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11、善知識的標准是什麼?

  11、善知識的標准是什麼?

  我們要學佛首先不能沒有師父。別說學佛,就連我們從武漢到四川,也得要知道坐什麼車,到哪裏去買票,開車的時間,這些都要向明白人打聽清楚。我們學佛呢,沒有從這裏到四川這麼簡單,而是要從六道輪回的苦海達到涅槃聖果的彼岸。從根本利益上來講,這直接關系到我們生生世世徹底了脫生死的問題,這條通往聖果的道路在這個世間極少有人能夠得到的,除釋迦牟尼佛和極少數大成就者外,沒有人達到過目的地。因此,在這樣的路途上更需要引導者。

  下面先講一講什麼樣的師父是合格的師父,或者說善知識的條件是什麼。到漢地來的藏傳佛教的活佛不少。但有些人居心不良、心術不正,把本來沒有那麼多煩惱的、善良、天真的居士弄得一塌糊塗。你首先必須有觀察師父的標准或條件,如果不能如法觀察師父的話,就不能確認是善知識還是惡知識。盡管依止善知識的功德極大,但依止惡知識好比是接近毒蛇一樣會喪失你的叁善道的命。因此你要確認善知識,觀察善知識,這是非常重要的。你們別認爲這個活佛是黃教的,在黃教當中信這個,在紅教、白教不信這個,就不要觀察了等等,千萬不要有這樣的想法。這裏講的法不是黃教的法,是釋迦牟尼佛的法,也是彌勒佛的法,是包括藏傳佛教的六大教派,也包括漢地淨土宗、天臺宗等在內的都要聽的佛法。爲什麼呢?這不是藏傳佛教,而是佛法。我們分別佛法的真正標准是什麼呢?就是釋迦牟尼佛留下的遺産,也就是經、律、論叁藏一切經典。如果不把這個做爲憑證的話,那麼我們根本就沒有辦法得到任何一個其他的憑證。

  因此,在這裏要講一講《菩提道次第廣論》所寫的,彌勒佛開示的親近善知識(師父)的方法和善知識的條件。然後,再加上華智仁波切《大圓滿前行引導文》當中所講的善知識的標准。這兩個標准跟大家講一下之後,讓大家對如何親近善知識的問題有所了解。首先,我們要親近什麼樣的善知識。彌勒佛在《大乘莊嚴經》中非常明確地講了,總共有十個德相。這十個德相就是作爲一個合格的善知識的標准或條件。

  即:“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這就是善知識的十個條件。其中第一句話,“知識調伏靜近靜”是什麼意思呢?作爲一個師父、善知識,他必須要具備叁學的功德。一個是以戒學能夠調伏自己的行爲,一個是以定學而使自己非常清淨,一個是以論學或慧學讓自己的心非常精進。什麼叫以戒學調伏自己的行爲呢?比如說,一個醫生連自己的病都治不好,怎麼能治好別人的病呢?因此一個善知識要調伏一切弟子和衆生,首先要能調伏好自己,才能具備調伏他人的能力。怎麼調伏呢?消除一切缺點,能夠攝受一個清淨的戒律,這叫調伏。

  第一個條件:調伏

  在《別解脫戒經》中,釋迦牟尼佛比喻說:“心馬常馳奔,恒勵修難製。”野馬是非常難調伏的。要調伏它,用什麼樣的方法呢?口夾是調伏馬的最好方法。同樣,我們的心好比是一匹野馬。用什麼方法調伏它呢?就是用別解脫戒的口夾,用這個使心調伏。因此你要觀察師父是不是戒律清淨之人。戒律有叁種:一個叫別解脫戒,一個叫菩薩戒,再一個叫密宗戒。別解脫戒爲一切戒之根本。在《俱舍論》中講,戒律如大地,是生長出一切功德苗的基地。沒有大地的話,不可能生長出任何苗。沒有田的話,不可能生長出糧食。同樣,如果沒有戒律,就不能生出任何一個功德。因此,要看這師父是否具備一切戒律:

  (1)居士戒、沙彌戒或比丘戒等是不是非常清淨。

  (2)菩薩的十八根本戒和四十五戒是否非常清淨。

  (3)密宗十四根本戒等密宗的一切戒律是否非常清淨。

  如果自己胡作非爲,連居士都不如,那就可以肯定地說,他根本不具備調伏他人的能力!

  說到這裏必須和大家說明,在佛教中也未必非是比丘,也有一些上師從來沒受過比丘戒,從來沒有當過和尚,以居士身份授灌頂的也不是沒有的。因此,哪怕他是在家人也可以諒解他,但他是不是一個像樣的在家人,要看他:一、是不是不殺生,二、是不是不偷盜,叁、是不是不邪淫,四、是不是不妄語,五、是不是不飲酒和不吸毒。連以上這些都做不好的話,那就可以確定他根本就不能調伏任何衆生。

  第二個條件:靜

  清淨就是定學,內心非常清淨。修禅定修得非常好,修定的經驗非常豐富。修定時把自己內心中存在的貪圖、嗔恨、愚昧無知等拿定來壓住了。在修禅定的過程中,能知道如何對治掉舉56和昏沈57,而且知道的竅訣也非常多,包括顯宗的禅定和密宗的生起次第等修法。

  第叁個條件:近靜

  叁個是近靜。近靜是什麼呢?就是慧學,尤其是性空正見,諸法自性虛空。龍樹菩薩說一切諸法“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58在這個一切諸法自性空方面,至少在比量59上能有所體悟叫近靜。

