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lign="left"> 蜱肆对迦叶尊者的话仍是将信将疑,他说:“如果我那位生前广行善事的亲戚,死后真的上升天界的话,那么我应当立即行布施,修诸福业,奉斋守戒后,就赶紧自杀,然后就可以上升天界啦!”
迦叶听后,就对蜱肆说:“你这种想法又是过于天真了!这样吧,让我再说一个譬喻让你听听,或许对你有所启发。”——
从前有一个梵志,总共娶了两房夫人。大夫人早逝,留下一个儿子,早已长大成人;大夫人死后,他又娶了一房太太。在老梵志临死前,二夫人已经身怀六甲。待丧事办完,老梵志的大儿子就找到二夫人,对她说:“现在老头子已经死了,按常理,家中所有的财宝和地产,都是归长子继承,你是没有份的。”那个二夫人就对长子说:“你也不用太着急,我肚子里已经有了小孩。等孩子生下来后,如果是男孩,家中的财产应有他的一份;如果是女孩,一切悉听尊便,我们不要任何财产。”可是老梵志的大儿子很不耐烦,隔三差五就就跑到二夫人那里去吵吵闹闹,弄到二夫人心情烦躁,整天精神恍惚。后来没等到肚中的孩子出世,她就用利刃剖开自己的肚皮,掏出胎儿,想看看里面到底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结果呢,那个二夫,自己的命丢了不算,还白白搭上胎儿的性命。
迦叶说:“蜱肆,你就和这个愚蠢的妊妇一样,不善晓理,无有智慧!”
(五)螺声之喻
但是蜱肆还是顽固地坚持他的观点。他再举一例:他有个亲戚,临终之前,他曾去探视。当然,病人在没死之前,思想意识还是比较清醒的,他会对前来看望他的人,都会说上几句感谢的话,或者点头示谢。可是等到病人死去了,他再也不会点头,更不会开口说话了。因此之故,可以推知没有后世,没有轮回。
迦叶尊者听后,再举一例:
从前有一个人很善于吹螺,有一天,他来到一个国家表演吹螺。可是,这个国家上至国王下至臣民,从来没有听到过螺声,大家一听到螺声,都纷纷凑过来听听,声音果然是十分美妙。于是大家都围在吹螺人的四周,七嘴八舌地问个不停,大家都说你刚才所吹出来的声音,为什么这么好听呢?这声音到底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吹螺人听后,就把螺置于地上。然后指着地上的螺对大伙说:刚才大伙所听到的动听音乐,就是这个东西里发出来的。村民们很好奇,就拾起地上的螺反复观看,反复抚摩,满腹狐疑地问吹螺人:这个东西会发出声音吗?你说什么我们都不相信啊。你说会发声,为什么到了我们的手里,就发不出声音了呢?那个吹螺人没有办法,就取过贝来放在嘴上,吹了一通。如此演奏了好几次,这些村里人忽地恍然大悟:我们终于搞明白了,刚才所发出的美妙的声音,并非螺的功劳,而是吹螺人朝螺里吹气的功劳啊!如果你不往贝壳里面吹气,螺是永远也不会发出声音来的。
迦叶于是总结道:人也是这样的。由于我们人活着的时候,有意识,有呼吸,就能够弯胳膊抬腿,能够睁眼看东西,能够开口说话;当我们死了,没有了意识,没有了气力说话,自然就像那个螺失去了吹气一样,什么声音也发不出来。
(六)称铁之喻
蜱肆此时又举出一例:他说在他所封的村落里,有一个人犯了重罪,需要处以极刑。于是他就对一旁行刑的人说:“你们不要一下子让他死了,也不能损伤他的皮肉。要让他慢慢地死去。”那么采用什么办法可以既不损伤皮肉且不流血而死去呢?大约是一些非常规的手段。这位婆罗门命人将罪犯的死前和死后的重量分别量称,发现死前轻,而死后重,二者所获得的重量是不一致的。于是这个婆罗门得出结论说:为什么人活着的时候轻呢?那是因为他的识神还在体内,能够说话,意识清醒;为什么死后身体变重了呢?那是因为识神已灭,又不能说话的缘故。由此便可以看出,人死神识即宣告消亡,神识消亡了,自然就没有什么来世与他世的区分了。
此时迦叶也反问蜱肆一个问题:好比我们去称铁的重量,是冷铁重呢,还是热铁重呢?蜱肆答道:热铁被烧得通红,自然是柔软而轻;而冷铁则冰凉坚硬,自然比热铁重啦!
