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四十九)~E 五、大空經(191)

  

五、大空經(191)

  

  說法地點:迦毗羅衛國的迦羅差摩釋精舍和迦羅釋精舍

  

  參加人員:阿難等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的主要內容有:(1)遠離法、修內空、外空、內外空以及不移動法。(2)正知法、稱不放逸之法。(3)煩師法、煩弟子法、煩梵行法。(4)不恭敬順行者,爲于師行怨事;能恭敬順行者,爲于師行慈事。  

  

  這部《大空經》的說法緣起,似乎是緣于一起製衣(作衣)事件。曾經有一段時間,佛陀住止于他的故鄉迦毗羅衛,住在尼拘類園內。這個尼拘類園似乎挺大,裏面至少有兩座精舍,即迦羅差摩釋精舍和迦羅釋精舍。而這兩座精舍相距並不遠,此時裏面住著大批的比丘。按常理推算,此時似乎正處于夏安居期間,因此大家都有充足的時間,將自己的舊行裝收拾一下,並將破的叁衣縫補一下;如果衣服確實不能披了,就要製作新衣。而此次大規模的作衣活動的組織者,似乎是阿難——佛陀找阿難談話,似乎可以印證這一點。

  

  那麼大批的比丘聚在一起製作叁衣,由于大家坐得很近,相互關系也不錯,難免就彼此交談幾句。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結果使偌大的精舍顯得人聲鼎沸,異常嘈雜。佛陀起初是到羅差摩釋精舍,見裏面是“敷衆多床座,衆多比丘于中住止”。佛陀看了一下,沒有停留,于是就趕往另一座精舍,即加羅釋精舍。而阿難與衆多比丘就集中在這個精舍內集體勞動,即進行製衣工作。阿難見到佛陀來了,連忙起身迎接,並爲佛陀鋪好床座,然後打來清水,爲佛陀洗足。佛陀洗完腳後,坐在床座之上,然後對阿難說:“阿難!加羅差摩釋精舍敷衆多床座,衆多比丘于中住止。”這是佛陀簡單的表述,但它的潛臺詞是:阿難,如今精舍內一下子聚集如此多的人,是在做什麼啊?

  

  阿難聽後,就回答佛陀說:是啊,的確是這麼回事。爲什麼呢?“我今作衣業”——我帶領著大家一起在從事著縫製叁衣的工作呢。

  

  佛陀聽後,沒有就作衣這件事進行評說,而是對阿難宣說了如下之法——

  

  (一)五種漸進法

  

  1、遠離法

  

  “比丘不可欲嘩說、樂于嘩說、合會嘩說、欲衆、樂衆、合會于衆、不欲離衆、不樂獨住遠離之處。若有比丘欲嘩說、樂于嘩說、合會嘩說、欲衆、樂衆、合會于衆、不欲離衆、不樂獨住遠離處者,謂有樂、聖樂、無欲之樂、離樂、息樂、正覺之樂、無食之樂、非生死樂。若得如是樂,易不難得者,終于是處。”

  

  從佛陀的這段講話中,我們不難體會出,佛陀似乎在告誡阿難:作衣本來並不是件壞事,相反,它卻是有利于比丘修行的好事。但是大衆聚合在一起,言談吵雜,像一群蒼蠅似地亂哄哄的,卻是爲佛陀所不欣賞的。在這裏,佛陀告誡阿難說,作爲佛弟子,不僅要做到身遠離,更要做到心的遠離。這個“遠離”,就是佛陀的鮮明態度。佛教反對拉幫結派,相互抱作一團。佛陀說,如果我們喜歡到處捧場、湊熱鬧,那麼他想了脫生死,卻是不可能的事情。相反,如果比丘喜歡清淨,不喜歡嘩說,不樂于嘩說,那麼獲得正覺之樂,以及獲得愛樂心解脫、不時不移動心解脫,將是必然之事。

  

  2、修外空法

  

  所謂外空法,就是觀察或思惟關于自己五蘊以外的空無我法。正如經中所言:“我不見有一色令我欲樂,彼色敗壞變易,異時生愁戚啼哭、憂苦、懊惱,以是故我此異住處正覺盡覺,謂度一切色想行于外空。”通過對外在色、受、想、行、識的深入觀察,從而思惟所謂的外在五蘊,都是變動不居的,都不是永恒的,而它們保持現狀也只是極其短暫的事情。通過這種外在的觀察,從而克服我們的貪念之心與依著之欲。

  

  3、修內空法

  

  所謂內空,就是觀察或思惟關于自己五蘊的空無我之法,它是一種自省、內省之法。佛陀說:“我行此住處已,生歡悅,我此歡悅,一切身覺正念正智,生喜、生止、生樂、生定,如我此定,一切身覺正念正智。”就是說,通過對自己內心的深入觀察,從而始終把自己的念頭收攝在自己能調控的範圍之內,從而使得自己的內心能“住止令一定”,即住止于禅定之中,不讓我們的心念四處遊蕩,變得魂不守舍。

