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十六)~A 蜱肆經▪P2

  ..續本文上一頁lign="left">  蜱肆對迦葉尊者的話仍是將信將疑,他說:“如果我那位生前廣行善事的親戚,死後真的上升天界的話,那麼我應當立即行布施,修諸福業,奉齋守戒後,就趕緊自殺,然後就可以上升天界啦!”

  

  迦葉聽後,就對蜱肆說:“你這種想法又是過于天真了!這樣吧,讓我再說一個譬喻讓你聽聽,或許對你有所啓發。”——

  

  從前有一個梵志,總共娶了兩房夫人。大夫人早逝,留下一個兒子,早已長大成人;大夫人死後,他又娶了一房太太。在老梵志臨死前,二夫人已經身懷六甲。待喪事辦完,老梵志的大兒子就找到二夫人,對她說:“現在老頭子已經死了,按常理,家中所有的財寶和地産,都是歸長子繼承,你是沒有份的。”那個二夫人就對長子說:“你也不用太著急,我肚子裏已經有了小孩。等孩子生下來後,如果是男孩,家中的財産應有他的一份;如果是女孩,一切悉聽尊便,我們不要任何財産。”可是老梵志的大兒子很不耐煩,隔叁差五就就跑到二夫人那裏去吵吵鬧鬧,弄到二夫人心情煩躁,整天精神恍惚。後來沒等到肚中的孩子出世,她就用利刃剖開自己的肚皮,掏出胎兒,想看看裏面到底懷的是男孩還是女孩。結果呢,那個二夫,自己的命丟了不算,還白白搭上胎兒的性命。

  

  迦葉說:“蜱肆,你就和這個愚蠢的妊婦一樣,不善曉理,無有智慧!”

  

(五)螺聲之喻

  

  但是蜱肆還是頑固地堅持他的觀點。他再舉一例:他有個親戚,臨終之前,他曾去探視。當然,病人在沒死之前,思想意識還是比較清醒的,他會對前來看望他的人,都會說上幾句感謝的話,或者點頭示謝。可是等到病人死去了,他再也不會點頭,更不會開口說話了。因此之故,可以推知沒有後世,沒有輪回。

  

  迦葉尊者聽後,再舉一例:

  

  從前有一個人很善于吹螺,有一天,他來到一個國家表演吹螺。可是,這個國家上至國王下至臣民,從來沒有聽到過螺聲,大家一聽到螺聲,都紛紛湊過來聽聽,聲音果然是十分美妙。于是大家都圍在吹螺人的四周,七嘴八舌地問個不停,大家都說你剛才所吹出來的聲音,爲什麼這麼好聽呢?這聲音到底是從哪裏發出來的呢?吹螺人聽後,就把螺置于地上。然後指著地上的螺對大夥說:剛才大夥所聽到的動聽音樂,就是這個東西裏發出來的。村民們很好奇,就拾起地上的螺反複觀看,反複撫摩,滿腹狐疑地問吹螺人:這個東西會發出聲音嗎?你說什麼我們都不相信啊。你說會發聲,爲什麼到了我們的手裏,就發不出聲音了呢?那個吹螺人沒有辦法,就取過貝來放在嘴上,吹了一通。如此演奏了好幾次,這些村裏人忽地恍然大悟:我們終于搞明白了,剛才所發出的美妙的聲音,並非螺的功勞,而是吹螺人朝螺裏吹氣的功勞啊!如果你不往貝殼裏面吹氣,螺是永遠也不會發出聲音來的。

  

  迦葉于是總結道:人也是這樣的。由于我們人活著的時候,有意識,有呼吸,就能夠彎胳膊擡腿,能夠睜眼看東西,能夠開口說話;當我們死了,沒有了意識,沒有了氣力說話,自然就像那個螺失去了吹氣一樣,什麼聲音也發不出來。

  

(六)稱鐵之喻

  

  蜱肆此時又舉出一例:他說在他所封的村落裏,有一個人犯了重罪,需要處以極刑。于是他就對一旁行刑的人說:“你們不要一下子讓他死了,也不能損傷他的皮肉。要讓他慢慢地死去。”那麼采用什麼辦法可以既不損傷皮肉且不流血而死去呢?大約是一些非常規的手段。這位婆羅門命人將罪犯的死前和死後的重量分別量稱,發現死前輕,而死後重,二者所獲得的重量是不一致的。于是這個婆羅門得出結論說:爲什麼人活著的時候輕呢?那是因爲他的識神還在體內,能夠說話,意識清醒;爲什麼死後身體變重了呢?那是因爲識神已滅,又不能說話的緣故。由此便可以看出,人死神識即宣告消亡,神識消亡了,自然就沒有什麼來世與他世的區分了。

