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11、善知識的標准是什麼?▪P2

  ..續本文上一頁衆生而沒有自己,起碼要是關心衆生比關心自己爲多;即使他未能完全超越世俗心態,但起碼要視修行比世俗瑣事爲重;即使他未能完全不顧現世福樂,但他起碼要是一個把未來生之福樂看得更重要的人。如果能有這樣的師長,暫時來說也已算足夠了。

  我們雖應熱衷于學法,但觀察師長絕不能草率貪快。現今的人,常常讀到宣傳的文字,便一窩蜂地跑去拜名師,這是不安全的做法。我們應當在未成立師徒關系之前,長期觀察這位師長的德行等,在觀察幾年後,認定其爲合格師長,方決定拜其爲師。平時我們參加聽法等活動,只要心中沒有生起“這位是我的師長!”的決定,師徒關系便未成立,可以繼續慢慢觀察,暫時只把說法者視爲一位佛法上的長輩或朋友。如果你向他求法了,例如是你主動求了口傳或灌頂,或參加了灌頂傳法、口傳儀式等,又或者你在心中默默生起了“這位是我的師長!”的決定,師徒關系便告成立,觀察過程亦告結束,從此便必須視師爲佛了。

  觀察師長合格與否,必須在師徒關系成立以前進行,而非依止了以後才做的,但現在的人常常把這次序倒反了,此爲佛教的不幸。沒有人逼我們去拜師長,這完全出于自己的決定。如果自己疏于審查便草草拜師,錯的是自己,並不能怪別人。

  總之,一旦師徒關系成立了,便必須視師爲佛,雖可另拜其他師長學佛法,但絕不可把其中任何一位不視爲佛,乃至批評、毀謗等。師徒關系之成立,不一定經過拜師的儀式,一旦你在心中默默生起“這位是我的師長!”的決定,即使對方並不知道,關系也便已確立,又或你向該師父求法或受其傳法,師徒關系亦成立了。一旦成立了師徒關系,如果後來發現師長所說、所作與佛法的確背道而馳,亦只許默然另拜其他師父,心裏仍必須視這位爲諸師中的一位師長。其他無關系的人或許尚可批評此人的過失,但作爲徒弟的你,絕對不宜參與批評。

  如果是傳密法的師父那要求就更高了。剛才說的十條,再加上二十個條件,共叁十個。

  (1)身清淨:

  就是戒律守得非常好。不論受的是居士戒、沙彌戒、菩薩戒、比丘戒,還是密宗的金剛戒,都守得非常好。尤其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什麼叫不殺生呢?不爲了自己的利益殺任何一個衆生,也不爲自己托別人殺任何一個衆生,不吃爲自己殺衆生之肉,也不隨喜殺生。

  第二不偷盜,不搶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不偷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或不會用卑鄙手段騙取別人的東西。

  第叁不邪淫,就是自己有家庭,決不做對不起任何一個家庭的事,不能有第叁者。如自己沒有家或沒有妻子、丈夫,也不做破壞別人幸福家庭的第叁者。還包括托別人做或別人做了隨喜他們的所有行爲都不行。這些叫身門清淨。

  (2)言門清淨:

  不說妄語、讒言、非常難聽的惡言、無聊的語言。這四個同樣也是不自做,不教他做,也不隨喜。這些叫言門清淨。

  (3)心門清淨:

  內心不管別人修法如何好,內心不産生任何一個嫉妒心,別人擁有了多少財産,內心不産生任何貪圖心,還有自己所不喜歡的人跟自己作對,不産生任何傷害他的心,內心相信因果,對叁寶不産生任何懷疑。這些叫意門清淨。因此作爲一個密宗上師必須做到叁門清淨。

  (4)大智:

  密宗上師必須是大智慧者。因此他必須通達一切叁藏62經典。必須通達顯密的一切教法。必須通達一切大乘小乘的法門。沒有這樣的大智,不可能證到至高無上、具有無上正等正覺智慧的如來聖果。因此必須要具備大智慧。

  (5)具忍:

  什麼叫具忍呢?在修行上非常有耐心,不怕吃苦,不怕時間長,要有絕對吃苦耐勞的忍心。同時也必須具備對金剛兄弟或對他人能夠忍受一切委屈的忍辱心。沒有這種忍辱心很容易産生相互嫉妒、相互排斥現象。所以要絕對有忍心。

  (6)正知:

  就是顯宗所說的正住。所謂正住就是在教派與教派之間、上師與上師之間、宗派與宗派之間、宗教與宗教之間沒有任何一個偏見心。

  (7)無谄:

