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爲事要周密,第叁就是不與不取(不偷,主人不給與之財物,不私取爲己有),第四就是作務以次(依次而工作),第五就是稱揚主人的名譽。這就是主人待僮使的方法。這樣,對方會得安隱,而沒有憂畏。
檀越(善男子,施主)應該以五事去供養沙門、婆羅門。那五事呢?第一就是身行慈,第二就是口行慈,第叁就是意行慈,第四就是以時施(依時而布施),第五就是門不製止(隨時都允許出家人之來訪)。如是檀越的話,就應用這五事去供奉沙門、婆羅門。
沙門、婆羅門也應該以六事去教授施主。那六事呢?第一就是防護施主,不令其作惡,第二就是指授其善處,第叁就是教其懷善心,第四就是使未聞的得以聞,第五就是已聞的能使其善解,第六就是開示天路(往生天道之法)。像這樣檀越恭奉沙門、婆羅門的話,則對方會安隱,而沒有憂畏。
這位善生長者聽了世尊的一番教導之後,真是開心得不得了,他興奮地對佛陀說:
“您講得真是太好啦,世尊!您今天所開導的,遠遠超過我本來的祈望,也遠遠超出了我父親所遺囑。您的教導,能使顛覆的得以仰正,幽閉的得以開啓,迷惑的得以解悟;有如冥室被燈火點燃,使所有的人都看見到冥室裏所擁有的一切。如來所說的教法,都無數的方便,啓悟著我們愚冥的衆生。我現在就要至誠歸敬叁寶,作爲一名居家的優婆塞。從今天開始,我將堅守五戒,終身不離不棄。世尊,請您慈悲,收下我做您的居家弟子吧!”
佛陀聽後,含笑颔首,然後騰空而去……
(叁)本經所揭示的家庭倫理道德
其實整個《阿含經》裏,有兩部《善生經》,一個是在《長阿含》,另一部是在《中阿含》裏,從內容上講,只是翻譯者不同,其他都大同小異。我們從這部經中可以看出,這個善生所學的禮六方,乃是婆羅門傳統的一個禮拜方法,而佛陀所教導他的六方禮,其中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就是主張彼此的平等關系,比如說父母與子女、丈夫與妻子、師長與弟子、主人與仆人等等,都可以從中得到體現。佛陀的六方禮,揭示了居家佛教弟子與家庭、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正確關系,全面闡述了原始佛教的倫理觀念。在這部經典中,佛陀對于倫理的産系,是以家庭爲主位,籍六方之禮來倡導世間的道德,因此它更具有現實意義,對于我們中國普通百姓來說,也具有很重要的借鑒價值。
經中所談到的六方禮分別是:父母與子女、師長與弟子、丈夫與妻子、個人與親友、主人與仆童、沙門與信徒。正如我在前面已提及到,這六種關系都體現爲一種平等的或對等的關系。比如說有關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世尊在這部經典中揭示了父母與子女之間有五個相互對待的標准。從子女方面來說,他們必須要敬養父母,具體體現在五點:
第一,供養侍奉父母,使他們在物質生活上不匮乏,精神上愉快;
第二,自己想做的事,應該先向父母講明白,並征求他們的意見,或者請求他們幫助;
第叁,對父母所做的事,要恭敬承順,適當時候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協助父母解除疑困,做一些辦所能及的事情;
第四,對父母的教誨不能違背,如果父母說的不對,不要盲目地反駁,而是要耐心地以理說服,直到父母接受爲止;
第五,要繼承父母所建立的正業。
父母對待子女也有五個標准,主要有:
第一,教育子女要聽從長輩的教誨,吸取前輩的經驗和教訓;
第二,引導子女發揚他們各自的優點,克服種種不良的習氣和作風;
第叁,對子女關懷對子女關懷摯愛,照顧好他們的生活,特別是在他們未成年之前;
第四,爲子女選擇好的配偶;
第五,要隨時滿足子女生活上合理的需求。
對于上面的五項相互對等的標准,我暫且不作過多地評論,因爲它可能會轉移我所說的主題,但是不管怎樣,這對于今天的現實社會中,仍然具有積極的意義。我們要知道,順從父母是對的,不要忽略了佛陀“對父母的教誨不能違背”,“要繼承父母所建立的正業”這幾句話的深刻用意。當然現在時代不同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代溝越來越深,子女們在眼界上往往要比父母開闊得多,在思維上更爲超前,在就業前景方面顯得更具多元化,因此很多方面與父母的“教誨”或“正業”可能會産生一些沖突。産生沖突也是正常的,主要是雙方都要有一個好的心態,充分認識到兩代人所具有的差異,做父母的也要多多體諒子女的難處,當子女的也要多方做父母的思想工作,多注意方式與方法,多溝通,多交流,這樣對于兩代人關系的融洽,是十分有益的。
