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教,所以他是我們佛教的創始人。可是,皈依佛寶並不狹指皈依釋迦牟尼,而是指依止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佛陀。佛有法身、報身及應化身,這些都包括在我們的依止物件範圍內。世間的佛像雖非真佛,但代表了佛寶。
法的梵文是Dharma,指一切佛陀的教法,包括叁士道教法及證法,乃至短短的一句觀音六字咒等。佛經代表了法寶,而且令我們最終證得法寶,所以它們是住持法寶。法寶是叁寶中最主要的依止對象。
僧伽的梵文是Sangha。僧寶可分爲勝義僧寶及世俗義僧寶兩種,前者包括菩薩、辟支弗、聲聞、羅漢及出世間護法等,後者乃指四位或以上之具戒凡夫比丘團體。
(2)值得歸依之原因。
在世俗上,如果我們尋找某人求助,首先必須認定他有能力和願望救助我們。對方若根本無能力或者有能力但不願施助,便不是我們求助的理想物件了。剛才講述了應當歸依之物件,現在講解他們值得我們信賴的原因。
在叁寶中,法寶是佛所教及所證之法,僧寶是修持法寶的僧侶。所以,如要確定叁寶是否值得信賴、歸依,主要必須看佛陀是否真的有能力及是否有偉大過人之處。
其一、自身亦難保者,肯定並無能力救助別人,但佛陀卻是斷除一切煩惱、怖畏之自在者。
其二、佛陀不僅自己解脫了煩惱、怖畏,而且有圓滿能力引導我們亦脫離煩惱、怖畏。
其叁、佛陀不僅已得到自在及有能力引導我們,而且亦願意引導我們。
其四、佛陀不但願意引導我們脫離煩惱、怖畏,而且絕不偏心。對國王、大臣、將軍、乞丐、妓女、屠夫及大罪人等,佛陀都一視同仁地巧妙教導。
由于上述這四個原因,我們知道佛陀有能力及願意幫助我們,所以其指引之道路—— 法寶,及同走此路的僧寶,都值得我們一心信賴。
(五)修持歸(皈)依之方法。
分四點來講,一爲憶知其功德,二爲憶知其差別,叁爲誓願一生皈依,四爲不歸依其他物件。
(1)憶知叁寶功德。
我們應常常思念叁寶之功德,現在只粗略地說一說,大家應于日後參考《菩提道次地廣論》等之有關部分。
我們把叁寶之功德分開說,首先說佛寶之功德。
佛寶之功德。
佛陀之功德可由其身、其語、其意及其事業這些不同角度闡釋。
其一、佛陀之身功德。
佛陀的圓滿身相有叁十二相44及八十種好45共一百一十二種特征,例如無見頂及眉間白毫等。我們並非只因這些身相奇妙而贊歎,而是因爲它們之中的任何一項,皆必須經許多劫之修持方能獲得。
其二、佛陀之語功德。
佛說法時,其聲美妙動人,不論遠近皆可聽清,聽衆聽到佛陀以聽衆各自所熟識的方言說法,而且所說的更是適合個別根機之恰當教法,所謂因材施教。如果今天佛陀在這裏說法,便不需翻譯及擴音器,四川人會聽到佛陀以四川話開示,北京人會聽到佛在說北京話,不論坐得遠或近,佛的話音一樣清晰。此外,下根的人會聽到佛在講適合下根理解及修學的法,中根者聽到中根之法,上根者則聽到佛在說上乘之法。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這就是佛陀與凡夫的分別。
其叁、佛陀之意功德。
佛陀的意(心)充滿慈悲與智慧,不分親疏。此外,佛陀的意是遍知智。譬如說我們在五臺山、北京、上海、成都及四川各取少許沙土混在一起讓佛陀看,佛能把它們分開,並說出:“這顆沙是五臺山的中臺一樹下所取的,那顆沙是北京雍和宮前馬路邊上取的……”等等而作辨別。沒有什麼是佛陀不知道的。
其四、佛陀之事業功德。
佛陀的身、語、意,不斷地爲他人服務,護國利民,利益一起衆生。而且這都是發自內心,自然而然。
法寶之功德
依靠正(佛)法,衆生才能斷除一切過失、修足一切功德,最終成佛。佛陀之偉大及圓滿,全靠修學正法。所以,法寶之功德恐怕不必多作解釋了。
僧寶之功德
菩薩、羅漢等的功德不可言盡,譬如說他們能化身千萬而利益衆生等。在佛經中常常會讀到,佛陀之羅漢弟子如何在一座講法中便令幾萬人同時見道的例子。僧寶功德,主要是指聖僧而說,(104頁第7行)“正謂諸聖補特伽羅,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門中,而爲憶念。”佛寶是皈依的示道大師,法寶是正皈依處,現在我們修的只是隨順的法寶,並沒有修勝義的法寶。下士道所指的法寶是指相似的法寶,不是勝義的法寶,是基于佛陀展示斷十惡,讓我們能夠依教奉行,去修學斷惡修善,讓我們能有不墮叁惡道的異熟、等流,還有增上果等果報,可以把我們從痛苦中救離出來,它之所以稱爲正皈依是這個原因。佛陀是示道大師,法寶是正皈依處,僧寶是皈依的助伴。比如說,我們要渡過一個大海(指輪回大海),船就是法寶,船主是佛寶,船主底下有很多助手是僧寶。由佛寶帶領告訴我們怎麼走,以僧寶作爲助伴,而實修是指經由這艘船來渡過生死輪回的大海,以此來比喻叁寶的不同。