  對于他人沒有任何卑鄙不擇手段之心。

  (8)無诳:

  心不欺诳。

  (9)通達密咒:

  非常通達密宗的事部、行部、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的每一個咒子和每一種修法。

  (10)通達密續:

  通達密續與通達密咒有什麼區別呢?密咒主要指修習的手段和方法。密續爲釋迦牟尼佛講的經典。因爲密宗的事部續、行部續、瑜伽部續、無上瑜伽部續都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每個咒子的修行方法都來自于密續當中,所以要通達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密宗的續(密宗的經典)和密宗的理論。

  還有十個條件叫十真實,這是密宗上師必須具備的條件。

  (1)壇城:

  對壇城的繪畫、觀想非常通達,也可教授弟子,同時還包括做佛像、畫佛像的工巧。否則他根本沒有辦法明確解釋密宗的每一個金剛壇城的形態、生起次第中的觀想方法。因此必須通達壇城。

  (2)密咒:

  在圓滿次第當中最關鍵的是密咒。這個密咒是什麼咒呢?不是我們經常念的這個咒、那個咒。這些咒是體內每個部位所需要觀想的咒,比如頂輪咒、言輪咒、心輪咒、丹輪咒和密輪咒及身體每個部位咒的觀想方法。

  (3)手印:

  手印在密宗裏非常多,尤其是在事部、行部、瑜伽部中,手印占主要位置。特使是事部,手印是最關鍵的,因此上師要對手印非常通達。

  (4)守護我及處等:

  這個就是怎樣保護我和我所在之處。用什麼方法呢?比如自己用每個部位的金剛忿怒來保護自己的身體,或用金剛壇城或火輪保護自己和自己所住的地方,不讓任何一個妖魔鬼怪接近。

  (5)迎聖儀軌:

  就是迎請一切智慧身的儀軌。我們修煉任何法的時候必須迎請很多聖尊。比如,迎請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金剛手菩薩等身、口、意一切智慧功德,因此,上師必須要通達任何迎聖儀軌。

  (6)儀軌念誦:

  口頭的都不會念,更談不上觀想了。念誦的目的是什麼呢?是觀想。口頭念不出來更沒有辦法有次序地去觀想。因此要通達念誦,非常通達修行的方法,每個次第修行方法。

  (7)修習:

  通達每個次第的修煉方法。

  (8)內外火供:

  外火供是用火炕如法地做火供(將供養一切佛菩薩的物品在火炕裏面燒)叫外火供。內火供指觀想自己吃的東西到了丹田後,化爲一切供品供養體內的一切諸佛菩薩的方法,這叫內火供。

  (9)收攝:

  最後把一切觀想部分收回。

  (10)送神:

  把一切迎請的智慧神、諸佛菩薩送回原地的儀軌。必須要通達這些才能當一個密宗的金剛上師,因此,密宗的金剛上師要比一般的師父多二十個條件。上面講的叁十個條件就是一個密宗善知識的標准。

  在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講,有些人說黃教是這樣,那我們白教可以不必要這樣,紅教也不必要這樣。還有人說紅教不需要守任何一個戒律,只要是一心一意依止善知識,依止上師就行了;或說紅教可以胡作非爲,可以有不尋常的男女關系。這簡直就是胡說八道,這樣的說法和做法徹底破壞了佛教,徹底破壞了藏傳佛教。因爲這些敗類來到漢地亂搞亂整,最後弄得漢地信佛居士心裏非常不愉快,開始懷疑這個密宗是不是如來聖法。

  因此要特意講一下《大圓滿前行引導文》當中所講的善知識的標准。這是紅教最主要的一位活佛,叫華智仁波切所講的大圓滿引導。在這裏一一介紹給大家。本來凡夫很容易被世間的友伴和其他一切因緣所改變。由于隨時隨地依止善知識和善友,比如說,親近一個合格或標准的善知識,就如一個普通的木塊,長時間放在檀香木裏,再將它拿出來後,發現它同樣會發出很好的檀香味。如果你經常和善知識在一起,經常聽受善知識的教化,你就被薰染上善知識的功德妙香,一切威儀也將與善知識一樣。這個例子就是這個道理。

  什麼樣的善知識是圓滿的善知識呢?

