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中阿含》(六)
(卷六)
第六卷由三部经组成,分别是瞿尼师经、陀然梵志经,教化病经。
一、瞿尼师经
说法地点:竹林精舍
主讲人员:舍利弗尊者
参加人员:瞿尼师、众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瞿尼师比丘在无事室调笑憍慢,心如猕猴。尊者舍利弗告诉诸比丘:无事(住森林,闲静处)的比丘,应学(1)敬重而随顺观。(2)不调笑及不躁扰。(3)不谈卑劣的言论。回不憍傲而少言说。(5)护持诸根。(6)食知止足而不贪。(7)精进而不懈怠。(8)学正念及正智。(9)知时而行乞食。(10)善择坐位。(11)共论律阿毘昙。(12)共论寂静解脱,离色至无色定。(13)共论漏尽智通。不但学住森林寂静行的比丘应如是而学,就是人间聚落的行者更应像如是的学习。
这部《瞿尼师经》,同样为舍利弗所说。舍利弗说这部经的缘由,是由一个叫瞿尼师的比丘而引起。从这部经中,以修行的方式而方,我们可以把比丘划为“无事室比丘”与“人间比丘”两大类。那么什么叫“无事室比丘”呢?“无事室”就是“无事处”,义译为山林寂静处。无事室比丘就是隐居于寂静的山林中进行净修的比丘;而人间比丘,就是常行于人间村落进行游化方便说法的比丘。我甚至有些怀疑,如果将这两种比丘进行一下分析,它们似乎就是佛教后来分化为小乘与大乘的最早雏形。因为小乘往往注重自我修炼,对于世间的恩恩怨怨,似乎并不太关心;而大乘佛教则更加注重人间的疾苦,往往把自己的心得毫无保留地向大家广作宣传。那么实际上我这种划分也有问题。举个例子来说,菩萨是大乘佛教的先行者,那么舍利弗应该划归为小乘的罗汉,还是大乘的菩萨呢?如果说他是声闻罗汉,那么舍利弗经常代佛说法,他也秉遵佛陀的教导,在外出托钵游方期间四处度化众生,舍利弗的行为又是典型的大乘菩萨所做的事情。而原始佛教的各位比丘大德,他们都为了佛法的弘传不遗余力,可以说他们个个都是大乘菩萨。因此,如果不加分析地把佛法分为大乘与小乘,是很有问题的。
本经的主人公之一,也就是这个瞿尼师的比丘,这个人按照佛经中所交待的,应该是划入到无事处比丘的行列。但是这个人的性情很浮躁,佛经中称他是“在无事室,调笑、骄傲、躁扰、喜忘”,没事时喜欢到处寻开心,上窜下跳,自视颇高,一高兴起来便得意忘形,因此佛经中便形容他为“心如狝猴”。我们到动物园中去参观时,看到狮子老虎等大型凶猛动物,在吃饱喝足之时,它们就喜欢眯着眼睛,或索性就躺在地上睡大觉,很安静;而反观那些猴子,我们几时见到它们能够安静一会儿?这种比丘就好像那些跑梁小丑,很神气。他们没事时就喜欢四处惹事生非,在僧众中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因此,就必须要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出面,制止这种行为的蔓延扩散。
那么,在大众比丘之中,除了佛陀之外,谁最有资格来调教这个比丘呢?我们知道,上座弟子大迦叶长年在外面带领弟子们行苦行,如果他见到这种情形,老早就毫不客气地予以呵斥了。除了大迦叶之外,我想最有资格的就是舍利弗了。但是舍利弗的个性修养很好,从前面的相关经典中我们便可以得知,他性情比较随和,处事的方式也较为委婉。当他见到这种情形后,就采取间接的、旁敲侧击的方式,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这些看法就是无事的比丘所要注意和遵循的十三个事项。当然,说这些十三个应该注意的事项,它的前提是,这个瞿尼师必须要在场。因此经中说“尊者舍梨子遥见瞿尼师来已,因瞿尼师而告诸比丘”,表面上是为大众比丘说法,但实际说法的主要对象,还是瞿尼师。这就是舍利弗的说法技巧。
这十三个事项分别是:
1、敬重而随顺观。舍利弗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就对比丘们说:“诸贤!无事比丘行于无事,当学敬重而随顺观”,否则,就会招致大众比丘的诘责与非议。这里的“随顺”,就是做事要如法,讲究个顺序和次第,长幼有序,进退有度,不可以乱来。用儒家的观点讲,这就是世俗价值伦理。有的人或许会问:出家僧人还讲究世俗伦理的那一套吗?我个人的观点是,从某种意义上讲,出家人的伦理,有时候比世俗间更为讲究。
2、不调笑、不躁扰。“无事比丘行于无事,当学不调笔而不躁扰”。这里的调笑,就是整天嘻嘻哈哈,没有一个正经样;而躁扰,就是烦恼不安,东摸摸西搞搞,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作为一个比丘,而且还是佛陀在世时的比丘,出现这种情况,实在是有所不应该。
3、不畜生论。“无事比丘于无事,当学不畜生论”。根据我的理解,这里的“不畜生论”就是讲一些无聊或下流话。比如说没事时就说些阿猫阿狗、张家长李家短之类的无聊话,甚至说一些见不得光的下流话。如此一来,比丘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自然全遭到其他比丘的呵责。
