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五)~D 四、師子吼經▪P2

  ..續本文上一頁p align="left">  譬喻2被截去雙手的旃陀羅子。在這裏,這句話可以理解爲“斷手的賤民兒童”。“旃陀羅子而截兩手”,這句話在南傳經文中作“手持乞碗,穿破衣的旃陀羅童男童女”。在這裏我需要多說幾句。印度的四種姓製度爲大家所熟知,在四種姓之中,婆羅門地位最高,是祭祀階層,掌握著印度的意識形態,它有點類似于早期的羅馬教廷;其次爲處于武士階層的刹帝利,類似于法國大革命前夕的國王政府;再次是吠舍,也就是新興的工商業階層,這個階層被婆羅門視爲暴發戶,鈔票是有的,但是政治地位不牢靠,但是這是一個發展潛力巨大、正處于上升階段的階層;最底的階層是首陀羅,他們被婆羅門誣蔑爲“一生族”,大意是只有這輩子投胎做人的機會了,下輩子只能做牛做馬了。這些首陀羅,實際上他們是被雅利安所征服的原住民。而在首陀羅階層之下,還有一個階層,就是旃陀羅。旃陀羅譯作“屠者”、“執暴惡人”等,他們被排斥于四種姓之外,被稱爲最下賤的賤民,凡是最下賤最肮髒的活計,統統交由他們去完成。那麼這個階層是哪裏來的呢?根據《摩奴法典》記載,旃陀羅是一種混血兒,其父是首陀羅階層,其母是婆羅門階層。首陀羅與婆羅門相結合所生的小孩,就被劃歸爲旃陀羅。如此一來,我們便可以推斷出,旃陀羅階層是一種帶有極端懲罰性的種姓。就是說,婆羅門爲了維護他們血統的純正,就嚴禁婆羅門種姓與異族人通婚。就是說婆羅門的男人,不得娶非婆羅門種姓爲妻;婆羅門種姓的女人,嚴禁嫁給非婆羅門種姓的男人。但這種禁令有時會有突破,比如說婆羅門種姓的女人,有時會嫁給武士階層做老婆,有時家道敗落,幹脆找一個有錢的大款即商人階層男人做老公。作爲婆羅門階層,對這些事也只好睜一眼閉一眼的;但是對于賤民的首陀羅,他們是絲毫不手軟的,因爲把血統高貴的女人嫁給一個賤民當老婆,那無疑是對婆羅門的莫大侮辱。對于他們所生出來的孩子,也是嚴加排斥,被列爲最最下賤的階層,甚至連最低等級的首陀羅都不如。

  

  談起這件事,讓我想起了另外一件事,那就是拘薩羅國後來的國王波琉璃。琉璃王就是釋迦族的婢女嫁給波斯匿後所生的孩子。當孩子未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前,他對釋迦族並不敵視,而且還給親近,否則他不可能跑到釋迦族來學習各種技藝;當他從釋迦族人的口中得知自己的身世以後,其實他也並沒有立即樹立起對釋迦族的敵意與仇恨。那麼什麼原因促使了他後來的極端複仇行爲呢?就是緣于釋迦族的人對他所表現出來的陽奉陰違,以及後來的種種傲慢與侮辱的行徑。琉璃王生性很頑劣,自尊心極強,他到釋迦國學習的時候,帶著雙重的身份,一層是晚輩,即他是摩诃男的外孫,而釋迦族的大部分人都是他的長輩;另一層,他是以釋迦國的宗主國王子的身份出現。如果釋迦族沒有挑明他的身份,對他也是彬彬有禮、照顧有加的話,那麼宗主國王子的身份就會降低,晚輩的身份就會升起;但是釋迦族的人表面上對他很客氣——這是懾于宗主國王子的身份——但實質上卻他卻是極端地藐視,凡是琉璃王走過的土地,都掘地叁尺!這極大地刺激了琉璃王原本就隱藏在骨子裏的蠻橫與霸氣,此時,王子的身份上升了,晚輩的身份甚至徹底消失了——他對釋迦族充滿了敵意與仇恨,他決心要把釋迦族徹底蕩平,雪洗前恥。

  

  那麼,我們再把話題重新拉回來。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一個被全社會視爲最下等賤民的人,他會怎麼樣?在我的腦海裏,他走路時,總是低著頭;他與人說話,總是不敢正眼看人家;他的話語與眼神,總是會帶著哀傷,總是帶著商量甚至是乞求——他們已是自卑至極,沒有纖毫的自信。長久以往——指的是當時社會氛圍的長期營造,以及婆羅門不厭其煩、喋喋不休地大肆渲染,連這些旃陀們自身,也認定自己就是賤民中的賤民,他們處處都是低下的,他們受人欺淩,受人剝削與壓迫,是合乎情理的,是天經地義的,因爲大家都這麼說,所有的人都這麼認爲。

  

  可以想像,一個成年的旃陀羅尚且如此,而那些尚未成年的旃陀羅兒童呢?進一步說,就是被截斷雙手的旃陀羅兒童呢?他們不要說攻擊別人了,他們簡直毫無束雞之力,到了任人擺布的地步啦!