  第一、未違犯別解脫戒、內菩薩戒和密乘叁味耶戒。用菩薩戒來規範自己的內心,用別解脫戒來規範自己的外在行爲,密修密宗叁味耶戒(密宗不可逾越的金剛誓言。)

  第二,廣聞博學:了知顯密一切教法,就是俗話說的博學多才之人。

  第叁,對無邊的衆生如母對獨子一樣慈愛,具備大悲心。

  第四,通達顯密:就是精通外在的戒、律、論叁藏經典和密宗的四續金剛密法。如不通達,就像剛才講的那個醫生的例子一樣。他只能治感冒、頭痛。

  第五、顯現端正:依靠修持與自相續,顯現殊勝端正功德,也就是通過自己得到的證悟把自己調伏得非常圓滿。還要修四攝,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講,以布施、愛語、同行、同事來攝受弟子。密宗金剛上師還有許多特殊的條件:

  (1)成熟相續:

  必須具有一個能夠不間斷的灌頂傳承。如果沒有灌頂傳承,就是講了很多法都不可能有加持。

  (2)淨持律儀:

  不但是受了灌頂,而且灌頂時所受的戒律,絕不違犯。

  (3)相續調柔:

  煩惱和分別心越來越弱。

  (4)通達密乘金剛的基、道、果:

  基是基礎。道是修法。果就是所得到的果等。一切密乘非常通達。

  (5)修念圓滿:

  對所受的每個灌頂都修持得非常圓滿。

  (6)解脫相續:

  至少在現量或比量以上能夠得到性空正見。如果沒有得到證悟的話,就無法讓別人解脫。

  (7)唯求利他:

  具備慈悲心,不爲個人名利,完全是爲利益衆生而傳法的一個師父,才能成爲一個真正的上師。

  (8)瑣事鮮少:

  要斷除今生世間法的貪執。因爲,今生的貪執還在,修持就根本不如法。

  (9)精進修持:

  爲了來世精進修煉正法。

  (10)厭世勸他:

  發出離心。若無強烈出離六道的心願,根本無法解脫。

  (11)攝受弟子:

  非常善巧、方便地調伏弟子內心的一切煩惱,讓他變得非常清淨。

  (12)具有加持:

  就是具備教言的加持和傳承的加持等等。

  這些就是作爲密乘金剛上師應具備的條件。

  在這裏華智仁波切也講了一些不良現象。他說有些身心中無有少許聞思修的功德,卻自以爲是的人,還說自己是某某上師的兒子,某某貴族的兒子、子弟,應勝過他人,所傳的法也理應正確。這種傳法好像婆羅門的傳承。因爲,婆羅門沒有嚴格的修持。婆羅門的兒子就是婆羅門,可以擔任婆羅門的最高職務,是不是成就者並不重要。因此,不要因爲是活佛的弟弟,我們就覺得他了不起。你們千萬不要忘記釋迦牟尼佛的弟弟提婆達多。他是佛的弟弟,但修法最不精進的是他,死後下地獄的也是他。另外,還有一些人雖然具有少許聞思修的功德,但不是爲尋求來世清淨心而修持,而是擔心失去某一利益,或上師的地位,所作所爲只是爲了今生的目的,這就不是如法的善知識。

  我們做任何事應當考慮到,如何才能使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永住世間。當前,我們面臨很大的挑戰,外在的壓力、內在的混亂,我們應該以正直心和正義感共同攜手,把完整的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弘揚廣大,弄得紅紅火火!

  我們還應該用真正的佛法和戒律來規範自己的行爲,讓周圍不信佛的人也能産生信心。如果我們不能調伏自己,人家就會恥笑我們,同時也爲佛法造了很大的惡業。因此,奉勸諸位善知識、諸位居士,以及所有對佛教事業有責任感和正義感的同修,共同攜起手來,修行正法,弘揚正法。

  附:是否一旦參加了灌頂或隨許法會,授者就成爲受者的師長?

  如果我們對一個法門、一個本尊或一位法師生起歡喜及尊敬心,繼而參與了其灌頂或隨許法會,授者的確就成爲了我們的師長,我們必須把他視爲自己的一位師父,同時要視師若佛。如果你對一位法師並無生出尊敬依止的心,或對他沒有什麼認識的話,不要只看報紙的宣傳文告,要好好地觀察,不妨參加他的佛法開示及多作拜訪,在對他有信心時才求法、參與接受灌頂或口傳等。如果只是聞法,你可以視講者爲善知識或長輩,不一定就構成了師徒關系。但如你心中生起了依止之念,即使說法的人並不一定知道,你與他的師徒關系也一樣成立。如果你由一位師長處得受了口傳,少至一段法偈甚至只一個字,他也成爲了你的其中一位師長。

  

《11、善知識的標准是什麼?》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