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教,所以他是我们佛教的创始人。可是,皈依佛宝并不狭指皈依释迦牟尼,而是指依止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佛陀。佛有法身、报身及应化身,这些都包括在我们的依止物件范围内。世间的佛像虽非真佛,但代表了佛宝。
法的梵文是Dharma,指一切佛陀的教法,包括三士道教法及证法,乃至短短的一句观音六字咒等。佛经代表了法宝,而且令我们最终证得法宝,所以它们是住持法宝。法宝是三宝中最主要的依止对象。
僧伽的梵文是Sangha。僧宝可分为胜义僧宝及世俗义僧宝两种,前者包括菩萨、辟支弗、声闻、罗汉及出世间护法等,后者乃指四位或以上之具戒凡夫比丘团体。
(2)值得归依之原因。
在世俗上,如果我们寻找某人求助,首先必须认定他有能力和愿望救助我们。对方若根本无能力或者有能力但不愿施助,便不是我们求助的理想物件了。刚才讲述了应当归依之物件,现在讲解他们值得我们信赖的原因。
在三宝中,法宝是佛所教及所证之法,僧宝是修持法宝的僧侣。所以,如要确定三宝是否值得信赖、归依,主要必须看佛陀是否真的有能力及是否有伟大过人之处。
其一、自身亦难保者,肯定并无能力救助别人,但佛陀却是断除一切烦恼、怖畏之自在者。
其二、佛陀不仅自己解脱了烦恼、怖畏,而且有圆满能力引导我们亦脱离烦恼、怖畏。
其三、佛陀不仅已得到自在及有能力引导我们,而且亦愿意引导我们。
其四、佛陀不但愿意引导我们脱离烦恼、怖畏,而且绝不偏心。对国王、大臣、将军、乞丐、妓女、屠夫及大罪人等,佛陀都一视同仁地巧妙教导。
由于上述这四个原因,我们知道佛陀有能力及愿意帮助我们,所以其指引之道路—— 法宝,及同走此路的僧宝,都值得我们一心信赖。
(五)修持归(皈)依之方法。
分四点来讲,一为忆知其功德,二为忆知其差别,三为誓愿一生皈依,四为不归依其他物件。
(1)忆知三宝功德。
我们应常常思念三宝之功德,现在只粗略地说一说,大家应于日后参考《菩提道次地广论》等之有关部分。
我们把三宝之功德分开说,首先说佛宝之功德。
佛宝之功德。
佛陀之功德可由其身、其语、其意及其事业这些不同角度阐释。
其一、佛陀之身功德。
佛陀的圆满身相有三十二相44及八十种好45共一百一十二种特征,例如无见顶及眉间白毫等。我们并非只因这些身相奇妙而赞叹,而是因为它们之中的任何一项,皆必须经许多劫之修持方能获得。
其二、佛陀之语功德。
佛说法时,其声美妙动人,不论远近皆可听清,听众听到佛陀以听众各自所熟识的方言说法,而且所说的更是适合个别根机之恰当教法,所谓因材施教。如果今天佛陀在这里说法,便不需翻译及扩音器,四川人会听到佛陀以四川话开示,北京人会听到佛在说北京话,不论坐得远或近,佛的话音一样清晰。此外,下根的人会听到佛在讲适合下根理解及修学的法,中根者听到中根之法,上根者则听到佛在说上乘之法。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就是佛陀与凡夫的分别。
其三、佛陀之意功德。
佛陀的意(心)充满慈悲与智慧,不分亲疏。此外,佛陀的意是遍知智。譬如说我们在五台山、北京、上海、成都及四川各取少许沙土混在一起让佛陀看,佛能把它们分开,并说出:“这颗沙是五台山的中台一树下所取的,那颗沙是北京雍和宫前马路边上取的……”等等而作辨别。没有什么是佛陀不知道的。
其四、佛陀之事业功德。
佛陀的身、语、意,不断地为他人服务,护国利民,利益一起众生。而且这都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
法宝之功德
依靠正(佛)法,众生才能断除一切过失、修足一切功德,最终成佛。佛陀之伟大及圆满,全靠修学正法。所以,法宝之功德恐怕不必多作解释了。
僧宝之功德
菩萨、罗汉等的功德不可言尽,譬如说他们能化身千万而利益众生等。在佛经中常常会读到,佛陀之罗汉弟子如何在一座讲法中便令几万人同时见道的例子。僧宝功德,主要是指圣僧而说,(104页第7行)“正谓诸圣补特伽罗,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门中,而为忆念。”佛宝是皈依的示道大师,法宝是正皈依处,现在我们修的只是随顺的法宝,并没有修胜义的法宝。下士道所指的法宝是指相似的法宝,不是胜义的法宝,是基于佛陀展示断十恶,让我们能够依教奉行,去修学断恶修善,让我们能有不堕三恶道的异熟、等流,还有增上果等果报,可以把我们从痛苦中救离出来,它之所以称为正皈依是这个原因。佛陀是示道大师,法宝是正皈依处,僧宝是皈依的助伴。比如说,我们要渡过一个大海(指轮回大海),船就是法宝,船主是佛宝,船主底下有很多助手是僧宝。由佛宝带领告诉我们怎么走,以僧宝作为助伴,而实修是指经由这艘船来渡过生死轮回的大海,以此来比喻三宝的不同。
