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4、什麼是歸依叁寶?▪P3

  ..續本文上一頁

  成辦學處也有叁條:

  (1)既依止了佛陀,便應對任何佛的形相視爲真正的佛,不論其爲金的、銀的、泥的或紙上印的。我們不應把佛像當貨物般售賣或典當,亦不可視之爲世間財寶般而把金的放在壇中央,把泥的藏在一旁。既然這些都視爲真佛,便不分金的或泥的了。此外,我們不可不禮貌地以手指佛像或佛畫等,亦不可把佛像或佛畫等放地上。在評論佛像或佛畫時,我們應小心自己的用詞,只可說:“我覺得這佛像的雕工不太高明!”等話,而不應在不留意間說出:“這佛像真醜!”一類的話。

  (2)既依止了正法,當視一切經論爲真正的法寶,不可放地上或在其上跨過,亦不可賣經書以糊口。法寶乃叁寶中的主要依止對像,所以它比佛寶及僧寶還要高。嚴格來說,把經書放在佛像頭頂是沒錯的,但把經書用來墊佛像卻是違犯學處的。

  (3)既依止了僧寶,必須對其尊重。四位凡夫比丘僧在一起,我們必須視爲住持僧寶。所以,我們不但不可不敬僧衆,就連在地上的一角破袈裟亦不應跨過。

  以上爲叁條成辦學處。

  除了以上的六條,我們也要依止共同的學處,奉行十善。在每次飲食時,我們應在心中首先供養叁寶,然後方進食。這是爲我們自己積累功德及爲表尊敬而作的,並非佛陀等需要飲食或喜歡我們去討好。在皈依儀式後,我們每天要日叁次、夜叁次誦念皈依文。皈依文有許多版本,最簡單的版本莫過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叁句了。在日後,我們還應隨自己的能力多聞法、親近善知識及隨力受戒而奉持等。如果我們發現自己違犯了上述學處,便應至心忏悔,在叁寶前重新依止。

  其關鍵是至誠恭敬。印光大師囑咐我們:“入道多門,唯人志趣,了無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誠,曰恭敬。此二事,雖盡未來際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頓消業累,速證無生,不致力于此,譬如木無根而欲茂,鳥無翼而欲飛,其可得乎。” (《(正)致弘一大師書一》)

  “念佛一法,乃至簡至易,至廣至大之法。必須懇切志誠之極,【印大師示寂之晚,語真達師等雲: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見永思集。】方能感應道交,即生親獲實益。若懶惰懈怠,毫無敬畏,雖種遠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余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致亵慢,則罪業愈增,而福慧愈減矣。”(《(正)複鄧伯誠書一》)

  唯有至誠恭敬歸依叁寶,才能使人漸漸走上離苦得樂的究竟解脫之道。

  實際上,歸依的目的,應先由歸依身外的叁寶開始,依賴叁寶的啓發與指引,走向成佛之道。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由于業障的迷惑,所以不見佛性,我們歸依叁寶,正是爲了尋求自身佛性的顯現。我們本來就與叁寶同在,只緣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回家之路,所以名爲衆生!我們若能即日開始,回歸投向叁寶的懷抱,實即浪子回頭,回返原來的老家而已。佛就是覺悟者,大慈大悲的人,大福德、大智慧的人,歸依佛就是以佛爲導師,學佛的爲人處世,積德修福,做一個慈悲與智慧的人,一個身心清淨、健康的人,一個快樂無憂的人,一個有益于社會、國家、衆生的人,一個無我利他的至善之人。因爲,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成功的人生,就是做人的成功。

  因此,唯有走向回家的道路——覺悟、成佛、利益一切衆生,才能算是真正的歸依。

  附:“僧人”與叁寶中的“僧寶”是一回事嗎?

  並非一回事。

  (一)佛、法、僧的“僧”指四個比丘以上的僧團,至少要有四個比丘。

  (二)“僧”和“僧人”不一樣,“僧”指集體、僧團(僧伽)47,“僧人”指個體。在僧人中,又分“聖僧”和“凡僧”兩類。“聖僧”指見道48以上的僧人,“凡僧”指從入道到加行道49位的僧人。還有戒性純真的真僧和戒性有瑕的相僧之別。作爲供養、求戒、求法對象的僧人,凡是僧團和具戒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正學女50都是僧,都可以,但作爲“叁寶”之一的“僧寶” ,是指見道以上的聖僧。見道以下僧人,無資格稱“僧寶” 。如果是凡夫51僧,要四個人以上的僧團才稱爲僧寶。這個概念不能混淆。

  附:我們可以爲死了的人代辦歸依嗎?

  不要把外道、民間信仰與佛法傳統混淆,否則就不易生起正確的理解。死人的心識早已離開,我們可代他供奉叁寶或作布施,也可以爲他持咒誦經,但他卻已死亡,並不能再依生前之肉身而得皈依。死屍、畜牲及不明白法師開示的小孩都不能真正得到皈依,因爲其心中不可能生起依止之心,即使參與了儀式也不是真的就皈依了叁寶,何況死了的人之心識早已不知去了哪裏,如何能依止叁寶呢?有些僧人爲畜牲、小孩或亡者誦念皈依,這是沒有害處的。即使畜牲及幼齡孩童心中不明白僧人所說的開示,只是聽一聽皈依文也有一定的好處,可是卻不能說畜牲與小孩就此成爲依止叁寶的佛教徒。爲亡者授皈依類似以上所說的情況,這樣做並無不如法之處,也沒有壞處,但並不能說亡者真正受了皈依。

  附:我並未歸依叁寶,但我一向十分虔誠地拜觀音,那我算不算是一個佛教徒呢?

  虔誠地供奉、頂禮、供養及繞拜觀音大士固然很好,但卻不能說是具足叁寶皈依的佛教徒。正式的佛教徒,必須皈依佛寶、法寶與僧寶。觀音大士是叁世諸佛之慈悲心化現,其實體性是佛,但化相則爲菩薩,而菩薩是屬于聖僧寶。心中一心依止觀音大士的人,頂多只能說是相近皈依僧寶,並沒有皈依佛寶及法寶,所以並不算是“叁寶弟子”。叁寶的功德是不可言盡的,叁寶中的任何一寶也是功德不可思議的。叁寶中以法寶爲究竟依止,我們必須奉行佛法開示,才能得到解脫自在及成就無上佛果。皈依叁寶中的一寶,甚至只皈依其中一位菩薩或聖者,已足能令我們免于世間上的危難,但若要證得恒久的福樂,則必須依止叁寶。皈依叁寶有八大殊勝利益:(一)成爲“內道弟子”;(二)堪受戒而修持;(叁)能淨化過往罪障;(四)能廣積無量功德;(五)人與“非人”不得加害;(六)不墮于叁惡道中;(七)世間與出世間所願皆能如意;(八)最終必定成就無上佛果。

  

《4、什麼是歸依叁寶?》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