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說《中阿含》(七)
(卷七)
第七卷由叁部經組成,分別是:《大拘絺羅經》、《象迹喻經》以及《分別四谛經》。
一、大拘絺羅經
說法地點:王舍城竹林精舍
主講人員:舍利弗、大拘絺羅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舍梨子問尊者大拘絺羅一些問題,主要是得正見與入正法的方法。大拘絺羅對此的觀點是:知道不善、不善根、善、善根,以及知道食、漏、苦、老死、生、有、受(取)、愛、覓(受)、更樂(觸)、六處、名色、識、行等四谛的比丘,得成就正見,得入正法。
看到這部《大拘絺羅經》,首先要了解一下大拘絺羅其人。所謂“大”,在佛經中我們有時會看到“摩诃”,二者爲同義。那麼對于摩诃拘絺羅我們其實並不陌生,比如像廣爲大家熟知的《佛說阿彌陀經》中間就曾出現過。《佛光大辭典》稱他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但我查閱了相關資料,十大弟子一般是指舍利弗、目犍連、須菩提、阿難陀、優波離、阿那律、大迦葉、富樓那、迦旃延以及羅睺羅十人,其中好像並沒有摩诃拘絺羅。有關拘絺羅的一些記載並不是太詳細,一般認爲他隨佛出家後,不久便證得阿羅漢果位,證得五蘊皆空的道理,故稱悟空。據《雜阿含經》卷十二記載,拘絺羅在耆阇崛山時,舍利弗來問十二因緣之義,拘絺羅一一答之,舍利弗稱贊其智慧明達、善調無畏,如頂上的無價寶珠。在《增一阿含經》裏說拘絺羅具備四辯才。所謂四辯才即“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辭無礙辯、辯無礙辯”。達到四辯才境界的是屬于何種修行層次呢?對此,我是外行,不便多作評說。
我們在四阿含之中,可以見到舍利弗與摩诃拘絺羅經常在一起談論佛法。那麼這二位尊者之間是什麼關系呢?從佛教的僧團裏講,大家當然都是道友關系——這等于是句廢話;在別的相關經論中,例如《撰集百緣經》和《大智度論》中,皆稱舍利弗與摩诃拘絺羅是舅甥關系,即舍利弗應該喊摩诃拘絺羅爲舅父,即所謂的拘絺羅,就是長爪梵志。所謂長爪,大約是手指甲特別長的緣故。在《撰集百緣經》卷十《長爪梵志緣》中,稱其爲王舍城蛭駛梵志之子,其姊名爲舍利,也就是舍利弗的母親。據說其聰明博達,善論議,常與其姊舍利試作論戰,每每皆勝。但是當其姐姐舍利懷有舍利弗的時候,每辯必輸。這個長爪梵志百思不得其解,後來終于琢磨出來了,他想可能是姐姐肚中的胎兒極不簡單。于是他下定決心,就四處參學,最後跑到南天竺孜孜勤學,發誓說若不爲第一師,誓不剪手指甲。後來其姐産下舍利弗,自幼即聰明過人。年及八歲,嘗與婆羅門論議,皆能降婆羅門,名聞十六大國。
關于長爪梵志的出家因緣也很有意思,他見到自己的外甥舍利弗出家,感到很不理解,認爲舍利弗智慧如此過人,竟禮一個大沙門爲師,認爲簡直是不可思議。于是他就跑到佛陀面前,要求與佛陀辯論,結果不到兩個回合就被辯得啞口無言,于是就禮佛爲師,不久就證得羅漢果位。
至于蓄長指甲的事由,《大毗婆沙論》卷98是這樣說的:“彼梵志身爪俱長,而且說爲長爪梵志。問彼複何緣留此長爪?答:彼貪習業,無容剪故。有作是說:彼恒山居,爪發雖長,無人剪剃。複有說者:彼在家時,樂習弦管,後雖出家,猶愛長爪,故不剪之。有余師說:彼在外道法中出家,外道法中,有留爪者,故說彼爲長爪梵志。”
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關于蓄長爪的緣由有多種說法。當然,這種說法對于本經來說並不是什麼要緊內容。我在這裏,就姑且將舍利弗與拘絺羅暫定爲舅甥關系——這是世俗的角度而言,僅供我們了解一下相關知識而已,不必細究。
