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什麼是歸依叁寶?
(一)歸(皈)依佛、法、僧叁寶也就是歸依覺、正、淨。
歸依兩字,從字面上解釋,歸是回轉,或是歸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賴,凡是回轉依靠,或歸投信賴的行爲,都可稱爲歸依,所以歸依兩字,也不是佛教之所專用。
佛教之歸依,即指歸依佛、法、僧叁寶。此詞亦寫爲“皈依”。梵語s/aran!a,多用于“保護”、“救濟”,或“避難所”、“保護所”之義。意謂如能歸投其中,則此身得以安全,此心得以無憂,故雲歸依。佛教之歸依叁寶,系指依叁寶之功德威力,能使衆生之身心得無限安慰,得脫離苦惱。故《俱舍論》卷十四雲(大正29·76c):“歸依以何爲義?救濟爲義,由彼爲依,能永解脫一切苦故。”
我們皈依佛,皈依十方叁世一切諸佛; 我們皈依法,諸佛菩薩所說的一切經論,這是我們修學的依靠; 我們皈依僧,是皈依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刹土裏面的僧團。這樣發心皈依,世尊告訴我們,你必定得一切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所以佛在經上講,真正受叁皈,必定有叁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你。
我國佛教界,初入佛門者,必須經過歸依儀式,誓願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之後,始被認定爲正式之佛弟子。“佛”翻譯成中文就是覺,“覺”是覺悟,覺而不迷。 “法”翻譯成中文就是正知正見。《法華經》裏說“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之知見就是正知正見。 “僧”翻譯成中文就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六祖在《壇經》裏面不用佛,法,僧,因爲佛法僧是梵語。他完全講意義:歸依覺,歸依正,歸依淨。
(1)佛教導我們:皈依覺,覺而不迷。 沒有接受佛教導的時候,我們都是迷而不覺。從迷回過頭來,要覺悟。 佛弟子受了叁皈之後,你就要曉得,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要利人,利他!這才能真正利己。我們要想自己得幸福美滿,乃至于家庭事業,樣樣順利,你就照佛這個話去做。從迷回過頭來,依覺,這個叫皈依佛。
(2)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是對宇宙、人生正確的見解、正確的思想。佛告訴我們一切衆生,無量的苦惱從什麼地方來?對于自己、對于自己生活的環境,不能夠明了,于是産生了錯誤的想法、看法,這樣才帶來了許許多多的苦難。如果我們能夠將自己,以及自己生活的環境,徹底明白,真正搞清楚,我們的思想、見解就正確,這樣一切苦自自然然就消除,而享受的是真正的快樂,佛法教導我們的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方法,由此可知,佛陀的教育實實在在可帶給一切衆生真正的幸福。
(3)皈依僧 ,僧是清淨、一塵不染、和合的意思。所謂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是自性淨。因爲我們心被汙染,貪嗔癡是最嚴重的汙染,叫叁毒!所以,你了解事實真相了,你就會統統放下,不再染著了,恢複到身心清淨,所以,你才曉得從一切汙染回過頭來,依清淨心,這叫皈依僧。
所以,這個叁寶,是佛陀教給我們修行的叁大綱領,無論是對自己、對別人、對事、對物,都應當要記住:
覺而不迷,這是皈依佛。
正而不邪,這是皈依法。
淨而不染,這是皈依僧。
這是自性叁寶。所以,學佛的人,從今往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離開這個標准、不離開這個原則,那你就是佛的學生,佛就承認你是佛弟子、你是真正得叁皈戒了!傳授叁皈,你真的得到了!絕對不在那個皈依證,那一張紙上,紙沒用處的!真正守住這個原則,絕不違犯,一切諸佛如來都贊歎,都承認你是叁寶弟子,這是真正皈依處。
此外,梵語namas,音譯爲“南無”,意爲“低頭”,意指敬禮、歸命。與前述之“歸依”意義相同。因此,在稱呼佛菩薩名號之前冠以“南無”一詞,即表示對該佛菩薩之歸依與虔敬。
(4)真正皈依的人,要做一切人的好樣子。因此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爲,想想我可不可以做社會大衆的好樣子?不是好樣子不但不能學、不能做,念頭都不能起。做所有家庭的好榜樣,做全世界我這個行業裏面的好榜樣。