談到子女對于父母的奉養,應該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在物質主奉養方面,應該包括飲食、衣服、起居和醫療費用以及疾病的護理等方面。在飲食方面要做到鹹淡相宜、營養豐富和美味可口;衣服上要注意保暖防暑、勤洗勤換、保持衛生和合身得體;起居方面要做到歡樂安逸,避免老人的憂愁孤寂;父母若患病,要照顧得細致入微,耐心體貼,精心調理,不煩不燥。另外,在物質奉養方面,由于很多老年父母都沒有固定退休金,因此作爲子女的都要適當地每月給父母拿點零用錢,供他們自由支配。在物質奉養方面,我們做到應該沒有太大問題。而更多問題則突出表現爲父母晚年精神空虛,記得前些年春節聯歡晚會上一首《常回家看看》引來了億萬觀衆的共鳴。身爲父母,到了晚年時期,如果雙親健在,老倆口相互間有個伴兒,或許稍稍見好些;若一方過世,會給另一方造成很大的傷害,往往會顯得孤寂難耐。這時候,就需要子女們多多爲父母們著想,想方設法爲他們創造一個頤養天年的好環境與好心情。有的老年人晚年了往往會信佛信教,身爲子女,既然自己不信佛不信教,也要充分尊重父母的選擇,切勿橫加指責和阻攔;有的父母孤身一人,需要在生活上找一個伴侶,在這方面我們當子女的也要尊重他們的意願與選擇,一些過激的反應,都是不應該的。我們往往要求自己的子女以後對我們要孝順,做到這一點其實並不困難。方法很簡單,我們要經常反思一下我們對于父母的態度,要求自己的子女孝順,必須自己要先孝順父母,爲自己的子女做出一個榜樣來。當然,現實之中的反面典型很多,我還是不作發揮了吧。
對于夫妻之間的關系,可以說是整個家庭倫理道德的支柱。佛教曆來主張居家信徒要加強夫妻雙方的自身修養:一是要言色相和,二是要互相忍讓體諒,“言色相和,無相違戾”是夫妻間精神生活的重要因素。遇事要和言悅色、互相商量,而不惡語相向,叫罵指責。夫妻之間發現了對方的缺點或錯誤,在幫助其改正時,要盡量避免過于直率,而是要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策略),講話應委婉一些,對于對方的缺點,要點到爲止,不要喋喋不休地講個沒完;對于對方的優點,要多加贊賞,多予鼓勵。《華嚴經》中說,要“常作潤澤語、柔軟語、聞者喜悅語、善入人心語、風雅典則語”,不可作“粗犷語、苦他語、令他憎恨語、如火燒心語、能壞自身他身語”。出言吐辭要時時自省,夫妻之間不講非禮語。修行就是要修改我們的言行,首先要從我們的說話(語言)開始,能達到“言色相和”、夫妻相敬如賓,感情生活便會如和煦春風了。
忍讓體諒是夫妻間應該具有的修養之一。有時我們會受到各種環境(生活、工作、人際關系等壓力)的影響,導致我們的心理和生理都會發生一些變化,言行會有種種失態,我覺得這是正常現象,每個人都無可避免。尤其是現在就業壓力普遍很大,而中國的男主外、女主內情形未有根本的改觀,許多男士都會因爲入不敷出而大爲苦惱。此時身爲妻子,就要表現出一定的體諒與忍讓。相反,如果埋怨丈夫,罵丈夫沒有出息,整天在丈夫面前流露出對于財富與地位的羨慕與誇耀,那麼時間久了,夫妻的感情可能就會發生裂痕,甚至會導致一些悲劇的發生。這在當今現實中是屢見不鮮,而很多悲劇産生的根源,還是由于收入匮乏的問題。而這個問題牽扯面又極端的寬泛,相互交織,十分複雜,因此很難用幾句話可以說得清楚。但是無論如何,夫妻之間的相互體諒與忍讓的培養還是至關重要的,有時候雙方都要退後一步,“退一步海闊天空”。要知道,在更多的時候,財富不是一個人拼命追求就可以獲得的,它需要一些綜合性的因緣,甚至涉及到叁世因果,因此,還是以平常心和知足心來看待財富、名譽與地位的問題,這樣,我想每個人的心態或許可以得到微調。
針對夫妻間的相互關系,佛陀在這部《善生經》裏,提出了相到對等的五個標准。比如丈夫對于妻子的標准是:“一者相待以禮,二者威嚴不阙,叁者衣食隨時,四者莊嚴以時,五者委付家內。”在這裏,我們也要把古印度當時的社會曆史情況適當地考慮地進去。印度是一個典型的男尊女卑的社會,婦女一般不外出參加勞動,諸如外出掙錢、體力一些的活兒都是由男子去負責,這個與中國的封建社會極爲相似。從上面丈夫對待妻子的五個標准中,第一
《漫說《中阿含》(卷叁十叁)~B 二、善生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