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中阿含》(七)
(卷七)
第七卷由三部经组成,分别是:《大拘絺罗经》、《象迹喻经》以及《分别四谛经》。
一、大拘絺罗经
说法地点:王舍城竹林精舍
主讲人员:舍利弗、大拘絺罗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舍梨子问尊者大拘絺罗一些问题,主要是得正见与入正法的方法。大拘絺罗对此的观点是:知道不善、不善根、善、善根,以及知道食、漏、苦、老死、生、有、受(取)、爱、觅(受)、更乐(触)、六处、名色、识、行等四谛的比丘,得成就正见,得入正法。
看到这部《大拘絺罗经》,首先要了解一下大拘絺罗其人。所谓“大”,在佛经中我们有时会看到“摩诃”,二者为同义。那么对于摩诃拘絺罗我们其实并不陌生,比如像广为大家熟知的《佛说阿弥陀经》中间就曾出现过。《佛光大辞典》称他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但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十大弟子一般是指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阿难陀、优波离、阿那律、大迦叶、富楼那、迦旃延以及罗睺罗十人,其中好像并没有摩诃拘絺罗。有关拘絺罗的一些记载并不是太详细,一般认为他随佛出家后,不久便证得阿罗汉果位,证得五蕴皆空的道理,故称悟空。据《杂阿含经》卷十二记载,拘絺罗在耆阇崛山时,舍利弗来问十二因缘之义,拘絺罗一一答之,舍利弗称赞其智慧明达、善调无畏,如顶上的无价宝珠。在《增一阿含经》里说拘絺罗具备四辩才。所谓四辩才即“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辞无碍辩、辩无碍辩”。达到四辩才境界的是属于何种修行层次呢?对此,我是外行,不便多作评说。
我们在四阿含之中,可以见到舍利弗与摩诃拘絺罗经常在一起谈论佛法。那么这二位尊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从佛教的僧团里讲,大家当然都是道友关系——这等于是句废话;在别的相关经论中,例如《撰集百缘经》和《大智度论》中,皆称舍利弗与摩诃拘絺罗是舅甥关系,即舍利弗应该喊摩诃拘絺罗为舅父,即所谓的拘絺罗,就是长爪梵志。所谓长爪,大约是手指甲特别长的缘故。在《撰集百缘经》卷十《长爪梵志缘》中,称其为王舍城蛭驶梵志之子,其姊名为舍利,也就是舍利弗的母亲。据说其聪明博达,善论议,常与其姊舍利试作论战,每每皆胜。但是当其姐姐舍利怀有舍利弗的时候,每辩必输。这个长爪梵志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终于琢磨出来了,他想可能是姐姐肚中的胎儿极不简单。于是他下定决心,就四处参学,最后跑到南天竺孜孜勤学,发誓说若不为第一师,誓不剪手指甲。后来其姐产下舍利弗,自幼即聪明过人。年及八岁,尝与婆罗门论议,皆能降婆罗门,名闻十六大国。
关于长爪梵志的出家因缘也很有意思,他见到自己的外甥舍利弗出家,感到很不理解,认为舍利弗智慧如此过人,竟礼一个大沙门为师,认为简直是不可思议。于是他就跑到佛陀面前,要求与佛陀辩论,结果不到两个回合就被辩得哑口无言,于是就礼佛为师,不久就证得罗汉果位。
至于蓄长指甲的事由,《大毗婆沙论》卷98是这样说的:“彼梵志身爪俱长,而且说为长爪梵志。问彼复何缘留此长爪?答:彼贪习业,无容剪故。有作是说:彼恒山居,爪发虽长,无人剪剃。复有说者:彼在家时,乐习弦管,后虽出家,犹爱长爪,故不剪之。有余师说:彼在外道法中出家,外道法中,有留爪者,故说彼为长爪梵志。”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关于蓄长爪的缘由有多种说法。当然,这种说法对于本经来说并不是什么要紧内容。我在这里,就姑且将舍利弗与拘絺罗暂定为舅甥关系——这是世俗的角度而言,仅供我们了解一下相关知识而已,不必细究。
