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三)~B 二、善生经▪P3

  ..续本文上一页就是为事要周密,第三就是不与不取(不偷,主人不给与之财物,不私取为己有),第四就是作务以次(依次而工作),第五就是称扬主人的名誉。这就是主人待僮使的方法。这样,对方会得安隐,而没有忧畏。

  

  檀越(善男子,施主)应该以五事去供养沙门、婆罗门。那五事呢?第一就是身行慈,第二就是口行慈,第三就是意行慈,第四就是以时施(依时而布施),第五就是门不制止(随时都允许出家人之来访)。如是檀越的话,就应用这五事去供奉沙门、婆罗门。

  

  沙门、婆罗门也应该以六事去教授施主。那六事呢?第一就是防护施主,不令其作恶,第二就是指授其善处,第三就是教其怀善心,第四就是使未闻的得以闻,第五就是已闻的能使其善解,第六就是开示天路(往生天道之法)。像这样檀越恭奉沙门、婆罗门的话,则对方会安隐,而没有忧畏。

  

  这位善生长者听了世尊的一番教导之后,真是开心得不得了,他兴奋地对佛陀说:

  

  “您讲得真是太好啦,世尊!您今天所开导的,远远超过我本来的祈望,也远远超出了我父亲所遗嘱。您的教导,能使颠覆的得以仰正,幽闭的得以开启,迷惑的得以解悟;有如冥室被灯火点燃,使所有的人都看见到冥室里所拥有的一切。如来所说的教法,都无数的方便,启悟着我们愚冥的众生。我现在就要至诚归敬三宝,作为一名居家的优婆塞。从今天开始,我将坚守五戒,终身不离不弃。世尊,请您慈悲,收下我做您的居家弟子吧!”

  

  佛陀听后,含笑颔首,然后腾空而去……

  

(三)本经所揭示的家庭伦理道德

  

  其实整个《阿含经》里,有两部《善生经》,一个是在《长阿含》,另一部是在《中阿含》里,从内容上讲,只是翻译者不同,其他都大同小异。我们从这部经中可以看出,这个善生所学的礼六方,乃是婆罗门传统的一个礼拜方法,而佛陀所教导他的六方礼,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主张彼此的平等关系,比如说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师长与弟子、主人与仆人等等,都可以从中得到体现。佛陀的六方礼,揭示了居家佛教弟子与家庭、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正确关系,全面阐述了原始佛教的伦理观念。在这部经典中,佛陀对于伦理的产系,是以家庭为主位,籍六方之礼来倡导世间的道德,因此它更具有现实意义,对于我们中国普通百姓来说,也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价值。

  

  经中所谈到的六方礼分别是:父母与子女、师长与弟子、丈夫与妻子、个人与亲友、主人与仆童、沙门与信徒。正如我在前面已提及到,这六种关系都体现为一种平等的或对等的关系。比如说有关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世尊在这部经典中揭示了父母与子女之间有五个相互对待的标准。从子女方面来说,他们必须要敬养父母,具体体现在五点:

  

  第一,供养侍奉父母,使他们在物质生活上不匮乏,精神上愉快;

  

  第二,自己想做的事,应该先向父母讲明白,并征求他们的意见,或者请求他们帮助;

  

  第三,对父母所做的事,要恭敬承顺,适当时候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协助父母解除疑困,做一些办所能及的事情;

  

  第四,对父母的教诲不能违背,如果父母说的不对,不要盲目地反驳,而是要耐心地以理说服,直到父母接受为止;

  

  第五,要继承父母所建立的正业。

  

  父母对待子女也有五个标准,主要有:

  

  第一,教育子女要听从长辈的教诲,吸取前辈的经验和教训;

  

  第二,引导子女发扬他们各自的优点,克服种种不良的习气和作风;

  

  第三,对子女关怀对子女关怀挚爱,照顾好他们的生活,特别是在他们未成年之前;

  

  第四,为子女选择好的配偶;

  

  第五,要随时满足子女生活上合理的需求。

  

  对于上面的五项相互对等的标准,我暂且不作过多地评论,因为它可能会转移我所说的主题,但是不管怎样,这对于今天的现实社会中,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要知道,顺从父母是对的,不要忽略了佛陀“对父母的教诲不能违背”,“要继承父母所建立的正业”这几句话的深刻用意。当然现在时代不同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深,子女们在眼界上往往要比父母开阔得多,在思维上更为超前,在就业前景方面显得更具多元化,因此很多方面与父母的“教诲”或“正业”可能会产生一些冲突。产生冲突也是正常的,主要是双方都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充分认识到两代人所具有的差异,做父母的也要多多体谅子女的难处,当子女的也要多方做父母的思想工作,多注意方式与方法,多沟通,多交流,这样对于两代人关系的融洽,是十分有益的。

