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七)~A1 一、大拘絺羅經▪P2

  ..續本文上一頁 align="left">  知漏如真:謂有叁漏——欲漏、有漏、無明漏。

  

  叁漏也就是叁種煩惱。欲漏,因欲貪而起的煩惱,此爲欲界衆生的煩惱;有漏,因生存而引起的煩惱,此屬色界與無色界衆生的煩惱;無明漏,系無明引發的煩惱,此爲叁界皆生所共有。

  

  知漏集如真:謂因無明便有漏;

  

  知漏滅如真:謂無明滅漏便滅;

  

  知漏滅道如真:謂八支聖道。

  

  3、謂有比丘知苦如真,知苦集,知苦滅,知苦滅道如真。

  

  知苦如真: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陰苦。此處就是所謂的八苦。

  

  知苦集如真:謂因老死便有苦;

  

  知苦滅如真:謂老死滅苦便滅。

  

  知苦滅道如真:謂八正道。

  

  4、謂比丘知老死如真,知老死集、知老死滅、知老死滅道如真。

  

  知老死如真:

  

  知老:謂彼老耄頭白齒落,盛壯日衰,身曲腳戾,體重氣上,拄杖而行,肌縮皮緩,皺如麻子,諸根毀熟,顔色醜惡。知死:謂彼衆生、彼彼衆生種類,命終無常,死喪散滅,壽盡破壞,命根閉塞。死前說老,是名老死。

  

  知老死集如真:謂因生便有老死。

  

  知老死滅如真:謂生滅老死便滅。

  

  知老死滅道如真:謂八支聖道。

  

  5、謂比丘知生如真,知生集,知生滅,知生滅道如真。

  

  知生如真:謂彼衆生、彼彼衆生種類,生則生,出則出,成則成,興起五陰,已得命根。

  

  知生集如真:謂因有便有生。

  

  知生滅如真:謂有滅生便滅。

  

  知生滅道如真:謂八支聖道。

  

  6、謂比丘知有如真,知有集,知有滅,知有滅道如真。

  

  有共有叁種:欲有、色有、無色有。這個“叁有”,是泛指叁界衆生。

  

  7、謂有比丘知受如真,知受集,知受滅,知受滅道如真。

  

  受有四種:欲受、戒受、見受,我受。此爲四種偏見執取。

  

  8、謂有比丘知愛如真,知受集,知愛滅,知愛滅道如真。

  

  愛有叁種:欲愛、色愛、無色愛。欲愛是指欲界衆生的渴愛;色愛是指斷除淫欲的色界衆生的渴愛;無色愛是指斷除淫欲與物質欲的無色界衆生的渴愛。

  

  9、謂有比丘知覺如真,知覺集,知覺滅,知覺滅道如真。

  

  覺有叁種:樂覺、苦覺、不苦不樂覺。這裏的“覺”,是指感受,感覺。

  

  10、謂有比丘知更樂如真,知更樂集,知更樂滅,知更樂滅道如真。

  

  更樂有叁種:樂更樂、苦更樂、不苦不樂更樂。這裏的“更樂”,是“觸”的異譯,即從過去經驗而對境界所産生的認識。

  

  11、謂有比丘知六處如真,知六處集,知六處滅,知六處滅道如真。

  

  六處:即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另譯爲六入或六根。

  

  12、謂有比丘知名色如真,知名色集、知名色滅、知名色滅道如真。

  

  知名色如真:知名,謂四非色陰爲名;知色,謂四大及四大造爲色。此說色,前說名,是爲名色。因識便有名色,識滅名色便滅。

  

  13、謂有比丘知識如真,知識集,知識滅,知識滅道如真。

  

  識有六識,即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識。

  

  14、謂有比丘知行如真,知行集,知行滅,知行滅道如真。

  

  行有叁種,即身、口、意叁行。謂因無明便有行,無明滅行便滅。

  

  我現在再來對全經進行總結一下。舍利弗所提出的問題是:比丘如何成就見,得正見;如何于法得不壞淨,得入正法。換一種問法,舍利弗的問題是:

  

  1、比丘能不能成就見,得正見;能不能于法得不壞淨,得入正法?

  

  2、比丘如何做,才能得正見,入正法?

  

  對于第一個問題,摩诃拘絺羅首行給予了肯定的回答:可以。

  

  對于第二個問題,拘絺羅的觀點是,第一步,比丘要把知不善、知不善根以及知善以知善根搞清楚。如果連善與不善二者都搞不清楚,下面就更不要談了。那麼如何入手呢?在知不善與知不善根方面,要做好身口意叁方面,用現在的話講,叫做壞事不做,壞話不說,壞念頭不動。不僅如此,還要行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在知善與善根方面,重點要防止叁點,即貪、恚(嗔)、癡。我在前面的文章中不止一次地提到,意念的東西十分可怕,因爲它所引起的後果,往往比身業與口業所引起的後果更爲嚴重,也更可怕。所以有些人表面上對人一團和氣,可心底下去處處算計別人,這樣的人所受的惡報,往往比那些“有口無心”的人品性更爲惡劣。在掌握這兩個大是大非的基礎上,拘絺羅把問題分析得很細,共分了14點,即食、漏、苦、老死、生、有、受(取)、愛、覓(受)、更樂(觸)、六處、名色、識、行。除去前面兩點的“食”與“漏”,後面的十二點,事實上就是我們常講的十二因緣。這十四點,每一點都與苦、集、滅、道四聖谛密切相關,它們事實上就是講的佛教界的根本法義,即緣起法。因緣所生法是佛教一切理論的基石,這個核心我們一定要把握牢靠,千萬不能顛倒。

  

   (2009.01.27. 界定于浙江南海普陀山)

  

《漫說《中阿含》(卷七)~A1 一、大拘絺羅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