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有勝天經
說法地點:祇園精舍、仙余財主大臣府第
主講人員:阿那律
參加人員:尊者迦旃延、仙余財主等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仙余財主問尊者阿那律陀,有關于大心解脫,和無量心解脫之別。尊者回答:在一樹一林,乃至二叁國修行,而得意解大心解脫遍成就遊的,爲大心解脫;在無事處成就四無量心所得的,就爲無量心解脫。並說光音天、淨光天、遍淨光天等叁種天,隨著行者之心之差別,其修行的程度不同,果報也就隨之而有差別。
這部《有勝天經》的重點,實際上就是兩個名詞:大心解脫與無量心解脫。只要把這兩個詞的意思搞清楚了,那麼整部基本上就可以了知大概了。如果單從字面上去解釋,其實並沒有太多的困難;但是要把這兩個詞的內涵能夠全部地把握到位,那可不容易。因爲它是一種修持的境界,絕非叁言兩語所能說得清楚。那麼,我能不能把它們說清楚呢?坦率地說,我的底氣不足,甚至在這些充滿玄妙的修持專用詞面前,我非常地自不量力,因爲我所得到的,只是紙面上的功夫,沒有實際的修證。嚴格來講,沒有實際的修證實踐,是沒有資格對任何佛典評頭論足的。因此,對于什麼叫大心解脫,以及無量心解脫,我是勉爲其難地班門弄斧。在此需要聲明,我寫系列阿含經的目的,第一目標是自己,而我決不會像蚍蜉那樣自大,去呼喊什麼“廣度衆生,利樂有情”的偉大口號。我自己連自度都尚且差得遠,又豈能奢談什麼度他?因此,這些系列隨筆的第一讀者,應該是我自己,而非別人。如果哪位恰巧看到了我寫的一些有關阿含的文章,那麼請您切莫認爲我在指導大家如何讀經——那樣會使我顯和無地自容;我只是把自己的一些讀經心得以較爲妥當的方法作爲自娛。當然,如果您能從中獲得些須的分享,那麼將是我莫大的鼓舞與激勵,因爲,起碼我尚達不到“焦芽敗種”的級別,而成爲自私自利的代名詞。
這部經的主講者爲阿那律——我們已多次見到阿那律尊者了。而聽衆呢?自然是以一位叫仙余財主的大臣爲主,其次還有迦旃延尊者。從經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位仙余財主在拘薩羅國朝廷當中應該擔任著比較重要的官職。那麼具體擔任什麼職務呢?從“仙余財主多事多爲,爲王衆事斷理臣佐”這句經文中,我初步設定其很可能是一位司法官,相當于中國古代的“大司徒”或“廷尉”、掌管司法、刑律以及牢獄之類的官員。他平時公務十分繁忙,忙到有疑問,都不能親自到精舍中去請教的地步。怎麼辦呢?這位大官只能派人到祇園精舍來請阿那律尊者。按照慣例,先到佛陀那裏去請安,接著便到阿那律那裏去禮請。從經中可以得知,這位財主大臣所請的應該是四個人,除了阿那律和迦旃延二位尊者外,另外兩位尊者姓名不詳。對這個問題,我也曾作了一些思索,但是總是理不出頭緒來。
所謂尊者,畢竟是具有相當神通的大修行者。我們平常經常會說“說曹操,曹操到”,這就話是說某個人經不起叨念,一叨念,人馬上就出現了。在經中也是這樣。迦旃延尊者正在與阿那律兩個人在一起閑談。談得什麼內容呢?阿那律對迦旃延說:“老夥計,咱們倆明天肯定要到舍衛城裏面去乞食了,因爲有人已經給我們准備好供養的美食了。”迦旃延正在將信將疑之際,財主大臣的信使隨即趕到。當信使把來意一一禀明之後,阿那律就沖著迦旃延尊者點點頭:“賢者迦旃延!我向所道,明日我等爲乞食故,入舍衛國,正謂此也。今仙余財主遣人請我等四人,供明日食。”
閑話少敘,當阿那律一行四人于第二天趕到仙余財主的府上時,財主早已恭候多時。賓主入座之後,財主大臣便切入正題:“尊者阿那律!欲有所問,唯願見聽!”這裏就說得很清楚了,爲什麼要請阿那律一行到家中去應供?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財主大臣心中有一些疑問,憑自己的能力無法搞清楚,所以就請以阿那律爲首的四位尊者前去釋疑。
財主大臣心中到底有什麼疑惑呢?經中說,有的人勸大臣當修“大心解脫”;有的人就勸大臣當修“無量心解脫”。那麼,這兩種解脫,到底是什麼意思,二者區別于何處?