  

  谈到子女对于父母的奉养,应该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在物质主奉养方面,应该包括饮食、衣服、起居和医疗费用以及疾病的护理等方面。在饮食方面要做到咸淡相宜、营养丰富和美味可口;衣服上要注意保暖防暑、勤洗勤换、保持卫生和合身得体;起居方面要做到欢乐安逸,避免老人的忧愁孤寂;父母若患病,要照顾得细致入微,耐心体贴,精心调理,不烦不燥。另外,在物质奉养方面,由于很多老年父母都没有固定退休金,因此作为子女的都要适当地每月给父母拿点零用钱,供他们自由支配。在物质奉养方面,我们做到应该没有太大问题。而更多问题则突出表现为父母晚年精神空虚,记得前些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一首《常回家看看》引来了亿万观众的共鸣。身为父母,到了晚年时期,如果双亲健在,老俩口相互间有个伴儿,或许稍稍见好些;若一方过世,会给另一方造成很大的伤害,往往会显得孤寂难耐。这时候,就需要子女们多多为父母们着想,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一个颐养天年的好环境与好心情。有的老年人晚年了往往会信佛信教,身为子女,既然自己不信佛不信教,也要充分尊重父母的选择,切勿横加指责和阻拦;有的父母孤身一人,需要在生活上找一个伴侣,在这方面我们当子女的也要尊重他们的意愿与选择,一些过激的反应,都是不应该的。我们往往要求自己的子女以后对我们要孝顺,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困难。方法很简单,我们要经常反思一下我们对于父母的态度,要求自己的子女孝顺,必须自己要先孝顺父母,为自己的子女做出一个榜样来。当然,现实之中的反面典型很多,我还是不作发挥了吧。

  

  对于夫妻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整个家庭伦理道德的支柱。佛教历来主张居家信徒要加强夫妻双方的自身修养:一是要言色相和,二是要互相忍让体谅,“言色相和,无相违戾”是夫妻间精神生活的重要因素。遇事要和言悦色、互相商量,而不恶语相向,叫骂指责。夫妻之间发现了对方的缺点或错误,在帮助其改正时,要尽量避免过于直率,而是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策略),讲话应委婉一些,对于对方的缺点,要点到为止,不要喋喋不休地讲个没完;对于对方的优点,要多加赞赏,多予鼓励。《华严经》中说,要“常作润泽语、柔软语、闻者喜悦语、善入人心语、风雅典则语”,不可作“粗犷语、苦他语、令他憎恨语、如火烧心语、能坏自身他身语”。出言吐辞要时时自省,夫妻之间不讲非礼语。修行就是要修改我们的言行,首先要从我们的说话(语言)开始,能达到“言色相和”、夫妻相敬如宾,感情生活便会如和煦春风了。

  

  忍让体谅是夫妻间应该具有的修养之一。有时我们会受到各种环境(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等压力)的影响,导致我们的心理和生理都会发生一些变化,言行会有种种失态,我觉得这是正常现象,每个人都无可避免。尤其是现在就业压力普遍很大,而中国的男主外、女主内情形未有根本的改观,许多男士都会因为入不敷出而大为苦恼。此时身为妻子,就要表现出一定的体谅与忍让。相反,如果埋怨丈夫,骂丈夫没有出息,整天在丈夫面前流露出对于财富与地位的羡慕与夸耀,那么时间久了,夫妻的感情可能就会发生裂痕,甚至会导致一些悲剧的发生。这在当今现实中是屡见不鲜,而很多悲剧产生的根源,还是由于收入匮乏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牵扯面又极端的宽泛,相互交织,十分复杂,因此很难用几句话可以说得清楚。但是无论如何,夫妻之间的相互体谅与忍让的培养还是至关重要的,有时候双方都要退后一步,“退一步海阔天空”。要知道,在更多的时候,财富不是一个人拼命追求就可以获得的,它需要一些综合性的因缘,甚至涉及到三世因果,因此,还是以平常心和知足心来看待财富、名誉与地位的问题,这样,我想每个人的心态或许可以得到微调。

  

  针对夫妻间的相互关系,佛陀在这部《善生经》里,提出了相到对等的五个标准。比如丈夫对于妻子的标准是:“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阙,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在这里,我们也要把古印度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况适当地考虑地进去。印度是一个典型的男尊女卑的社会,妇女一般不外出参加劳动,诸如外出挣钱、体力一些的活儿都是由男子去负责,这个与中国的封建社会极为相似。从上面丈夫对待妻子的五个标准中,第一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三)~B 二、善生经》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