  第四個條件:德增

  “德增”是指善知識要比弟子的功德大,比弟子的佛學水准高。如果你不親近一個“德增”的善知識,學修佛法就不會有長進。龍樹菩薩在《親友集》中這麼說:“諸人依劣當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勝者獲尊勝,故應親近勝自者。所有具最勝,戒近靜慧尊,若親近是師,較尊勝尤勝。”第一句話“諸人依劣當退失”,是說如果你依止一個比自己功德更低的人,那你就會退步。“依平等者平然住”。如果你親近與自己佛學水准差不多的人,就會停滯不前。“依尊勝者獲尊勝”。如果你依止一個比自己修行功德更高的善知識,就會得到更大的進步。我們拜師父,一定要拜一個比自己智慧更高、修證功德更大、叁藏經典學問理論水准更高、完全有能力把你引導到具有無上正等正覺、至高無上的智慧、慈悲,即最殊勝的善知識,才能使自己真正有長進。

  第五個條件:具勤

  于利他之行,能精進勇猛地行持。

  第六個條件:教富饒

  什麼叫“教富饒”?教法非常豐富。一個師父不能只會說單獨某一個法或知道某一個傳承,而必須通達一切教法,通達釋迦牟尼佛所傳的經、律、論等一切教法,以及顯宗和密宗的一切教法。因此,一定親近一個“教富饒”者。這樣他才能夠使你的佛法修持得以健康地進行。比如一個醫生的職責是維護人們的健康。假如他只懂得治一些頭疼感冒等小病,那就沒有必要要這個醫生。我們需要的應該是醫術比較高明的醫生。不管什麼病,他一摸脈就能判斷出是什麼病,用什麼藥能治好。有了這樣的醫生,我們就能夠健康地成長。同樣,我們學佛的醫生就是師父。這個師父要會調伏好我們內心的貪圖、嗔恨、愚昧無知、自私、傲慢等一切病症。第一,他會判斷,第二,用各種配藥的方式能夠把我們的一切病症治好。不但治好,而且要用最佳、最快的辦法治好。

  第七個條件:善達實性

  “善達實性具巧說”。“善達實性”跟剛才所說的近靜差不多。不過有一點,剛才所講的近靜包容了所有的五明智慧:聲明、因明、內明、工巧明、醫明。不過在這裏就不包括了。這裏是指通達萬物諸法虛空的本性,也就是說通達實性。實性是緣起性空,諸法的本性。因爲一旦發現了諸法的實相和本性,不管是只用比量60所證,還是現量61所證,都算是證悟。因此,師父要有很高的比量的水准,至少能夠以比量的方式通達諸法的本性,或者實相。

  第八個條件:具巧說

  什麼叫具巧說?其實師父盡管是非常好的師父,具有剛才所說的叁學智慧和德增,也具備非常豐富的教法,並通達實性。但若不能具備善巧說法的話,就不一定能讓人聽懂。比如說,今天我用藏語講了一個小時或半天,做了半天的灌頂,拿著寶瓶然後念經,將寶瓶在一個一個頭上放著。居士們糊裏糊塗的,不知道對寶瓶該觀想什麼,這個寶瓶是什麼意義,也不知道授這個灌頂的時候自己觀想某一個佛或菩薩,更不知道每次授身口意等加持時的寶瓶灌頂、莊嚴灌頂、金剛杵灌頂、天衣灌頂、金剛上師灌頂、智慧灌頂、秘密灌頂或言辭灌頂等。每次灌頂該以何種方法去接受這個灌頂,他都不懂。他想:可能是灌頂了吧。灌頂之後也不知道怎麼去修,念什麼咒。這不是善知識不具備其他功德,而是不具備善巧說。因爲不具備善巧說的話,你就聽不懂他說什麼。這是由于語言的障礙不具備善巧說法。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由于本身表達能力有限而不具備善巧說法。有些上師通達一切叁藏經典,一上講臺,叁句話也講不出來,這是因爲語言表達能力差。對初學佛法的人來說,善巧說非常重要。

  第九個條件:悲體

  “悲體離厭”。“悲體”是什麼呢?就是內心非常慈悲,把衆生或自己的弟子當成兒女一樣,內心根本沒有一點隔閡,或執著心,傳佛法完全是爲了救度弟子或衆生。不爲錢財、名利,只爲了救度一切衆生,這才是真正具備慈悲心的悲體。要是沒有這種慈悲心,講的法究竟如法不如法,就有很大的疑問了。

  第十個條件:離厭

  “離厭”是什麼呢?就是脫離厭煩。例如一個弟子成天總是問問題,吃飯時問,做事時也問。如果師父心裏感到非常煩,不想回答,這就是沒有脫離厭煩。“離厭”就要求師父不能有厭煩,弟子什麼時候請教問題,師父就應該非常歡喜地回答。只要是真心學佛的弟子,師父就應該歡喜地回答任何一個問題,這就叫離厭。這十個標准就是師父所具備的條件。

  以上所說十點,乃完美的大乘明師之特征。所以,我們不僅在求法前必須以此十點來審查欲依止的師長,若以後當爲人師表者,亦應以這些准則勉勵自己。

  在末法年代,具足十項明德的師長不能說沒有,但到底是難求了,以我們的這少許功德恐怕並不易遇上。所以,我們若能尋得次一等的好師長,亦可作依止了。什麼是“次一等的好師長”呢?首先他必須具有曆代輾轉傳下的清淨不斷傳承;即使他並未能完全做到心中只有…

《11、善知識的標准是什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