  

  4、內外空法

  

  這種觀法,是將外空與內空結合起來,交替融合起來相互思惟觀察。“比丘者,此身離生喜、樂、漬、盡潤漬,普遍充滿,離生喜、樂,無處不遍”,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內心住止于定中。從觀內五蘊,再觀外五蘊;觀外五蘊,再觀內五蘊……這是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但是其修行的過程卻是呈螺旋狀的,即並非在原地打轉,而是有了更高層次的領悟與修證。但是,內空與外空一方面要互爲融合,另方面卻是泾渭分明,因此做到不迷惑,的確不容易。

  

  5、不移動法

  

  “若比丘觀時,則知念外空,其心移動,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外空者,彼比丘內念內外空。彼念內外空已,其心移動,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內外空也。”佛陀在這裏所說的實際上也是一個觀察思惟的過程。我們既不能住于內空,也不能住于外空,一句話,我們不能爲空所縛,不落于空。那麼怎樣做才是正確的?即是保持心性的不移動。無論我們接近于外空,還是接近于內空,都是錯誤的,有漏的,不究竟的,不得清澄的。我們常講一句話,叫“如如不動”,實際上所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從上面五個修持進度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修行的第一步,要習遠離法。如果比丘做不到遠離,整天忙于應酬,見到利養就心花怒放,那麼根本就談不上修定的問題。有人說,迎來送往也是修行啊。這話沒錯,但是要看什麼人來講。如果你是聖賢乘願再來,你完全有資格這麼講,而且你可以效仿道濟大師去吃狗肉喝辣酒,所謂“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問題是酒肉是穿腸而過,可是佛祖在你心裏能不能留得住呢?這是個大問題。所以作爲比丘,還是不要過于活躍,低調點好。要想活得滋潤潇灑,出家這條路似乎不太適合你我。

  

  第二步,就是要修習外空法,通過外在諸相的觀察,從而領悟出因緣聚散、爲空爲苦的道理。第叁步,從外而內,觀察自己的內五蘊,我們自己也是六大假合,是個不實之體。第四步,將內空與外空相互交替觀察,從而更深層次地深入觀察。第五步,就是既不住于外空,也不住于內空,即保持自性的巋然不動。

  

  (二)、正知法、不放逸法

  

  1、五正知法

  

  一個人其實能獲得正知,極不容易。什麼叫正知?就是對自己的所有行爲、舉動,甚至動什麼樣的念頭,以及自己處于什麼樣的修行層次,都知道得清清楚楚。佛陀在這部經中,爲我們講了五個方面:

  

  (1)對于內空的觀察。“若比丘觀時,則知念不移動,其心移動,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不移動者,彼比丘彼彼心于彼彼定,禦複禦,習複習,軟複軟,善快柔和,攝樂遠離。若彼彼心于彼彼定,禦複禦,習複習,軟複軟,善快柔和,攝樂遠離已,當以內空成就遊。彼內空成就遊已,心不移動,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內空。阿難!如是比丘觀時,則知內空成就遊,心不移動,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內空者,是謂正知。”這裏所講的,就是比丘對自己觀察內空時的自主把握。就是說,比丘在觀察之時,知道其念不動,而心在移動(從這裏我們可知心與念是兩個概念,不完全是一回事),這時候就需要進一步加以調禦,從而使我們的心再柔軟、再善快而柔和。

  

  (2)是對于外空、內外空、心不移動的深入觀察。這裏所講的道理,與上述基本相仿。

  

  (3)收攝諸根,去除叁惡念。“彼比丘行此住處心,若欲經行者,彼比丘從禅室出,在室影中露地經行,諸根在內,心不向外,後作前想。如是經行已,心中不生貪伺、憂戚、惡不善法,是謂正知”。當經行結束後,便于道頭坐下來,再次入定思惟,將心中的欲念、恚念與害念去除幹淨。

  

  (4)勿作種種戲論。所謂戲論,就是與修行無關的閑話,對善法無益的觀點和言論。如今時髦的戲論主要有股市、房地産行業、兩岸關系、商品經濟以及如何發財致富等等,佛陀稱此種種戲論爲“非聖論,無義相應”。那麼應作哪些論呢?所謂“施論、戒論、定論、慧論、解脫論、解脫知見論、漸損論、不會論、少欲論、知足論、無欲論、斷論、滅論、宴坐論、緣起論”等,都是我們應當談論的內容。

  

  (5)對五欲的清醒觀察。我們知道,眼知色,耳知聲,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觸,這些都是容易導致我們産生欲念的根本要素之一。作爲比丘,就需要觀無常、觀衰耗、觀無欲、觀斷、觀滅、觀斷舍離。

  

《漫說《中阿含》(卷四十九)~E 五、大空經(19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