迦叶听后,就说人死后就好比冷铁,而人活着就好比热铁,自然是死前轻而死后重。人活着的时候,自然是色悦泽好;而人死后,人的脸色也如同死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七)梦中之喻
蜱肆再次举例:他的手下曾经逮捕了一个犯有重罪之人,然后送到官府去审讯后定罪。官府下命令说:把这个罪人绑起来,然后倒放于铁釜之中,将铁釜的口密封起来。继而在釜下燃起大火,把这个罪人活活烧死。最后召集许多百姓围在四周,看看这个罪人的灵魂是如何进去的,又是如何出来的。结果呢,大家什么都没有看到。由此可见,没有什么众生转生投胎之类的说法。
迦叶尊者听后,对蜱肆说:“你有睡午觉的习惯吗?在睡午觉时,会经常做梦吗”
蜱肆回答说是啊,我每天睡午觉啊,而且几乎天天做梦,还经常做好梦呢!
迦叶问:“你睡午觉时,旁边有人站着侍侯你吗?”得到蜱肆肯定性的回答。
迦叶继而问:“在你睡午觉时,你在美梦之中遨游,那么你旁边的侍者,是否看到你的灵魂从肉体中出入呢?”
蜱肆回答说:“除非是具有特异功能的人才能看到,普通的侍者怎么能够看到呢?”
迦叶尊者说:“你刚才所列的那个例子,不也是这样吗?你作为一介凡夫,又凭什么看见人家的灵魂从釜中出入呢?”
(八)事火之喻
蜱肆继而再举一例:当捉到罪人时,他就命令狱卒剥去罪人之皮,剔除其肉,,截断其筋髓,然后祈求这个罪人早点投胎重新做人。可是,我们一直把这个罪人的尸体折腾到粉身碎骨,也不见这个人重新投胎啊!由此可见,没有什么轮回之说。
迦叶尊者举出一喻:过去有一个梵志,是事奉火神的外道。有一次,他在他所修行的林子里捡到一个婴儿,就带回家去养活。转眼之间,小孩已长到十岁。有一天,这个梵志有事要出趟远门。临行之前,他对孩子说:你要好好看护好我所事奉的火种,千万不要让它熄灭了。如果一旦熄灭,你就采取钻木取火的方法,把火种点着,让它继续燃烧。
梵志走后,这孩子开始时还算规矩,老实地呆在火旁看守。但是孩子天性贪玩,不久便跑出去和别的孩子一起玩耍了。等孩子回来的时候,火种早已熄灭了。此时孩子非常懊恼,他就想起养父临行前所讲的话,就想方设法寻求火种。他用嘴吹灰,用斧子劈柴,把柴放在石磨中使劲地磨捣……无论他怎么使劲,就是弄不出火种来。弄到最后,孩子只得眼巴巴地瞅着熄灭的火种发呆,希冀能发生奇迹。
后来这个梵志远行而归,当他发现火种已灭,就问孩子:你怎么不按照我所说的钻木求火呢?孩子说您说的方法我用过了啊,可是就是弄不出火来。这位梵志也没有过于责怪孩子,就让孩子在一旁看着,他亲手用木钻出火来。他对孩子说:你应该采用正确的方法,你把木头弄断了,弄碎了,于事又有何补呢?(09.03.20.)
(未完待续)
《漫说《中阿含》(卷十六)~A 蜱肆经》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