从经中可以得知,这部《大拘絺罗经》中的主讲人员似乎应该是大拘絺罗,而我将其定为舍利弗。从全经的内容上看,舍利弗问,大拘絺罗答,一问一答,似乎是答者占主导地位。但是我并不这么认为。我们可以测想一下,舍利弗所问的问题就是两个,作为比丘,如何得正见,如何入正法。对于这两个问题,身为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他会不知道?肯定是知道的。那么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问呢?这就要涉及到讲经的本怀问题。舍利弗与大拘絺罗都是证得无生的大阿罗汉,对于如何得正见、如何入正法等问题肯定是有着深切的洞察。那么是不是自己知道了,就不必再讲给他人听了呢?这正是他们度脱众生的慈悲本怀的体现。他们自己对于佛法已经有了深刻的洞察,但是他们遵从佛陀的教导,把佛法的奥义广为流布,让更多的人同沾法乳,同登般若解脱船。如果单纯是了为自己的生死问题,那么他们在此将自己早已了达的一些义理再拿出来讨论,岂不显得多余?因此我们只能视这部经典为一部对话录,而不能分出高下彼此(即拘絺罗为主讲,舍利弗为听众),否则,我们的认知便会产生边见。从这一点上讲,我还是那句话,阿罗汉决不是什么“自了汉”,他们在照顾好看护好自己身心的同时,也在不知倦怠地度脱着众生。在原始佛教的早期阶段,佛法的弘布,如果缺少了这些大阿罗汉,那么佛法不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事情发生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当然,这段时间舍利弗是随从佛陀一起游行至王舍城。到下午晡时——也就是下午三点到五点左右。我们若留心一下,无论是佛陀,还是一般的上首大弟子,在此时出去会客办事的概率是最大。对于这一点,我在后文中将会进一步进行总结。舍利弗从禅定中出来,到了尊者大拘絺罗那里去拜访。那么此时大拘絺罗居住何处呢?我想也是在竹林精舍,一是佛陀在竹林精舍,弟子们一般都围绕在佛陀的周围安住,二是大拘絺罗此时已是位阿罗汉尊者,不大可能离开僧团而独居。因此,舍利弗到拘絺罗那里的路程,其实也就是几百米的距离吧。到了以后,大家都相互问讯,客套了几句。接下来,舍利弗就言归正传,谈到了本经的主题——
舍利弗:“我欲有所问,听我问耶?”
拘絺罗就回答说:“欲问便问,我闻已当思。”
舍利弗所问的主题是:“颇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舍利弗所问的这句话,是本经的“经眼”之一。其意思是说,比丘如何才能成就见,而得正见;如何对于法得不坏净,也就是坚固不坏的净信(即坚定的信念,不受任何外力的干扰),而入于正法当中吗?通俗一点地讲,就是比丘要成就正见以及入于正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拘絺罗对此的观点是什么呢?首先,他给予了肯定性的答复。他说:“谓比丘知不善,知不善根。”那么如何知不善,又如何知不善根呢?他分析道:
知不善——谓身恶行不善,口、意恶行不善,是谓知不善。
知不善根——谓贪不善根,恚、痴不善根,是谓知不善根。
就是说,知不善,主要从身、口、意三方面着手;而知不善根,则主要从我们的意识方面入手,知我们平常所说的“贪”、“恚”、“痴”。对此,拘絺罗总结道:“若有比丘如是知不善及不善根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舍利弗继续问道:是不是说比丘了知了此事,就会得正见和入正法了呢?
拘絺罗同样给予了肯定性的回答。他说:“谓有比丘知善、知善根”。
知善——身、口、意妙行善,是谓知善;
知善根:无贪、无恚、无痴善根,是谓知善根。
接下来,我们省去一些对话的内容,直接将拘絺罗的观点进行陈列:
1、谓有比丘知食如真,知食集,知食灭,知食灭道如真。
知食如真——谓有四食,即一者传食粗、细,二者更乐食,三者意思食,四者识食。
抟食:通俗地说,就是物质的、有形的食物。又称为段食,将固体或半固体食食用手圆团而入口中食之,称为抟食。
更乐食:又称为触食,是指根境识和合而生的触,由此而滋养生命,使身体感到快乐。
意思食:以思维为食,指一个人靠信念而生活,其为身心之资益,使诸根增长。
识食:“识”是指“有取识”(执取生命存在的识),即执取身心,能攀缘色、受、想、行;能维系五蕴和合,滋养生命的识。即分别意识的作用,而资益身心。
知食集如真——谓因爱便有食。
知食灭如真——谓爱灭食便灭。
知食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
2、谓有比丘知漏如真、知漏集、知漏灭、知漏灭道如真。
《漫说《中阿含》(卷七)~A1 一、大拘絺罗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