(2)憶知叁寶的區別。
我們修持皈依叁寶,必須認知其不同。
其一、從定義上的區別來說,佛寶是圓滿證悟者,法寶是佛陀之證果和言教,僧寶是修行佛法者。
其二、從作用上的區別來說,佛是開示正法者,正法是斷除煩惱的道理和方法,僧是其他衆生的模範。
其叁、從對叁寶的不同態度上來說,我們應視佛寶爲供養之物件,對法寶視爲自己應當努力證悟的內容,把僧寶視爲共同修行的伴侶。
其四、從修持上的區別來說,對佛寶應供養侍奉,對法寶應如理修學,對僧寶應共受財、法(居士應恭敬、供養)。
其五、從憶念叁寶的各別方法來說,應依前述之叁寶各別功德而作憶念。
其六、生起福報的區別,《菩提道次地廣論》中說:“謂依補特伽羅及法增上,生最勝福”。一般來講,如果是凡夫46僧,要四個人以上才稱爲僧寶。供養四位凡夫僧等于供養僧寶,對四位凡夫僧承事(侍奉)等于承事供養文殊菩薩。叁寶裏最大的福報是供養僧寶,因爲現在佛沒有親自住世,佛在世當然要供養,佛不在世就觀想供養。現前真實供養的對象是僧寶。
(3)誓願一心皈依。
我們一心認定及依止佛寶爲開示導師、法寶爲主要的皈依對象、僧寶爲修持之助伴。
(4)不皈依其他物件。
作爲叁寶弟子,當然尊重別人的信仰,但若同時亦皈依別的宗教或對象,則有違本來對叁寶之依止。
自此時起,我們應當知道,修皈依並非單指一次性的參加皈依儀式,亦不單指口頭上之念誦皈依偈而已。
(六)歸(皈)依後必須注意的事項。
在皈依叁寶後,有些事是我們應作的,有些事是我們不應作的,這些稱爲“皈依學處”。皈依學處分爲叁寶共同的學處及不共的學處。共同學處是皈依叁寶後該守的行持;不共的學處是指因爲皈依了叁寶中的某一寶而該作或該戒的事行。 在不共學處中,分爲該戒除避免的事行及該奉持的事行兩種。該避免的事行稱爲“遮止學處” ;該奉持的事行稱爲“成辦學處”。
遮止學處有叁條:
(1)因爲皈依了佛,我們不宜再依止世間各種天神、土地公及龍族等等。這些生命形式,不過是與我們一樣的凡夫而已,並未超脫生死,所以絕無能力利益我們的未來生,亦不堪作我們的依止對像。這些凡夫衆生,的確有少許能力,但卻並無像佛陀般的德行及悲心。在我們供養這類衆生時,他們或許會把少許世俗上的好處給我們;但一旦忘了供養,他們可能像人類一樣小器,馬上便會反臉、施害我們。作爲佛教徒,我們亦不宜與父母及家人不協調。如果你的家族一向有祭天、祭地等傳統,我們亦可以參與供養。在供養時,我們應以同輩友人的心態作供,奉上水果及茶等,請他們給予世間順緣或起碼不要加害,但我們不可以由心依止,否則便積下了因緣于未來生爲他們的下屬,而且亦違犯了皈依佛的遮止學處。
(2)既皈依了正法,我們便要依止佛陀的教法行持,不應作與佛法相違的事。在正法中,最中心的基礎便是不可傷害其他性命,包括昆蟲等。所以,我們至少要做到不殺生。在人生中,我們當然不免會在無意中踩死昆蟲等。在我們小心愛護生命之余,若無意地踩死了昆蟲等,並不算違犯了皈依法寶的遮止學處。但如果我們有心地殺生,便馬上違犯了這學處了。譬如說我們去餐廳時,親手指著一尾魚,叫餐廳爲我們殺死及烹調,吃時覺得十分滿意,這便是圓滿的殺業了。自己不殺而叫人代殺,果報比自己親手殺更重。有人喜歡去海鮮餐館用膳,所以尤其要小心,決不可直接參與殺生。不吃素的人,只可食用已死及非爲自己殺的肉。有些地方的文化中,不單把動物殺死,更要以殘忍的方法殺害,例如慢慢放血、活活地把它們曬幹或活蒸等。由于這種殺法令衆生受的痛苦更大,此殺生的業力及果報亦更大。如果我們不單自己戒殺,而且更教人戒殺,對自己、該人及其它衆生都有甚大利益,而且更會令自己長壽。
(3)既皈依了僧寶,我們便要避免與惡友來往。什麼是惡友呢?是那些教導及引誘我們傷害衆生、不依因果的人。在初皈依時,由于我們自己對叁寶的依止未夠堅定,很易受人唆擺,所以必須小心保護自己的依止心。一旦有了真正的依止心後,我們就不怕別人的不良影響了,甚至以後還要以悲心去引導他們向善。“有真正的依止心”的定義是什麼呢?在古印度有一座很大的那蘭陀佛教大學(梵名Nalanda,位于印度中部現今稱爲Bihar省份的地方),學校內有很多學僧。有一次,伊斯蘭教軍隊攻占了該地,包圍了大學,軍人守在門外命學僧一個一個挨著排隊走出來。在門口,學僧被給予選擇權,要命的便要發誓放棄對叁寶的依止,要堅持叁寶弟子身份的便馬上處死。在這情況下,如果你甯舍命亦不舍依止,這便是“有真正的依止心”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但不可真的放棄依止,甚至在開玩笑中說說亦是不恰當的。
以上爲叁條遮止學處。
…
《4、什麼是歸依叁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