(2)忆知三宝的区别。
我们修持皈依三宝,必须认知其不同。
其一、从定义上的区别来说,佛宝是圆满证悟者,法宝是佛陀之证果和言教,僧宝是修行佛法者。
其二、从作用上的区别来说,佛是开示正法者,正法是断除烦恼的道理和方法,僧是其他众生的模范。
其三、从对三宝的不同态度上来说,我们应视佛宝为供养之物件,对法宝视为自己应当努力证悟的内容,把僧宝视为共同修行的伴侣。
其四、从修持上的区别来说,对佛宝应供养侍奉,对法宝应如理修学,对僧宝应共受财、法(居士应恭敬、供养)。
其五、从忆念三宝的各别方法来说,应依前述之三宝各别功德而作忆念。
其六、生起福报的区别,《菩提道次地广论》中说:“谓依补特伽罗及法增上,生最胜福”。一般来讲,如果是凡夫46僧,要四个人以上才称为僧宝。供养四位凡夫僧等于供养僧宝,对四位凡夫僧承事(侍奉)等于承事供养文殊菩萨。三宝里最大的福报是供养僧宝,因为现在佛没有亲自住世,佛在世当然要供养,佛不在世就观想供养。现前真实供养的对象是僧宝。
(3)誓愿一心皈依。
我们一心认定及依止佛宝为开示导师、法宝为主要的皈依对象、僧宝为修持之助伴。
(4)不皈依其他物件。
作为三宝弟子,当然尊重别人的信仰,但若同时亦皈依别的宗教或对象,则有违本来对三宝之依止。
自此时起,我们应当知道,修皈依并非单指一次性的参加皈依仪式,亦不单指口头上之念诵皈依偈而已。
(六)归(皈)依后必须注意的事项。
在皈依三宝后,有些事是我们应作的,有些事是我们不应作的,这些称为“皈依学处”。皈依学处分为三宝共同的学处及不共的学处。共同学处是皈依三宝后该守的行持;不共的学处是指因为皈依了三宝中的某一宝而该作或该戒的事行。 在不共学处中,分为该戒除避免的事行及该奉持的事行两种。该避免的事行称为“遮止学处” ;该奉持的事行称为“成办学处”。
遮止学处有三条:
(1)因为皈依了佛,我们不宜再依止世间各种天神、土地公及龙族等等。这些生命形式,不过是与我们一样的凡夫而已,并未超脱生死,所以绝无能力利益我们的未来生,亦不堪作我们的依止对像。这些凡夫众生,的确有少许能力,但却并无像佛陀般的德行及悲心。在我们供养这类众生时,他们或许会把少许世俗上的好处给我们;但一旦忘了供养,他们可能像人类一样小器,马上便会反脸、施害我们。作为佛教徒,我们亦不宜与父母及家人不协调。如果你的家族一向有祭天、祭地等传统,我们亦可以参与供养。在供养时,我们应以同辈友人的心态作供,奉上水果及茶等,请他们给予世间顺缘或起码不要加害,但我们不可以由心依止,否则便积下了因缘于未来生为他们的下属,而且亦违犯了皈依佛的遮止学处。
(2)既皈依了正法,我们便要依止佛陀的教法行持,不应作与佛法相违的事。在正法中,最中心的基础便是不可伤害其他性命,包括昆虫等。所以,我们至少要做到不杀生。在人生中,我们当然不免会在无意中踩死昆虫等。在我们小心爱护生命之余,若无意地踩死了昆虫等,并不算违犯了皈依法宝的遮止学处。但如果我们有心地杀生,便马上违犯了这学处了。譬如说我们去餐厅时,亲手指著一尾鱼,叫餐厅为我们杀死及烹调,吃时觉得十分满意,这便是圆满的杀业了。自己不杀而叫人代杀,果报比自己亲手杀更重。有人喜欢去海鲜餐馆用膳,所以尤其要小心,决不可直接参与杀生。不吃素的人,只可食用已死及非为自己杀的肉。有些地方的文化中,不单把动物杀死,更要以残忍的方法杀害,例如慢慢放血、活活地把它们晒干或活蒸等。由于这种杀法令众生受的痛苦更大,此杀生的业力及果报亦更大。如果我们不单自己戒杀,而且更教人戒杀,对自己、该人及其它众生都有甚大利益,而且更会令自己长寿。
(3)既皈依了僧宝,我们便要避免与恶友来往。什么是恶友呢?是那些教导及引诱我们伤害众生、不依因果的人。在初皈依时,由于我们自己对三宝的依止未够坚定,很易受人唆摆,所以必须小心保护自己的依止心。一旦有了真正的依止心后,我们就不怕别人的不良影响了,甚至以后还要以悲心去引导他们向善。“有真正的依止心”的定义是什么呢?在古印度有一座很大的那兰陀佛教大学(梵名Nalanda,位于印度中部现今称为Bihar省份的地方),学校内有很多学僧。有一次,伊斯兰教军队攻占了该地,包围了大学,军人守在门外命学僧一个一个挨著排队走出来。在门口,学僧被给予选择权,要命的便要发誓放弃对三宝的依止,要坚持三宝弟子身份的便马上处死。在这情况下,如果你宁舍命亦不舍依止,这便是“有真正的依止心”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但不可真的放弃依止,甚至在开玩笑中说说亦是不恰当的。
以上为三条遮止学处。
…
《4、什么是归依三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