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n="left"> 谓道从无欲,非有欲得;道从知足,非无厌得;道从远离,非乐聚会;非住聚会,非合聚会得;道从精勤,非懈怠得;道从正念,非邪念得;道从定意,非乱意得;道从智慧,非愚痴得;道从不戏,乐不戏,行不戏,非乐戏,非行戏得。
接下来,佛陀对此“大人八念”,进行了一一分解:
第一念:“云何从无欲,非有欲得?谓比丘得无欲,自知得无欲,不令他人知我无欲;得知足,得远离,得精勤,得正念,得定意,得智慧,得不戏,自知得不戏,不欲令他知我无欲,是谓道从无欲,非有欲得。”
这里所讲的,是无欲与有欲之间的关系。很显然,比丘的理想做法就是“无欲”,不仅自己做到没有什么欲望与奢求,而且只要自己心里明白就是了,甚至连别人从外表上都无从判别出你是否已经达到了“无欲”。用现在的话讲,无欲就是低调,做人低调,行事低调,思想上也做到低调,身、口、意三方面都要做到低调,不事张扬。现在人很不安分,处处想表现自己,捞个一官半职,想方设法给自己脸上贴金。有的人人表面装得很像,心底下却是高傲得很,目空一切,老子天下第一,舍我其谁?看来这个“无欲”,的确很难做到。现在人的欲望无以穷尽,金钱、美色、地位、名誉、学位……对这些无一不是垂涎三尺。想让他们做到“无欲”,一个字:“难”!自我剖析一下:我本人有没有做到“无欲”?一句话:还差得很远。
第二念:“云何道从知足,非无厌得?谓比丘行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躯,是谓道从知足,非无厌得。”
我们常讲“知足常乐”,形容某人很贪,往往就形容为“贪得无厌”。我以前写给普陀山的对联作注解,见到西天磐陀石附近有一联,叫“贪得宇宙隘,知足天地宽”。这副对联其实我很喜欢,说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如果贪心不足,不要说一头大象,就是连整个宇宙,也满足不了我们的贪欲。有一成语叫“欲壑难填”,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佛陀在这里明确告诉比丘们,别人可以贪,但是剃除须发染衣出家的比丘不能贪,要知足,在吃穿上不要有什么讲究。衣服是派什么用场的?蔽体覆形用的,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什么好用场;为什么要吃饭?目的是把肚子填饱,用以养活、延续色身而已。佛陀在这里讲得非常清楚,出家比丘不要在吃穿问题上过于讲究,过于纠缠不休。出家人“庄严威仪”,是由内而外,而决不是让你“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我们地球人很贪婪,地球资源快耗光了,开始打起了月球,甚至火星的主意。如果太阳不是距离我们太远,而且温度太高,我想早晚我们地球人肯定会打起太阳的主意。煤拼命地挖,石油拼命地开采……我们为什么不知道知足,不知道珍惜呢?
第三念:“云何道从远离,非乐聚会,非住聚会,非合聚会得?谓比丘行远离,成就二远离,身及心俱远离,是谓道从远离,非乐聚会,非住聚会,非合聚会得。”
在第三念当中,就讲到一个远离与聚会的话题。现在人害怕寂寞,害怕坐冷板凳,怕被这个世界疏远了。于是,就变着法儿炒自己。炒不热怎么办?就花钱请别人帮忙炒,实在不行,自己成为打官司被告,也在所不惜——电影《甲方乙方》,就是类似情节。“炒”目的何在?是为了聚人气;聚人气目的何在?为了当名人,一扬名,就会有人掏腰包……如此一来回,就有钱赚,生活享受就上“档次”了。肆意炒作自己,今人有,古人也有。比如说古代出现了很多隐士。这些隐士,有真隐士,也有冒牌隐士。为什么而隐?陶渊明或许是真隐,而庄周老先生是地地道道的真隐。假隐士中,最具著名的有两位,一个是姜尚,跑到渭水之滨去直着钩子钓鱼,目的是钓周文王这条大鱼;第二个是诸葛孔明,隐于南阳,把隐士装得很像,害得刘备三顾茅庐,最终却上演了构思缜密、蓄谋已久的《隆中对》。那么同样作为出家人,比丘当然要当真隐士,如果条件具足,就到山林里去修行;如果身居闹市,那么起码你的心态要好一点,要有种出离感。所以佛陀对我们说,比丘不仅要做到身远离,心更要远离。
第四念:“云何道从精进,非得懈怠?谓比丘常行精进,断恶不善,修诸善法,恒自起意,专一坚固,为诸善本不舍方便,是谓道从精进,非懈怠得。”
有关精进与懈怠的话题我们以前谈得较多,此处就不再多谈。但是经中有句话,叫“为诸善本不舍方便”,值得我们细细品赏回味。
第五念:“云何道从正念,非邪念得?谓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内觉、心、法如法,是谓道从正念,非邪念得。”
这里重点解释了何谓正念,就是从范围上对之进行了界定。
第六念:“云何道从定意,非乱意得?谓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是谓道从定意,非乱意得。”
此处所讲的就是四从一禅到四禅之定。
第七念:“云何道从智慧,非愚痴得?谓比丘修行智慧,观兴衰法,得如是智,圣慧明达,分别晓了,以正尽苦,是谓道从智慧,非愚痴得。”
第八念:“云何道从不戏,乐不戏,行不戏,非戏,非乐戏,非行戏得?谓比丘意常灭戏,乐住无余涅槃,心恒乐住,欢喜意解,是谓道从不戏、乐不戏、行不戏、非戏、非乐戏、非行戏得。”
此处的“戏”,是指无助于增进善法的嬉戏,即游戏放逸。当然,也有人将其译为“戏论”,即毫无意义的、相对于佛法来说是属于低级趣味的言论。相比之下,我更注重于“游戏放逸”之说。因为此时所要求的标准已经很高,因此有关身与口方面的游戏放逸就列为其次——此时早已远离,而把重点放在了“意戏”方面,就是在我们的意念深处,要抛弃游戏放逸,在思想上不能有丝毫的开小差;要专心一致,一心向往无余涅槃。当尊者阿那律遵照佛陀的教导,努力精修大人八念之后,终于证得阿罗汉果位。
在经文最后的偈颂中,阿那律预言自己将在毗舍离的竹林中入灭。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的相关文章中,可以适当地予以探讨。 (界定,09.03.25于南海普陀山)
《漫说《中阿含》(卷十八)~B 二、八念经》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