之傳承。即使佛學上的智慧,也要有足夠福德資糧才能得證,而師長正是一個有力量的福田,我們藉著供養師長、承事師長及奉行師長的教法,可以積累無量功德。佛陀曾說:“對諸佛供養可生功德,但不一定令諸佛生喜。在一位衆生對其師長恭敬承事時,則又能生供養之功德,亦同時能生令叁世十方諸佛歡喜之功德。在一位衆生對師長承事供養時,十方叁世諸佛皆歡喜垂視!”。再者,佛學上的智慧,亦非可單靠自己揣摩就能正確地理解,還需師長依曆代祖師之傳承開示去釋義,方能得見佛語之密義真髓。師長的口訣及心要就似是開啓佛法成就寶庫的鑰匙,不用鑰匙而盲目地自己亂摸的話,是不可能開啓寶庫的。釋迦牟尼本師並非沒有師長。如果你讀《佛陀本生經》,就會知道佛陀在過去生曾遍訪明師修學,甚至犧牲身命爲求一偈佛法。在曆史上,從來沒有單靠買一本書自己讀一讀就成佛的先例!以上所說的並不限于藏傳佛教,在原始佛教中,從師而學是一向的學修方法。在今天,各派佛教中不乏明師,你不要只因爲不願謙虛拜師而斷送慧命。即使世間的學問,也必須從善師而學,何況出世間的妙法真義?

  附:親近師長應注意什麼?

  (一)勿離師長。

  對于修行人來說,暫時與究竟的一切功德之源泉就是師長,大格西博朵瓦是這樣說的:“攝集一切竅訣的基礎就是不舍棄殊勝的善知識。”格西又說:“如果不離師長恒時追隨,那麼此人已經擁有了一切佛法。”依此而言,我們必須恒常不離師長。

  (二)晉見師長。

  如果自己有教言上的疑問要請教或者有事彙報,需要去晉見師長前,就必須搞清楚師長此時是否在百忙之中,是否心情愉悅,在上師悠閑自得、舒心悅意時可以前去討教,而在師長事務繁忙、心緒不佳時萬萬不可莽撞去打擾。在未得到師長的開許之前,自己不管叁七二十一大搖大擺地來到師長面前,由于根本不知曉此刻師長是否心情很好,倘若正巧趕上師長心情不好,那麼就會導致對師長不敬以及擾亂上師的心這兩種極其嚴重的過失。

  因此,首先應當到師長的侍者前詢問可不可以前去拜見,了解上師心情好不好的狀況,再以晉見師長尊容比獲得如意寶還難的心態來到師長前,對師長毫無怠慢之心、謙虛謹慎、畢恭畢敬,如此可得到廣大的功德。所以,到師長的面前時,先讓侍者去請示,師長獲准後方可前往,這一點是極爲重要的。

  可是,有些人對此卻不以爲然,他們說:我們既然已經依止師長,所以隨意到師長跟前這是理所當然的,如果不可以隨便去見,那麼依止師長有什麼用呢?這說明他們壓根不懂依止善知識的方式。例如,世間上那些百姓們也沒有說“因爲他是長官所以什麼時候想去都可以”,而隨便前去見,那麼對于法主、法王、如意寶般妙法源泉之師長,懷有不敬之心,口出非禮之詞說“不管師長開不開許都要去見”,便徑直而入,這是對師長的最大不敬。再說,就算是要去拜訪世間的大官員、大人物們,也不能亂了方寸,而必須首先通過他的下屬,依次引見,否則也不能見到。對于師長竟然都不能像世間人對待大官員、大人物那樣尊重敬仰,那還有什麼比這更不恭敬的態度呢?自己只是私下認爲拜見師長是天經地義、理所應當的事,于是趾高氣揚地直入其內,這種草率舉動,恰恰將他沒有把上師視爲真佛的清淨觀之內相暴露無遺。

  (叁)真實作想。

  本來,我們應當有見一次師長的尊容、聽一次師長的言教就如同親睹佛陀的金顔、親聆佛語一般極爲稀罕難得的想法。如果沒有這樣想,那就是一大錯誤。即使心中確實已生起了面見師長的身相與聽受師長的教言極爲不易的念頭,但是在去往師長面前的途中,仍然需要如是憶念:我的師長的的確確就是真正的佛陀,我雖有這樣的問題要請教,卻不知能否如願以償,如果有幸在上師面前討教,並獲得了滿意的答覆,那真是太有福報了。面見一次師長的身相,就相當于親眼目睹了所有佛陀的身相。如此可以清淨無始以來多生累劫中所積的一切罪障,實在具有廣大深遠的意義。之後,在侍者尚未通知,師長是否准許之前,一直耐心等待。