  

  此時迦葉也反問蜱肆一個問題:好比我們去稱鐵的重量,是冷鐵重呢,還是熱鐵重呢?蜱肆答道:熱鐵被燒得通紅,自然是柔軟而輕;而冷鐵則冰涼堅硬,自然比熱鐵重啦!

  

  迦葉聽後,就說人死後就好比冷鐵,而人活著就好比熱鐵,自然是死前輕而死後重。人活著的時候,自然是色悅澤好;而人死後,人的臉色也如同死灰,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七)夢中之喻

  

  蜱肆再次舉例:他的手下曾經逮捕了一個犯有重罪之人,然後送到官府去審訊後定罪。官府下命令說:把這個罪人綁起來,然後倒放于鐵釜之中,將鐵釜的口密封起來。繼而在釜下燃起大火,把這個罪人活活燒死。最後召集許多百姓圍在四周,看看這個罪人的靈魂是如何進去的,又是如何出來的。結果呢,大家什麼都沒有看到。由此可見,沒有什麼衆生轉生投胎之類的說法。

  

  迦葉尊者聽後,對蜱肆說:“你有睡午覺的習慣嗎?在睡午覺時,會經常做夢嗎”

  

  蜱肆回答說是啊,我每天睡午覺啊,而且幾乎天天做夢,還經常做好夢呢!

  

  迦葉問:“你睡午覺時,旁邊有人站著侍侯你嗎?”得到蜱肆肯定性的回答。

  

  迦葉繼而問:“在你睡午覺時,你在美夢之中遨遊,那麼你旁邊的侍者,是否看到你的靈魂從肉體中出入呢?”

  

  蜱肆回答說:“除非是具有特異功能的人才能看到,普通的侍者怎麼能夠看到呢?”

  

  迦葉尊者說:“你剛才所列的那個例子,不也是這樣嗎?你作爲一介凡夫,又憑什麼看見人家的靈魂從釜中出入呢?”

  

(八)事火之喻

  

  蜱肆繼而再舉一例:當捉到罪人時,他就命令獄卒剝去罪人之皮,剔除其肉,,截斷其筋髓,然後祈求這個罪人早點投胎重新做人。可是,我們一直把這個罪人的屍體折騰到粉身碎骨,也不見這個人重新投胎啊!由此可見,沒有什麼輪回之說。

  

  迦葉尊者舉出一喻:過去有一個梵志,是事奉火神的外道。有一次,他在他所修行的林子裏撿到一個嬰兒,就帶回家去養活。轉眼之間,小孩已長到十歲。有一天,這個梵志有事要出趟遠門。臨行之前,他對孩子說:你要好好看護好我所事奉的火種,千萬不要讓它熄滅了。如果一旦熄滅,你就采取鑽木取火的方法,把火種點著,讓它繼續燃燒。

  

  梵志走後,這孩子開始時還算規矩,老實地呆在火旁看守。但是孩子天性貪玩,不久便跑出去和別的孩子一起玩耍了。等孩子回來的時候,火種早已熄滅了。此時孩子非常懊惱,他就想起養父臨行前所講的話,就想方設法尋求火種。他用嘴吹灰,用斧子劈柴,把柴放在石磨中使勁地磨搗……無論他怎麼使勁,就是弄不出火種來。弄到最後,孩子只得眼巴巴地瞅著熄滅的火種發呆,希冀能發生奇迹。

  

  後來這個梵志遠行而歸,當他發現火種已滅,就問孩子:你怎麼不按照我所說的鑽木求火呢?孩子說您說的方法我用過了啊,可是就是弄不出火來。這位梵志也沒有過于責怪孩子,就讓孩子在一旁看著,他親手用木鑽出火來。他對孩子說:你應該采用正確的方法,你把木頭弄斷了,弄碎了,于事又有何補呢?(09.03.20.)

  

  (未完待續)

  

《漫說《中阿含》(卷十六)~A 蜱肆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