4、不骄傲、少言说。“无事比丘行于无事,当学不骄傲及少言说”。舍利弗在言说这些不应该做的事项时,都是很有针对性的。而这个瞿尼师比丘,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我们不能说瞿尼师比丘把这十三条都占全了,但起码他具备了大部分的条件。骄傲自满肯定是不好的,这点大家都很清楚。舍利弗在这里还提到了“少言说”。我们时常会见到这种情形:有的出家比丘修持也很不错,道理也懂得多,但是他有一个毛病,就是话特别多,好为人师。似乎全天下人都是白痴,唯有他是聪明人,深明大义。别人一有过失,他就喋喋不休地说个没完;或者居士们没有请他说法,而他的热情却过了头,主动弘法,而且喜欢作长篇大论,结果把听众们都讲得睡意绵绵,一个劲地打哈欠。
5、学护诸根。“无事比丘行于无事,当学护诸根”。这里的“根”,一般就是指我们的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其实摄护六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像儒家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也只是做了些表面工作,就是不合乎礼法的,眼睛不要去看,耳朵不要去听。而进一步说,能不能做到“非礼勿闻”、“非礼勿尝”、“非礼勿穿”呢?这就需要有些功夫了。而对于吃穿用的东西,有时候又是很难把界限说得清楚的。比如说李隆基有时喜欢穿胡服,在他的影响下,很多公子哥乃至贵小姐阔太太们也穿起了胡服,而且还引以为荣,时髦得很。这算不算“非礼”呢?说不清楚。而再进一步讲,儒子们能不能做到“非礼勿想”呢?我想很难做到,儒家似乎也讲治心,但是对于长相十分标致的女人,有时总要忍不住心猿意马,甚至到了魂不守舍的地步。比如说《聊斋》里,就经常会看到儒生们被狐妹妹们搞得心烦意乱。但是佛家对于六根的守摄,是明确要求的。关于这点,我在这里不再多作发挥。
6、食知止足。舍利弗在这里专门讲到了出家比丘的吃饭问题。就是吃饭要量需而食,吃个七分饱就可以了,不要贪得无厌,把自己撑得直把饱嗝。比丘若“贪余多食,不知足者”,就会遭到其他比丘的诘责。其实,作为“财色名食睡”之一,佛教有着自己独特的饮食观。比如说寺院里有五观堂,还悬有一联:“五观常存,金石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难消”。所谓的“食时五观”,就是指:第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第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第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第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第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为了防止比丘们贪食,佛教里还创造了“厌食想”,就是在禅坐时,要经常想到我们所有的饭食都是不干净的,一想起来就令人恶心;但是为了济养色身,不得已才吃饭而已。说句笑话,把佛教的厌食想,作为当代十分时髦的减肥运动的指导思想,倒是十分适宜的。
7、精进而不懈怠。精进不怠地修持道业,这是佛教从古至今一直挂在嘴边的永恒的久倡不衰的话题。为师的教导弟子们,时常会说要弟子“勇猛精进”,把精进作为修道的根本。我们有时候会讲:“出家三天,佛在眼前;出家三年,佛在天边”。为什么会这样呢?从精进的角度看,就是出家时,对佛法的信仰十分纯真,没有一点的非份之想。可是随着出家时间的增多,原本潜隐在内心的世俗的不良习气以及无始以来的毛病因素都慢慢显现出来了,很多老比丘变成了装模作样的“老油条”,因为见得多了,所以就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如此一来,道心自然就退失,当初在眼前甚至在心中留存的佛菩萨,也不知不觉地远离而去。
8、学正念及正智。关于正念和正智,它们都是属于八正道的范畴之内。所谓正念,就是如实忆念诸法的性相而不忘失。我们在后面的《中阿含》第七卷的《分别圣谛经》对正念的解释是:“云何正念?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心顺念背不向念,念遍,念忆,复忆心,心不忘,心之所应,是名正念。”所谓“正智”,就是契合于正理的智慧。《大乘义章》…
《漫说《中阿含》(卷六)~A 一、瞿尼师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