  按理來說本該如此,然而我們這些人即便是一百次見到師長的身相、一百次聽聞師長的言教,仍舊將師長看成是一般的普通人,從未體會到親見師長的身體難得、聆聽師長的教授難得、見師身聞師言意義重大這一點。如此一來,勢必會導致自己身心原有的一切聞思修行功德喪失無余、前所未有的功德不會生起的不良後果。博朵瓦格西曾說過:“對上師不恭是失去智慧的主因。”

  如果偶爾因沒有得到開許而未能如願面見師長,也不能心煩意亂,心裏應當這樣想:我應該明白,這是對自己最殊勝的教誨,這明明是在暗示我:因爲你的惡業罪障太深重了,你若誠心誠意想見真佛師長,就要淨除自己的罪障。

  如果一請求即刻得到開許,自己應該想到:在自己罪孽業障尚未清淨時,師長就慈悲恩准前去面見,這說明他老人家一方面是在用強製的方法淨除自己的深重罪障,一方面是爲了讓自己積累廣大的福德,現在有幸去參見師長,應當趁此機會積累福德,于是心裏一邊默默觀修七支供,虔誠祈禱,一邊恭恭敬敬地向師長獻上曼茶羅或供養。

  倘若師長聲色俱厲地對你進行訓斥呵責,那麼要認識到這是師長在賜給自己竅訣;假設師長大發雷霆,對你大打出手,你也應當認識到:他老人家是在顯示采用強製性方便法門淨除我的罪障、摧毀我的煩惱。長期如此修學成爲習慣,平時也必須與師長形影不離,集中精力精勤修學依止師長的方法。

  (四)斷顛倒想。

  對此有些人顯出一副頗有見地的神態說:就像如果與火靠得太近必將遭到焚燒一樣,如若與師長過于親密,那必然會出現矛盾重重的不良後果。所以,求法時依止師長,在不求法時就遠遠避開師長,到別處去安住,這樣還是很好的。說完便在距離師長一個月路程的遠處住了下來。這種現象俯拾即是,極爲常見。

  這種人往往口頭上會說出諸如“我唯一依賴上師”這樣冠冕堂皇、漂亮動聽的言詞,實際行動中卻充分顯露出,他對于如理如法依止師長根本毫無興趣的心態。一般而言,具有將師長視爲真佛的無僞清淨心確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但是我們如果能做到口中經常說師長就是真佛陀,心裏也反反複複這樣觀想,夜以繼日對師長修清淨觀,那麼與師長越親近,對依止師長之道理的理解程度也相應會越來越提高。

  還有些人顧慮重重地說:“因爲我心裏對師長沒有信心、恭敬心與清淨心,如果呆在師長身邊,只能積累惡業而已。”這些人本來自己就已經不具有清淨觀,加之又不願意長期持久地修清淨觀,他們認爲反正我沒有清淨心,就順其自然吧,如此也是很快樂的,而不願意改正自己的惡行。(這些人純粹是破罐破摔、將錯就錯、自暴自棄、自甘墮落,孰不知沒有清淨心也是可以改變的。如上所說,與具正信的道友相處,多觀想師長的功德,逐漸就會改過自新的,並且親近師長也有無量功德。)

  有的人也滿不在乎地說:“既然對師長不能觀清淨心,那也是無所謂的,獨自住在偏僻的山裏修法也是很好的。”你們對師長連一顆清淨心都不能觀想,那煞有介事地修法又能有什麼利益呢?難道佛陀沒有說過大大小小的一切功德均依賴于師長嗎?而且,對師長能生起信心、觀清淨心的主因就是要在師長身邊住下來,隨後全神貫注聽聞依止師長的甚深竅訣,交往那些對師長觀清淨心的同修道友,與此同時對師長修清淨觀。大成就者曾經請問金剛手菩薩:“生起信心之因是什麼?”金剛手菩薩答言:“如若依止如第二佛陀般的師長便可生起信心;如果與具有正信的道友相處也可生起信心。”

  也許有些人會有這樣的想法:只要將師長觀想在頭頂上修清淨心就可以了,守在師長身旁又有什麼必要呢?這種人也實屬愚昧無知、智慧淺薄之徒。如果不在師長身邊,怎麼能聽受師長的講經說法?如果聽聞不到師長的講經說法,怎麼能斷除對教言的滿腹懷疑?如果沒有斷除對教言的滿腹懷疑,又怎麼能生起五道十地的功德?再說,如果我們要杜絕師長不歡喜的一切事情、對于師長歡喜之事盡力而爲的話,如果說需要以叁供養令師歡喜…

《15、凡師長或者上師的話都要無條件地服從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