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办学处也有三条:
(1)既依止了佛陀,便应对任何佛的形相视为真正的佛,不论其为金的、银的、泥的或纸上印的。我们不应把佛像当货物般售卖或典当,亦不可视之为世间财宝般而把金的放在坛中央,把泥的藏在一旁。既然这些都视为真佛,便不分金的或泥的了。此外,我们不可不礼貌地以手指佛像或佛画等,亦不可把佛像或佛画等放地上。在评论佛像或佛画时,我们应小心自己的用词,只可说:“我觉得这佛像的雕工不太高明!”等话,而不应在不留意间说出:“这佛像真丑!”一类的话。
(2)既依止了正法,当视一切经论为真正的法宝,不可放地上或在其上跨过,亦不可卖经书以糊口。法宝乃三宝中的主要依止对像,所以它比佛宝及僧宝还要高。严格来说,把经书放在佛像头顶是没错的,但把经书用来垫佛像却是违犯学处的。
(3)既依止了僧宝,必须对其尊重。四位凡夫比丘僧在一起,我们必须视为住持僧宝。所以,我们不但不可不敬僧众,就连在地上的一角破袈裟亦不应跨过。
以上为三条成办学处。
除了以上的六条,我们也要依止共同的学处,奉行十善。在每次饮食时,我们应在心中首先供养三宝,然后方进食。这是为我们自己积累功德及为表尊敬而作的,并非佛陀等需要饮食或喜欢我们去讨好。在皈依仪式后,我们每天要日三次、夜三次诵念皈依文。皈依文有许多版本,最简单的版本莫过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三句了。在日后,我们还应随自己的能力多闻法、亲近善知识及随力受戒而奉持等。如果我们发现自己违犯了上述学处,便应至心忏悔,在三宝前重新依止。
其关键是至诚恭敬。印光大师嘱咐我们:“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曰恭敬。此二事,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顿消业累,速证无生,不致力于此,譬如木无根而欲茂,鸟无翼而欲飞,其可得乎。” (《(正)致弘一大师书一》)
“念佛一法,乃至简至易,至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志诚之极,【印大师示寂之晚,语真达师等云: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见永思集。】方能感应道交,即生亲获实益。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正)复邓伯诚书一》)
唯有至诚恭敬归依三宝,才能使人渐渐走上离苦得乐的究竟解脱之道。
实际上,归依的目的,应先由归依身外的三宝开始,依赖三宝的启发与指引,走向成佛之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由于业障的迷惑,所以不见佛性,我们归依三宝,正是为了寻求自身佛性的显现。我们本来就与三宝同在,只缘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回家之路,所以名为众生!我们若能即日开始,回归投向三宝的怀抱,实即浪子回头,回返原来的老家而已。佛就是觉悟者,大慈大悲的人,大福德、大智慧的人,归依佛就是以佛为导师,学佛的为人处世,积德修福,做一个慈悲与智慧的人,一个身心清净、健康的人,一个快乐无忧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国家、众生的人,一个无我利他的至善之人。因为,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成功的人生,就是做人的成功。
因此,唯有走向回家的道路——觉悟、成佛、利益一切众生,才能算是真正的归依。
附:“僧人”与三宝中的“僧宝”是一回事吗?
并非一回事。
(一)佛、法、僧的“僧”指四个比丘以上的僧团,至少要有四个比丘。
(二)“僧”和“僧人”不一样,“僧”指集体、僧团(僧伽)47,“僧人”指个体。在僧人中,又分“圣僧”和“凡僧”两类。“圣僧”指见道48以上的僧人,“凡僧”指从入道到加行道49位的僧人。还有戒性纯真的真僧和戒性有瑕的相僧之别。作为供养、求戒、求法对象的僧人,凡是僧团和具戒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正学女50都是僧,都可以,但作为“三宝”之一的“僧宝” ,是指见道以上的圣僧。见道以下僧人,无资格称“僧宝” 。如果是凡夫51僧,要四个人以上的僧团才称为僧宝。这个概念不能混淆。
附:我们可以为死了的人代办归依吗?
不要把外道、民间信仰与佛法传统混淆,否则就不易生起正确的理解。死人的心识早已离开,我们可代他供奉三宝或作布施,也可以为他持咒诵经,但他却已死亡,并不能再依生前之肉身而得皈依。死尸、畜牲及不明白法师开示的小孩都不能真正得到皈依,因为其心中不可能生起依止之心,即使参与了仪式也不是真的就皈依了三宝,何况死了的人之心识早已不知去了哪里,如何能依止三宝呢?有些僧人为畜牲、小孩或亡者诵念皈依,这是没有害处的。即使畜牲及幼龄孩童心中不明白僧人所说的开示,只是听一听皈依文也有一定的好处,可是却不能说畜牲与小孩就此成为依止三宝的佛教徒。为亡者授皈依类似以上所说的情况,这样做并无不如法之处,也没有坏处,但并不能说亡者真正受了皈依。
附:我并未归依三宝,但我一向十分虔诚地拜观音,那我算不算是一个佛教徒呢?
虔诚地供奉、顶礼、供养及绕拜观音大士固然很好,但却不能说是具足三宝皈依的佛教徒。正式的佛教徒,必须皈依佛宝、法宝与僧宝。观音大士是三世诸佛之慈悲心化现,其实体性是佛,但化相则为菩萨,而菩萨是属于圣僧宝。心中一心依止观音大士的人,顶多只能说是相近皈依僧宝,并没有皈依佛宝及法宝,所以并不算是“三宝弟子”。三宝的功德是不可言尽的,三宝中的任何一宝也是功德不可思议的。三宝中以法宝为究竟依止,我们必须奉行佛法开示,才能得到解脱自在及成就无上佛果。皈依三宝中的一宝,甚至只皈依其中一位菩萨或圣者,已足能令我们免于世间上的危难,但若要证得恒久的福乐,则必须依止三宝。皈依三宝有八大殊胜利益:(一)成为“内道弟子”;(二)堪受戒而修持;(三)能净化过往罪障;(四)能广积无量功德;(五)人与“非人”不得加害;(六)不堕于三恶道中;(七)世间与出世间所愿皆能如意;(八)最终必定成就无上佛果。
《4、什么是归依三宝?》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