  

  因此舍利弗在這裏,用了這樣一個比喻,意思是說我的心意被調伏得就像一個被截去雙手的旃陀羅小孩,我還會去輕慢一個修梵行的比丘嗎?如果現在有人說:一個缺少雙手的旃陀羅兒童,他們輕慢一個修梵行的比丘了。大家想想看,這話會有人相信麼?

  

  譬喻3大地之喻。就是說大地能容納百物,無論淨還是不淨,均能納受。

  

  譬喻4水喻。水能洗刷萬物,盡能洗之。

  

  譬喻5火喻。淨與不淨,火皆能燒之。

  

  風喻6即淨與不淨,悉能吹之。

  

  譬喻7掃帚喻。即淨與不淨,悉能掃之。

  

  譬喻8晡旃尼喻。“晡旃尼”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抹布”,淨與不淨,悉能拭之。

  

  譬喻9膏瓶裂破喻。“猶如膏瓶處處裂破,盛滿膏已而著日中,漏遍漏津遍津,若有目人,來住一面,見此膏瓶處處裂破,盛滿膏已而著日中,漏遍漏津遍津。世尊!我亦如是,常觀此身九孔不淨,漏遍漏津遍津。”這段話看上去有別拗口,他的意思是講,一個裝滿酥油的瓶子,放置于太陽下面。可是這個盛油的瓶子破了,四分五裂,弄得酥油流得遍地皆是。有一個人見到太陽下面有一瓶油,就起了貪心,想把這瓶油占爲己有。但是當他走到瓶子跟著一看,發現瓶老早就裂得不成樣子,瓶裏的酥油流得幹幹淨淨。見此情狀,這個人只好空著兩手,悻悻離去。

  

  舍利弗籍破瓶之喻,來說明自己的色身是“九孔不淨”,自家的麻煩事都顧不過來了,還有心思去想別人家的事情?我們時常說“七竅生煙”,只有“七孔”,這裏所講的“九孔”,是指兩眼、兩耳、兩鼻孔、口七孔外加大小便的之孔,共計九孔。

  

  譬喻10少年洗浴之喻。就是說一個少年,經常把身體洗得清清爽爽,如果現在讓他去親密接觸高度腐爛的叁屍——死蛇、死狗與死人,那麼他肯定不願意,“彼懷羞慚,極惡穢之”。舍利弗也是這樣,他是時常“觀此身臭處不淨,心懷羞慚,極惡穢之”,而“輕慢”就相當于叁屍一樣,他避之不及,還會主動去招惹它們嗎?

  

  以上便是舍利弗的十大譬喻。

  

  這個比丘坐在一旁,他早就心亂如麻,慌作一團。而聽完舍利弗有條不紊的十個譬喻後,他從內心折服于舍利弗的無上智慧。看來,他再也不能扯謊下去了,于是“即從座起,稽首佛足”,趴在地上一個勁地磕頭忏悔:“佛陀啊,都是我的過錯,我在自首,我要悔過!我愚癡之極,我鬼迷心竅。我捏造毫無實據的事實,來誣謗真正清淨梵行的舍利弗比丘。世尊!我現在至誠悔過,請您原諒弟子的無知吧,從此以後,我絕不再犯此惡罪!”

  

  佛陀對這個比丘也是嚴加呵責:“汝實是如愚如癡,如不定,如不善”——你實在是愚癡到了極點,你沒有絲毫的定力,你連起碼的善心都不具備!但是佛陀很是慈悲,他對比丘說:“汝能悔過,見已發露,後不更作;若有悔過,見已發露,後不再作者,如是長養于聖法、律則不衰退。”——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佛陀轉臉對舍利弗說:“舍利弗,你還是快點接受這個癡人的悔過吧!你不會是要等人家把頭給磕破了,你才肯接受吧?”

  

  舍利弗聽後,就急步上前,用雙手把那個毀謗自己的比丘從地上扶了起來,並親手爲比丘拭去了頭上的灰塵與汗水。

  

  佛陀見後,滿意地笑了……

  

  (界定 于2008年12月31日,普陀山)

  

《漫說《中阿含》(卷五)~D 四、師子吼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