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漫说《中阿含》(卷六)~A 一、瞿尼师经▪P2

  ..续本文上一页说:“言正智者,了法缘起无有自性,离妄分别契如照真,名为正智。”通俗地讲,就是无事比丘没事时不怀正念,而是胡思乱想;不怀正智,而是喜欢搞歪门邪道,聪明有余,但智慧不足。

  

  9、知时而行乞食。“无事比丘行于无事,当学知时及善时也,不早入村而行乞食,亦不晚出。”这就是乞食之法。过去比丘都是托钵行乞,大家三三两两,吃中饭时间到了,都著衣持钵,到村落城邑中去行乞。这需要掌握一个时间差的问题。你去早了,施主家的饭菜还没有做好,就无法乞到食;去迟了,人家也只能给些残羹剩饭,甚至饭都吃光了,自然也不如意。怎么办呢?就是了解一下行情,掌握较为适宜的时机,然后去行乞,自然会皆大欢喜。我们在经中,时常会见到佛陀外出托钵。过去没有手表,掌握时间一般都要抬头看太阳。如果尚未日中,时间还早,佛陀就顺便到老朋友那里转转,与道友们拉拉家长叙叙旧。

  

  10、知坐及善坐。“无事比丘行于无事,当学知坐及善坐也,不逼长老坐,为小比丘呵。”这里所讲的就是比丘的坐法。我们都知道中国对于“坐学”很有讲究,比如说开会,领导该坐在什么位置,市委书记坐哪,市长坐哪,副书记及副市长坐哪,都有一定的讲究;就是平级的副市长,也有个先后次序,一二三四,丝毫马虎不得。会议组织者如果粗心大意,把常务副市长的座位排在了普通副市长的后面,那么就等于是犯了政治性错误,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佛教也讲究这个。比丘不仅要知道自己该坐哪儿,而且还要善于分辨,坐下来后还要讲究个坐姿坐态,不能东倒西歪,不能跷二郎腿。还有一点就是,年青比丘或资格尚浅的比丘,不要坐到长老的位置上去。那么这个“长老”如何界定呢?从年龄上讲,一般不会少于六七十岁吧;从戒腊(受比丘戒时间)上讲,起码不能少于十夏;从修学上讲,那就是德才兼备,出类拔萃。因此,长老一词未必就是指年岁大的比丘。这里顺便要讲一事,我有一次跟随普陀山的道生长老参访台湾佛教,大约是在中台禅寺,到了客厅里,大家分头入座。有一位随团的年青比丘尼,想都没想,就坐到了我的前面的一个座位。当时道生长老见后,就以手示意那个比丘尼,让她坐到我的后面去,因为我是比丘,她是比丘尼。就这么个小小的细节,中台寺法师们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私下里也会对普陀山的佛教界刮目相看——普陀山作为观音菩萨的根本道场,的确很讲规矩。或许有人会说:都什么年代了,还讲究这个?但别的地方可以不讲,佛教界一定要讲的。因此这这部经中,舍利弗说我们不仅要不能“逼长老坐”,也不要发威,把那些把一些刚出家的小比丘赶出去——就是不具备与资深比丘们共修的资格,或者说小比丘们一旦把座位坐错了,也不要责骂他们,而是要像道生长老那样,挥手示意一下,让他们换个座位坐就可以了嘛!

  

  11、共论律及阿毗昙。这里的“律”,就是指戒律,它是比丘们的行事规范;“阿毗昙”,就是论。根据我个人的观点,这里的阿毗昙,与后世的“阿毗达摩”,还是有一些区别的。这里的阿毗昙,是指原始佛教时期的比丘们,在听闻了佛陀说法后,对于佛陀所说之法的感想与收益。而后世的阿毗达摩,是指历代祖师们根据佛所说的经典,各自在经典基础上所作的发挥。有人会问:同为佛说,有何不同。我说的确是有所不同的。打个比方说,我们参加一个英模事迹报告会,我们在听英模们讲他们的生动事迹时,会被他们的那些表情、语言以及现场的气氛所感染,有时我们会热烈鼓掌,甚至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报告会过后,主办方把报告会的发言整理成文字,如果我们没有亲临现场,而是光看文字稿,那种现场所产生的独特的氛围,我们是无论如何也无法领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阿毗昙所带有的感性成份较多,而阿毗达摩所含的理性分析相对来说要多一些。那么为什么舍利弗要提醒大家要“共论律及阿毗昙”呢?我想这里面含有两个因素,第一,就是让比丘们聚在一起时,不要去谈论一些无聊的,对修行毫无助益的话题;第二,就是佛陀说法地点各不相同,大家所听的经典可能也有不同,有的听的多些,有的比丘听的少一些,有的甚至迄今还没有听闻过佛陀讲经说法。当大家聚集到一起时,就相互交流一下,把佛陀讲法的原话(就是律)以及对于经典的认识情况(阿毗昙)都谈谈各自的所闻所想,做到资源共享,统一思想,防止众说纷纭,莫衰一是。由此看来,舍利弗是很有眼光的。

  

  12、共论寂静解脱,离色至无色定。“无事比丘行于无事,当学共论息解脱,离色至无色定”。这里的“息解脱”,息就是止息,止息诸苦后所获得的解脱。那么解脱的目的地是哪儿呢?就是离开色界,以至达到无色界的定,它包含着空无边处及非想非非想处。达到了息解脱,并不是说就达到了最后的解脱,它距罗汉果位尚有一段距离。

  

  13、共论漏尽智通。这里的“漏尽智通”,它可分解为两个术语,一个是漏尽智,一个是漏尽通,实际上讲的是一个意思。漏尽智,就是断除一切烦恼后所获得的智慧;漏尽通,又称漏尽智证通,证漏尽智后,就会自然所获的神通。《舍利弗阿毗昙论》对此的解释是:“云何漏尽智证通?若智生有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世自证知成就行,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还有,是名漏尽智证通。”通俗地讲,就是彻底获得了解脱,它比上面的无色定要高一级。舍利弗在这里又向大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比丘们获得了彻底究竟的解脱后,不能思想保守,而要把证道后的那种法乐道说出来,让大家都充满法喜。

  

  当舍利弗说了上述的无事比丘的十三个注事事项,与舍利弗关系很要好的大目犍连就站起身来,对舍利弗说:“无事比丘行于无事,应学如是法,非谓人间比丘耶?”目犍连的意思是说,这些深处山林之中静修的比丘们要学习这些,那么那些经常在人间行走的这些比丘们,他们是不是也要学习这些法呢?难道他们就可以不学习吗?

  

  舍利弗答道:“无事比丘行于无事,尚学如是法,况复人间比丘耶?”——连那些不与俗人打交道的清修比丘们都要注意这些法,何况那些在人间行走的比丘们呢?当然需要更加注意学习了。

  

  我们可以这么说,目犍连的提问,是对舍利弗说法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因为有些自作聪明的比丘,会趁机钻空子,说舍利弗所说的十三学习法是针对无事比丘们的,而游行于人间的比丘们可以例外,不用遵守这些。(2009年元月2日,于南海普陀山)

  

《漫说《中阿含》(卷六)~A 一、瞿尼师经》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