如果樣樣都能做社會大衆的好榜樣,你就真正皈依叁寶。如果不是好樣子,你沒有真的皈依,你是假名皈依。說得不好聽,冒充佛弟子,你不是真正佛弟子。經典上常講的“無上菩提心”,必需落實在生活。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要真誠,真是不假,誠是不虛。虛情假意、自欺欺人,你用心就錯了。佛菩薩用真誠心,決定不欺诳衆生。佛菩薩用清淨心,決定沒有絲毫汙染,汙染的根是自私自利,我們起心動念爲自己的利益打算,這個念頭是罪,這是凡夫的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是清淨的,決定沒有汙染。真心平等,決定沒有高下,如果覺得我高,他不如我,我們就錯了,我們沒有回頭,我們沒有皈依,所以皈依之後要用清淨心,要用平等心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要用覺悟心,覺就不迷。要用慈悲心,慈是愛心,這個慈悲心是從真誠、清淨、平等、正覺裏面流露出來的,這個愛是大愛、真愛,所以愛心裏面具足了真誠、清淨、平等、正覺,這個愛心就叫做“大慈大悲”。我們要學佛存心,學佛用心,那你就是真的回頭了,真的皈依了,諸佛如來承認你是佛弟子,你是佛的好學生。務必要諸佛菩薩都承認你是叁寶弟子,龍天護法才會擁護你,也常常幫助你照顧你。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是叁寶弟子,世尊是這樣傳授下來的,我們應當如是接受,依教奉行。
(二)歸(皈)依僧寶是歸依僧團(僧伽)和賢聖僧,不是歸依某一個出家人。
歸(皈)是回歸、回頭,依是依靠。從哪裏回頭呢?從一切錯誤回頭,依什麼呢?依靠佛陀真實的教誨。所以皈依僧,諸位要記住,不是歸(皈)依一個法師,也不是皈依某一個寺院,而是皈依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刹土裏面的僧團(僧伽)37,是皈依賢聖僧38。如果你說:“我皈依某某法師了”,就錯了,我們皈依叁寶,不是皈依某一個人。如果不清楚不明白,僅僅受這個儀式,這是不切實際的。
要說皈依,必須分四點講解,首先講正確的皈依動機,次說正確的皈依物件,再說修持皈依的方法,最後講皈依後應注意的事項。
(叁)正確的歸(皈)依動機。
判別是否真正佛弟子,要看有否真正的心皈依,而真正的皈依,端賴有否生出正確的皈依動機。若缺了動機或缺了清淨而正確之動機,我們的皈依便非如法的皈依。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單單講皈依的部分就有十多頁,足見其重要性。
正確的皈依動機有叁種,分別呼應下士道、中士道及上士道。下士發心者,知道人死非如燈滅,而經觀察又知來世處境似乎不妙,便思慮:“誰能救我!”他們明白唯有叁寶能救助自己出離叁惡道39,以此心尋求庇蔭。這是下士之皈依因。中士者,因見苦谛及集谛40與十二因緣41等,便明白就算能生于叁善道42,仍然不夠徹底及安全,所以他們欲求解脫。誰有能力令他們脫出六道呢?唯有叁寶可以!故此,他們以這動機作爲皈依因。最利根者,見衆生苦而心生不忍,欲求最上之智慧、慈悲心及能力來救助度生。爲著這目的,他們必須依賴叁寶而求成佛。這是大乘或上士之皈依心。以上叁重皈依心的依止物件不變,只有依止動機上的不同而已。修持皈依的人,依自己根器及心量大小,而有不同的皈依因。
此外有些人,只是爲了求財、求子女或求健康的心去皈依叁寶,甚至有強盜爲求搶劫行動成功而禮拜、上供及皈依叁寶的,這些都非正確或合格的皈依動機。只有前說叁種皈依因之任何一種,方爲合格的皈依因。
(四)正確的歸(皈)依物件。
剛才講過,皈依的因分爲合格的及不合格的,皈依之物件亦然。如果我們有正確及堅定的皈依因,卻皈依了沒有資格或能力的物件,仍然不可能得益。因此,我們可以排出四種可能性,一爲以正確的皈依因依止43正確的物件,二爲有正確的皈依因但依止物件不合格,叁爲依止之物件合格但自己皈依之因不對,四爲以不合格的皈依因依止不合格之對象。我們已說過了叁種合格的皈依因,現在要說的是能作我們的依止之物件。有關這一點,分爲兩個角度講說,首先講我們正確的皈依對像是什麼,然後講他們值得我們安心地、至心托付的原因。
(1)值得歸依之對象。
許多人喜歡見廟便拜,以爲這樣便會多福無難,這是十分笨的做法。天神等雖然福報很大,而且也有少許賜福的能力,但他們並不能救助我們的未來生,而且也不見得一定願意爲我們的現世賜福。這些天神與人一樣有煩惱,如果我們剛好能討得天神之歡心,或許的確能得到少許有限的好處。明天他們不願意賜福了,便可能隨意地加害。再說,天神連自己的未來生也照顧不來,如何救助我們呢?至于龍王等,它們本屬畜牲道衆生,其能力亦十分有限,所以亦不能作至心歸依之物件。至于惡鬼類等,就更不必多講了。對于旁門左道的事物,我們宜少接觸爲妙。歸依、親近鬼道衆生的人,在今生能得多少利益是說不定的,但卻種下了因緣,在死後淪爲鬼道中之小喽啰。此外有些人,雖不歸依上述對象,但他們只依止叁寶中的一寶或其中一員,譬如說有許多信奉民間信仰的人,便一心依止觀音大士或阿彌陀佛,卻連叁寶是什麼也不知道。他們這樣做亦能得到許多利益,但卻不能得到最圓滿的好處,因爲單單皈依叁寶中的其中一寶或其中一員,雖足以令我們脫離現世中之劫難,但卻並不足以令我們離叁惡道、解脫乃至成佛。值得我們至心生生世世托付的物件,是佛、法、僧叁寶。這並非說我們單單皈依叁者之一,而是必須對他們全都依止,缺一不可。
有許多人自稱皈依叁寶,但卻搞不清楚叁寶是什麼和不是什麼,所以現在我們討論一下叁寶到底是指什麼。
佛陀的梵文是Buddha,意爲“覺悟者”。佛陀是斷一切過失及具一切功德的完美導師,具有圓滿的智慧、慈悲心及能力。本師釋迦牟尼佛曾在二千多年前的印度,弘傳了我們現今所信奉的佛…
《4、什麼是歸依叁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