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十八)~B 二、八念經▪P2

  ..續本文上一頁n="left">  謂道從無欲,非有欲得;道從知足,非無厭得;道從遠離,非樂聚會;非住聚會,非合聚會得;道從精勤,非懈怠得;道從正念,非邪念得;道從定意,非亂意得;道從智慧,非愚癡得;道從不戲,樂不戲,行不戲,非樂戲,非行戲得。

  

  接下來,佛陀對此“大人八念”,進行了一一分解:

  

  第一念:“雲何從無欲,非有欲得?謂比丘得無欲,自知得無欲,不令他人知我無欲;得知足,得遠離,得精勤,得正念,得定意,得智慧,得不戲,自知得不戲,不欲令他知我無欲,是謂道從無欲,非有欲得。”

  

  這裏所講的,是無欲與有欲之間的關系。很顯然,比丘的理想做法就是“無欲”,不僅自己做到沒有什麼欲望與奢求,而且只要自己心裏明白就是了,甚至連別人從外表上都無從判別出你是否已經達到了“無欲”。用現在的話講,無欲就是低調,做人低調,行事低調,思想上也做到低調,身、口、意叁方面都要做到低調,不事張揚。現在人很不安分,處處想表現自己,撈個一官半職,想方設法給自己臉上貼金。有的人人表面裝得很像,心底下卻是高傲得很,目空一切,老子天下第一,舍我其誰?看來這個“無欲”,的確很難做到。現在人的欲望無以窮盡,金錢、美色、地位、名譽、學位……對這些無一不是垂涎叁尺。想讓他們做到“無欲”,一個字:“難”!自我剖析一下:我本人有沒有做到“無欲”?一句話:還差得很遠。

  

  第二念:“雲何道從知足,非無厭得?謂比丘行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軀,是謂道從知足,非無厭得。”

  

  我們常講“知足常樂”,形容某人很貪,往往就形容爲“貪得無厭”。我以前寫給普陀山的對聯作注解,見到西天磐陀石附近有一聯,叫“貪得宇宙隘,知足天地寬”。這副對聯其實我很喜歡,說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如果貪心不足,不要說一頭大象,就是連整個宇宙,也滿足不了我們的貪欲。有一成語叫“欲壑難填”,指的就是這個意思。佛陀在這裏明確告訴比丘們,別人可以貪,但是剃除須發染衣出家的比丘不能貪,要知足,在吃穿上不要有什麼講究。衣服是派什麼用場的?蔽體覆形用的,除此之外,沒有別的什麼好用場;爲什麼要吃飯?目的是把肚子填飽,用以養活、延續色身而已。佛陀在這裏講得非常清楚,出家比丘不要在吃穿問題上過于講究,過于糾纏不休。出家人“莊嚴威儀”,是由內而外,而決不是讓你“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我們地球人很貪婪,地球資源快耗光了,開始打起了月球,甚至火星的主意。如果太陽不是距離我們太遠,而且溫度太高,我想早晚我們地球人肯定會打起太陽的主意。煤拼命地挖,石油拼命地開采……我們爲什麼不知道知足,不知道珍惜呢?

  

  第叁念:“雲何道從遠離,非樂聚會,非住聚會,非合聚會得?謂比丘行遠離,成就二遠離,身及心俱遠離,是謂道從遠離,非樂聚會,非住聚會,非合聚會得。”

  

  在第叁念當中,就講到一個遠離與聚會的話題。現在人害怕寂寞,害怕坐冷板凳,怕被這個世界疏遠了。于是,就變著法兒炒自己。炒不熱怎麼辦?就花錢請別人幫忙炒,實在不行,自己成爲打官司被告,也在所不惜——電影《甲方乙方》,就是類似情節。“炒”目的何在?是爲了聚人氣;聚人氣目的何在?爲了當名人,一揚名,就會有人掏腰包……如此一來回,就有錢賺,生活享受就上“檔次”了。肆意炒作自己,今人有,古人也有。比如說古代出現了很多隱士。這些隱士,有真隱士,也有冒牌隱士。爲什麼而隱?陶淵明或許是真隱,而莊周老先生是地地道道的真隱。假隱士中,最具著名的有兩位,一個是姜尚,跑到渭水之濱去直著鈎子釣魚,目的是釣周文王這條大魚;第二個是諸葛孔明,隱于南陽,把隱士裝得很像,害得劉備叁顧茅廬,最終卻上演了構思缜密、蓄謀已久的《隆中對》。那麼同樣作爲出家人,比丘當然要當真隱士,如果條件具足,就到山林裏去修行;如果身居鬧市,那麼起碼你的心態要好一點,要有種出離感。所以佛陀對我們說,比丘不僅要做到身遠離,心更要遠離。

  

  第四念:“雲何道從精進,非得懈怠?謂比丘常行精進,斷惡不善,修諸善法,恒自起意,專一堅固,爲諸善本不舍方便,是謂道從精進,非懈怠得。”

  

  有關精進與懈怠的話題我們以前談得較多,此處就不再多談。但是經中有句話,叫“爲諸善本不舍方便”,值得我們細細品賞回味。

  

  第五念:“雲何道從正念,非邪念得?謂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內覺、心、法如法,是謂道從正念,非邪念得。”

  

  這裏重點解釋了何謂正念,就是從範圍上對之進行了界定。

  

  第六念:“雲何道從定意,非亂意得?謂比丘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遊,是謂道從定意,非亂意得。”

  

  此處所講的就是四從一禅到四禅之定。

  

  第七念:“雲何道從智慧,非愚癡得?謂比丘修行智慧,觀興衰法,得如是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苦,是謂道從智慧,非愚癡得。”

  

  第八念:“雲何道從不戲,樂不戲,行不戲,非戲,非樂戲,非行戲得?謂比丘意常滅戲,樂住無余涅槃,心恒樂住,歡喜意解,是謂道從不戲、樂不戲、行不戲、非戲、非樂戲、非行戲得。”

  

  此處的“戲”,是指無助于增進善法的嬉戲,即遊戲放逸。當然,也有人將其譯爲“戲論”,即毫無意義的、相對于佛法來說是屬于低級趣味的言論。相比之下,我更注重于“遊戲放逸”之說。因爲此時所要求的標准已經很高,因此有關身與口方面的遊戲放逸就列爲其次——此時早已遠離,而把重點放在了“意戲”方面,就是在我們的意念深處,要抛棄遊戲放逸,在思想上不能有絲毫的開小差;要專心一致,一心向往無余涅槃。當尊者阿那律遵照佛陀的教導,努力精修大人八念之後,終于證得阿羅漢果位。

  

  在經文最後的偈頌中,阿那律預言自己將在毗舍離的竹林中入滅。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在後面的相關文章中,可以適當地予以探討。 (界定,09.03.25于南海普陀山)

  

《漫說《中阿含》(卷十八)~B 二、八念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