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align="left"> 知漏如真:谓有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
三漏也就是三种烦恼。欲漏,因欲贪而起的烦恼,此为欲界众生的烦恼;有漏,因生存而引起的烦恼,此属色界与无色界众生的烦恼;无明漏,系无明引发的烦恼,此为三界皆生所共有。
知漏集如真:谓因无明便有漏;
知漏灭如真:谓无明灭漏便灭;
知漏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
3、谓有比丘知苦如真,知苦集,知苦灭,知苦灭道如真。
知苦如真: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此处就是所谓的八苦。
知苦集如真:谓因老死便有苦;
知苦灭如真:谓老死灭苦便灭。
知苦灭道如真:谓八正道。
4、谓比丘知老死如真,知老死集、知老死灭、知老死灭道如真。
知老死如真:
知老:谓彼老耄头白齿落,盛壮日衰,身曲脚戾,体重气上,拄杖而行,肌缩皮缓,皱如麻子,诸根毁熟,颜色丑恶。知死: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命终无常,死丧散灭,寿尽破坏,命根闭塞。死前说老,是名老死。
知老死集如真:谓因生便有老死。
知老死灭如真:谓生灭老死便灭。
知老死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
5、谓比丘知生如真,知生集,知生灭,知生灭道如真。
知生如真: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生则生,出则出,成则成,兴起五阴,已得命根。
知生集如真:谓因有便有生。
知生灭如真:谓有灭生便灭。
知生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
6、谓比丘知有如真,知有集,知有灭,知有灭道如真。
有共有三种:欲有、色有、无色有。这个“三有”,是泛指三界众生。
7、谓有比丘知受如真,知受集,知受灭,知受灭道如真。
受有四种:欲受、戒受、见受,我受。此为四种偏见执取。
8、谓有比丘知爱如真,知受集,知爱灭,知爱灭道如真。
爱有三种:欲爱、色爱、无色爱。欲爱是指欲界众生的渴爱;色爱是指断除淫欲的色界众生的渴爱;无色爱是指断除淫欲与物质欲的无色界众生的渴爱。
9、谓有比丘知觉如真,知觉集,知觉灭,知觉灭道如真。
觉有三种:乐觉、苦觉、不苦不乐觉。这里的“觉”,是指感受,感觉。
10、谓有比丘知更乐如真,知更乐集,知更乐灭,知更乐灭道如真。
更乐有三种:乐更乐、苦更乐、不苦不乐更乐。这里的“更乐”,是“触”的异译,即从过去经验而对境界所产生的认识。
11、谓有比丘知六处如真,知六处集,知六处灭,知六处灭道如真。
六处:即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另译为六入或六根。
12、谓有比丘知名色如真,知名色集、知名色灭、知名色灭道如真。
知名色如真:知名,谓四非色阴为名;知色,谓四大及四大造为色。此说色,前说名,是为名色。因识便有名色,识灭名色便灭。
13、谓有比丘知识如真,知识集,知识灭,知识灭道如真。
识有六识,即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识。
14、谓有比丘知行如真,知行集,知行灭,知行灭道如真。
行有三种,即身、口、意三行。谓因无明便有行,无明灭行便灭。
我现在再来对全经进行总结一下。舍利弗所提出的问题是:比丘如何成就见,得正见;如何于法得不坏净,得入正法。换一种问法,舍利弗的问题是:
1、比丘能不能成就见,得正见;能不能于法得不坏净,得入正法?
2、比丘如何做,才能得正见,入正法?
对于第一个问题,摩诃拘絺罗首行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可以。
对于第二个问题,拘絺罗的观点是,第一步,比丘要把知不善、知不善根以及知善以知善根搞清楚。如果连善与不善二者都搞不清楚,下面就更不要谈了。那么如何入手呢?在知不善与知不善根方面,要做好身口意三方面,用现在的话讲,叫做坏事不做,坏话不说,坏念头不动。不仅如此,还要行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在知善与善根方面,重点要防止三点,即贪、恚(嗔)、痴。我在前面的文章中不止一次地提到,意念的东西十分可怕,因为它所引起的后果,往往比身业与口业所引起的后果更为严重,也更可怕。所以有些人表面上对人一团和气,可心底下去处处算计别人,这样的人所受的恶报,往往比那些“有口无心”的人品性更为恶劣。在掌握这两个大是大非的基础上,拘絺罗把问题分析得很细,共分了14点,即食、漏、苦、老死、生、有、受(取)、爱、觅(受)、更乐(触)、六处、名色、识、行。除去前面两点的“食”与“漏”,后面的十二点,事实上就是我们常讲的十二因缘。这十四点,每一点都与苦、集、灭、道四圣谛密切相关,它们事实上就是讲的佛教界的根本法义,即缘起法。因缘所生法是佛教一切理论的基石,这个核心我们一定要把握牢靠,千万不能颠倒。
(2009.01.27. 界定于浙江南海普陀山)
《漫说《中阿含》(卷七)~A1 一、大拘絺罗经》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