從經中可以得知,這部《大拘絺羅經》中的主講人員似乎應該是大拘絺羅,而我將其定爲舍利弗。從全經的內容上看,舍利弗問,大拘絺羅答,一問一答,似乎是答者占主導地位。但是我並不這麼認爲。我們可以測想一下,舍利弗所問的問題就是兩個,作爲比丘,如何得正見,如何入正法。對于這兩個問題,身爲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他會不知道?肯定是知道的。那麼既然知道,爲什麼還要問呢?這就要涉及到講經的本懷問題。舍利弗與大拘絺羅都是證得無生的大阿羅漢,對于如何得正見、如何入正法等問題肯定是有著深切的洞察。那麼是不是自己知道了,就不必再講給他人聽了呢?這正是他們度脫衆生的慈悲本懷的體現。他們自己對于佛法已經有了深刻的洞察,但是他們遵從佛陀的教導,把佛法的奧義廣爲流布,讓更多的人同沾法乳,同登般若解脫船。如果單純是了爲自己的生死問題,那麼他們在此將自己早已了達的一些義理再拿出來討論,豈不顯得多余?因此我們只能視這部經典爲一部對話錄,而不能分出高下彼此(即拘絺羅爲主講,舍利弗爲聽衆),否則,我們的認知便會産生邊見。從這一點上講,我還是那句話,阿羅漢決不是什麼“自了漢”,他們在照顧好看護好自己身心的同時,也在不知倦怠地度脫著衆生。在原始佛教的早期階段,佛法的弘布,如果缺少了這些大阿羅漢,那麼佛法不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會産生如此大的影響。
事情發生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當然,這段時間舍利弗是隨從佛陀一起遊行至王舍城。到下午晡時——也就是下午叁點到五點左右。我們若留心一下,無論是佛陀,還是一般的上首大弟子,在此時出去會客辦事的概率是最大。對于這一點,我在後文中將會進一步進行總結。舍利弗從禅定中出來,到了尊者大拘絺羅那裏去拜訪。那麼此時大拘絺羅居住何處呢?我想也是在竹林精舍,一是佛陀在竹林精舍,弟子們一般都圍繞在佛陀的周圍安住,二是大拘絺羅此時已是位阿羅漢尊者,不大可能離開僧團而獨居。因此,舍利弗到拘絺羅那裏的路程,其實也就是幾百米的距離吧。到了以後,大家都相互問訊,客套了幾句。接下來,舍利弗就言歸正傳,談到了本經的主題——
舍利弗:“我欲有所問,聽我問耶?”
拘絺羅就回答說:“欲問便問,我聞已當思。”
舍利弗所問的主題是:“頗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見,得正見,于法得不壞淨,入正法耶?”
舍利弗所問的這句話,是本經的“經眼”之一。其意思是說,比丘如何才能成就見,而得正見;如何對于法得不壞淨,也就是堅固不壞的淨信(即堅定的信念,不受任何外力的幹擾),而入于正法當中嗎?通俗一點地講,就是比丘要成就正見以及入于正法,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拘絺羅對此的觀點是什麼呢?首先,他給予了肯定性的答複。他說:“謂比丘知不善,知不善根。”那麼如何知不善,又如何知不善根呢?他分析道:
知不善——謂身惡行不善,口、意惡行不善,是謂知不善。
知不善根——謂貪不善根,恚、癡不善根,是謂知不善根。
就是說,知不善,主要從身、口、意叁方面著手;而知不善根,則主要從我們的意識方面入手,知我們平常所說的“貪”、“恚”、“癡”。對此,拘絺羅總結道:“若有比丘如是知不善及不善根者,是謂比丘成就見,得正見,于法得不壞淨,入正法中。”
舍利弗繼續問道:是不是說比丘了知了此事,就會得正見和入正法了呢?
拘絺羅同樣給予了肯定性的回答。他說:“謂有比丘知善、知善根”。
知善——身、口、意妙行善,是謂知善;
知善根:無貪、無恚、無癡善根,是謂知善根。
接下來,我們省去一些對話的內容,直接將拘絺羅的觀點進行陳列:
1、謂有比丘知食如真,知食集,知食滅,知食滅道如真。
知食如真——謂有四食,即一者傳食粗、細,二者更樂食,叁者意思食,四者識食。
抟食:通俗地說,就是物質的、有形的食物。又稱爲段食,將固體或半固體食食用手圓團而入口中食之,稱爲抟食。
更樂食:又稱爲觸食,是指根境識和合而生的觸,由此而滋養生命,使身體感到快樂。
意思食:以思維爲食,指一個人靠信念而生活,其爲身心之資益,使諸根增長。
識食:“識”是指“有取識”(執取生命存在的識),即執取身心,能攀緣色、受、想、行;能維系五蘊和合,滋養生命的識。即分別意識的作用,而資益身心。
知食集如真——謂因愛便有食。
知食滅如真——謂愛滅食便滅。
知食滅道如真——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爲八。
2、謂有比丘知漏如真、知漏集、知漏滅、知漏滅道如真。
《漫說《中阿含》(卷七)~A1 一、大拘絺羅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