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漫说《中阿含》(卷五)~D 四、师子吼经

  

四、师子吼经

  

  说法地点:祇园精舍

  

  参加人员:舍利弗、大众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舍利弗尊者,由于有一位比丘诬说尊者曾经轻慢他,然后欲到外方去游行。舍利弗乃以被截角之牛,被截两手的旃陀罗子,以及地、水、火、风、扫帚、晡旃尼(抹布),处处破裂的百瓶,和自喜的少年之颈被系死尸等喻,说明自己乃常自反省,怎么会轻慢他人呢?

  

  我们在前面的经典中已经不止一次地看到,舍利弗有时候代佛说法,受到大众的普遍赞叹。从这个角度讲,说舍利弗的说法是在作“师子吼”,也是完全讲得通的。最近看了台湾已故印顺老法师《妙云集》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叫《文殊与普贤》。按照印顺法师的观点,文殊与普贤,实际上就是佛陀十大弟子中的舍利弗与目犍连,因为他们之间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具体的理由与分析我在这里就不列举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妙云集》一看便知。当然,在这里也并不是说我也赞同印顺法师的观点,但是有一点倒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就是佛陀的十大弟子,除了为大家所熟知的目犍连以外,其他九位弟子都为中国普通的百姓所陌生;而对于四大菩萨,可谓妇孺咸知。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状?当然,我们可以举出各种理由来,但是,在佛教经典中,有关菩萨的记载远逊于十大弟子所记载得那般生动与详细。比如说观世音菩萨,对于他的一些事迹,我们只知道他在无量劫前就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为了度化众生,现菩萨相,以耳根圆通列为第一,“千处祈求千处应”。但是观音菩萨到底是古印度的哪里人?他出家前是做什么的,是印度四种姓的哪一种姓?对于这些,佛经中可谓语焉不详。正因为记载得不周详,因此才编出观音菩萨原是妙庄王三公主的离奇笑话。而对于舍利弗的记载,在佛经中可谓比比皆是,我们对舍利弗的家庭背景、个人形象,以及性格特征,都可以作些细微的描述。因此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佛经中对菩萨的生平记载很少,而对于声闻罗汉的记载却那般周详呢?

  

  作为佛陀的上座弟子,舍利弗一方面受到了大众比丘的赞叹与尊重,而另方面却也遭到一部分比丘的异议。比如说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尊者乌陀夷、黑齿比丘,还有这一部《师子吼经》中所提到的一个不知名的比丘,都是对于舍利弗的责难。此种情形的出现,也进一步应证了我的推测,就是在原始佛教时期,佛教不仅在面对来自社会及种种外道的巨大压力,而且内部比丘的意见也呈现出相当程度的不统一。我们尊敬的释迦佛竟与基督教的耶稣一样,一生充满着艰辛与坎坷,他们作为当今世界性宗教的伟大创始人,可谓耗费了毕生精力与心血,远非“为法忘躯”之类的形容词所能囊括。

  

  那么在这部经中,舍利弗又遭到了什么样的责难了呢?让我们再看看经文是如何叙述的。

  

  在佛陀的时代,每年的夏安居似乎是司空见惯的,这是由于印度特殊的气候条件所决定的。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很多地方也按照印度的模式,进行了夏安居,并在内容方面也进行了一些革新,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是印度佛教传至中国后的对佛教传统的很好继承与发展。

  

  在某一时期,佛陀和大众比丘都在舍卫国的祇园精舍进行夏安居。当到了安居时期的时候,舍利弗也来到了祇园精舍,跟随着佛陀一起在夏安居。短暂的夏天雨期三个月很快就过去了,舍利弗就回到自己的寮房,开始动手缝补自己的袈裟——那时的生活条件很差,不像我们现在这般的衣食无忧。在原始佛教时期,吃饭需要自己去行乞,衣服破了,需要亲自动手缝补,一切都那么的简朴无华。有时作为一教之主的佛陀,不仅事事自己动手,有时见到弟子们生病了,他会亲自替他们熬药;见到弟子们的衣服破了,他也会去主动去帮忙缝制。因此,我们在礼拜佛陀的时候,切莫忘记佛陀所具有的伟大的人格魅力。佛陀是慈悲的,也是高度人性化的,值得我们去景仰与思慕。

  

  尊者舍利弗在把自己的衣服缝补好以后,就手持着钵器,到佛陀那里,向佛陀辞行。当见过佛陀以后,他恭恭敬敬地对佛陀说:“世尊,我在这里夏安居已经结束了,我现在准备到村落城邑里去过托钵游方的生活了。”

  

  佛陀听后,很慈祥地对他说:“好啊,舍利弗,你想去就去吧。”佛陀接着一再语重心长地嘱咐舍利弗说:“舍利弗啊,你外出游方期间,如果要遇到那些未曾得度的人,你要广施法雨,想方设法能够使他们得到度化;如果遇到那些闻法后尚未解脱之人,你也应该尽你所能,让他们能够早日获得解脱。”佛陀说完这些话后,再一次对舍利弗说:“舍梨子!汝去随所欲。”

  