那麼我們現在根據經中的诠釋,對此二種解脫,進行一一的分析。
一、大心解脫
什麼叫“大心”呢?所謂大心,就是“大想”。“大想”的對面,是“小想”。大想與小想,都是屬于假想觀的範疇。所謂小想,就是想所假想的對象逐步縮小;而大想,就是將所想的對象逐步放大。那麼,將所假想的對象放大或者縮小,其用意何在呢?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其實,若我們認真琢磨一下經文,便可以從中看出端倪。實際上,這是修定的一種方法。我們知道,我們在初步進入禅定之前,由于各種毛病習氣的緣故,我們的心是散亂不堪的,有時會東想西想,有時會煩燥不安,佛教的唯識裏面,將這些習氣分析得很細致,而且很到位;但是若用現在的話講,這就叫浮躁,心靜不下來,更定不下來。怎麼辦呢?禅家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想出了種種對治的法門。比如說,用數息觀和假想觀,就是爲了對治我們的散亂之心。
那麼小想也是和上述觀想一想,它把習定者的所有意念集中到一塊,專注于一點,目的就是要把我們散亂的心念給收歸回來。收歸到哪裏呢?就是收歸到我們自身,從我們自己的身心開始作觀想,最終歸結到四念處,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當然,四念處是有次第的,對于初學者來說,身受心法是遞進關系,彼此不能顛倒,否則就會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將自身的問題解決了以後,便將這種注意焦點(即觀想範圍)逐步放大,便由小想進入大想,也就是大心。在本經中,阿那律對此講得比較詳細。經中說,如果有沙門、梵志于無事處——清淨無人打攪的地方,或者樹下,或者密林之中,先將觀想的範圍集中于一樹或一處,然後將之逐步放大,推廣至二叁樹、一林、二叁林、一村……最後至一國乃至大地大海,將自己所觀想的範圍遍及整個宇宙,從自身修持所帶來的諸多感受,進而推及到整個世界,得出的結論是二者的完全相同,無二差別。就是說整個世界都是不淨的,苦滅的,無常的,無我的,是沒有恒久不變的。這就是所謂的“大想”。其實通俗地說,大想就是大範圍的觀想,它是建立于小想基礎上的一種觀想,但是由己推他,思想境界提升到了個全新的層次。
二、無量心解脫
所謂無量心,具體就是指四無量心,全句爲“無量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斷句爲“無量,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以無量心,如實知心解脫、慧解脫”。此處的“無量”,指“無量心”,也就是“四無量心、無量心叁昧”。若依“無量心叁昧”如實了知“貪、瞋、癡”叁者都是“有量的”,而斷盡“貪、瞋、癡”成就解脫,就稱爲“無量,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
對于無量心解脫,經中作如是描述:
若有沙門、梵志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心與慈俱,遍滿一切成就遊。如是二叁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舍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是謂無量心解脫。
這段經文在許多經典中反複出現,也被我反複引用,可見四無量心在早期佛教中所占有著很重要的位置。不僅如此,它在整個印度文化體系中,也備受關注。作爲修定法門的一種,四無量心是否是佛教界的獨創,目前尚不能作最後定論。從四無量心的內容上看,慈是與樂,觀想衆生得到安樂;悲是拔苦,想衆生遠離苦惱;喜是想衆生離苦得樂而心生喜悅;舍是舍棄親疏,一律平等,無有差別。因此經中說,“心與慈俱”,它應該是四種無量心的全貌概括,其余叁者(悲、喜、捨)都是慈心的細化。比如說《雜阿含經》卷二十九說:“有比丘,修不淨觀斷貪欲,修慈心斷嗔恚,修無常想斷我慢,修安那般那念(入出息念)斷覺想”。
修習此四種觀想,目的是對治四種煩惱。以慈心爲本的四無量心,也是適應婆羅門教的。比如我們在《中阿含》卷六《梵志陀然經》中,舍利弗就爲了方便起見,勸老友梵志陀然修四無量心,命終生梵天中,就因爲“彼諸梵志,長夜愛著梵天”。因此,四無量心是世間定法,是有漏,是俗定,是不究竟法。然在佛法初期,慈,悲,喜,舍四定,顯然的曾淨化而提升爲解脫道,甘露門;從四無量心也稱爲無量心解脫,最上的就是不動心解脫來說,就可以確定初期的意義了。
無量心解脫,包含了適應世俗,佛法不共二類。一般聲聞學者,都以爲四無量心緣廣大無量的衆生,無量是衆多難以數計,是勝解──假想觀,所以是世間定。但“量”是依局限性而來的,如觀一切衆生而超越限量心,不起自他的分別,就與無我我所的空慧相應。
綜上所述,“慈”是對治“嗔恚”,“悲”對治“…
《漫說《中阿含》(卷十九)~B 二、有勝天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