  舍利弗听完了佛陀的嘱咐后,就把佛陀的交待字字句句铭记在心。他站起身来,再次向佛陀顶礼,然后绕佛三匝而去。他回到了自己的寮房,收拾好行囊,然后“摄衣持钵,即便出去游行人间”。

  

  在舍利弗离开佛陀不一会儿,有一个修行梵行的人,也是一个出家修行的比丘。他就跑到佛陀面前,“犯相违法”,告了舍利弗的黑状,内容是:“今日尊者舍梨子轻慢我已,游行人间。”。什么叫“犯相违法”呢?就是说谎,或者说讲了一些言不由衷的话。也有的解读为“犯了与他人有过节的过失”,就是打击报复。那么这个比丘说舍利弗“轻慢”他,到底是因为什么事情而轻慢他呢?在这部佛经中没有交待。而南传的经文中记载则更为详尽,说“尊者舍利弗打我而没道歉就要离开去游行”。就是说舍利弗动手打了这个比丘,但是他又担心被这个比丘揭发,于是就匆匆忙忙辞别佛陀,游行人间——就是赶快溜走,免得挨佛陀呵责。那么舍利弗究竟有没有动手打这个比丘呢?我想肯定是没有的,因为舍利弗的脾气总的来说是温顺的,“君子动口不动手”,说舍利弗动口训斥了这个比丘几句,还是可以理解的,但要说舍利弗动手打人,根本不可能。但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呢?这个比丘原是想等舍利弗离开佛陀外出游行以后,他再到佛陀那里去告状。因为舍利弗人都走了,过去交通不便,不像现在我们每人腰里别个手机,只要有信号的地方,都可以联系。在佛陀时代,弟子们辞别佛陀后,有时一年半载都难得见上一次面,随叫随到是很难做到的。令这个比丘没有想到的,舍利弗辞别佛陀后,并没有立马离开,而是回到自己的寮室,把行囊再次整理了一下,这样时间就有所延搁了。

  

  佛陀听完了比丘的汇报,就招呼站在一旁的一个比丘僧:“你速速到舍利弗的居所,说世尊找他有事。”

  

  这部经典尚有一些戏剧性。佛陀的侍者阿难很聪明,他可能已经猜出了这个比丘在佛陀面前说谎。为了让大家能够再次领略舍利弗智慧的风采,他未请示佛陀,就“即持户钥,遍至诸房”,他大声地作着宣传:“善哉!诸尊!速诣讲堂,今尊者舍梨子当在佛前而作师子吼。若尊者舍梨子所说甚深,息中之息,妙中之妙;如是说者,诸尊及我得闻此已,当善诵习,当善受持。”由阿难的这些话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舍利弗在僧众中所具有的崇高威望,一般人想听他说法,还真是很不容易,因为舍利弗所说的法,是“息中之息,妙中之妙”。什么叫“息中之息”?就是各种息灭烦恼的道理中最彻底最究竟的止息法、寂灭法;舍利弗所说的法,是各种妙法中的“妙中之妙”。听闻了他所说的法,就好像听闻佛陀的“师子吼”一般,将会受益无穷!由此可见,舍利弗在原始佛教时代,绝非等闲之辈,佛陀有时候请他代为说法,不是说没有理由的。看来,我们对于舍利弗的认识,还远远不充足,不到位。

  

  舍利弗收拾好行囊,准备要起身了。这时传话的比丘赶到了。他对舍利弗说:“尊者,佛陀有事请您去一趟。”舍利弗听后,便放下行囊,跟随比丘快步朝佛陀所在的讲堂走来。

  

  佛陀见舍利弗来了,就当着那个告状比丘的面,把事情的原委与舍利弗当面对质。然后世尊问道:“舍梨子,汝实轻慢一梵行已而游人间耶?”

  

  舍利弗听后,就回答说:“世尊!若无身身念者,彼便轻慢于一梵行而游人间。世尊!我善有身身念,我当云何轻慢一梵行而游人间?”这里有一个词,叫“身身念”,通俗地讲,就是对于自身的反省;“无身身念”,就是缺乏自我反省。“身身念”又译为“身身观念住”,即保持在身上看到身(生理的变化),分辨身体内的地水火风,思惟“此身从何而来,为谁所造”,就是后来禅家的自我内在观想,它是一种身心自我束缚的修持功夫。舍利弗在这里是说,只有那些对自身缺乏反省的人,才会去轻慢别人;我舍利弗时时刻刻都要作自我反省,把上下身心都收拾得干净利落,怎么可能去轻慢别人呢?

  

  为了说明自己的清白,舍利弗作了十大譬喻。这十大譬喻分别是:

  

  譬喻1截角牛——就是被截去头上双角的牛。牛发怒时会用双角去犄伤别人,一旦被截去双角,那么这头牛就变得十分温顺老实了,“至忍温良,善调善御”,“所游之处,无所侵犯”,因为它失去了防御和进攻的武器。它比喻出家人通过修行,把那些伤人伤己的“牛角”(烦恼与习气)都截除掉了。

  <…

《漫说《中阿含》(卷五)~D 四、师子吼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