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p align="left"> 譬喻2:被截去双手的旃陀罗子。在这里,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断手的贱民儿童”。“旃陀罗子而截两手”,这句话在南传经文中作“手持乞碗,穿破衣的旃陀罗童男童女”。在这里我需要多说几句。印度的四种姓制度为大家所熟知,在四种姓之中,婆罗门地位最高,是祭祀阶层,掌握着印度的意识形态,它有点类似于早期的罗马教廷;其次为处于武士阶层的刹帝利,类似于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国王政府;再次是吠舍,也就是新兴的工商业阶层,这个阶层被婆罗门视为暴发户,钞票是有的,但是政治地位不牢靠,但是这是一个发展潜力巨大、正处于上升阶段的阶层;最底的阶层是首陀罗,他们被婆罗门诬蔑为“一生族”,大意是只有这辈子投胎做人的机会了,下辈子只能做牛做马了。这些首陀罗,实际上他们是被雅利安所征服的原住民。而在首陀罗阶层之下,还有一个阶层,就是旃陀罗。旃陀罗译作“屠者”、“执暴恶人”等,他们被排斥于四种姓之外,被称为最下贱的贱民,凡是最下贱最肮脏的活计,统统交由他们去完成。那么这个阶层是哪里来的呢?根据《摩奴法典》记载,旃陀罗是一种混血儿,其父是首陀罗阶层,其母是婆罗门阶层。首陀罗与婆罗门相结合所生的小孩,就被划归为旃陀罗。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推断出,旃陀罗阶层是一种带有极端惩罚性的种姓。就是说,婆罗门为了维护他们血统的纯正,就严禁婆罗门种姓与异族人通婚。就是说婆罗门的男人,不得娶非婆罗门种姓为妻;婆罗门种姓的女人,严禁嫁给非婆罗门种姓的男人。但这种禁令有时会有突破,比如说婆罗门种姓的女人,有时会嫁给武士阶层做老婆,有时家道败落,干脆找一个有钱的大款即商人阶层男人做老公。作为婆罗门阶层,对这些事也只好睁一眼闭一眼的;但是对于贱民的首陀罗,他们是丝毫不手软的,因为把血统高贵的女人嫁给一个贱民当老婆,那无疑是对婆罗门的莫大侮辱。对于他们所生出来的孩子,也是严加排斥,被列为最最下贱的阶层,甚至连最低等级的首陀罗都不如。
谈起这件事,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件事,那就是拘萨罗国后来的国王波琉璃。琉璃王就是释迦族的婢女嫁给波斯匿后所生的孩子。当孩子未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前,他对释迦族并不敌视,而且还给亲近,否则他不可能跑到释迦族来学习各种技艺;当他从释迦族人的口中得知自己的身世以后,其实他也并没有立即树立起对释迦族的敌意与仇恨。那么什么原因促使了他后来的极端复仇行为呢?就是缘于释迦族的人对他所表现出来的阳奉阴违,以及后来的种种傲慢与侮辱的行径。琉璃王生性很顽劣,自尊心极强,他到释迦国学习的时候,带着双重的身份,一层是晚辈,即他是摩诃男的外孙,而释迦族的大部分人都是他的长辈;另一层,他是以释迦国的宗主国王子的身份出现。如果释迦族没有挑明他的身份,对他也是彬彬有礼、照顾有加的话,那么宗主国王子的身份就会降低,晚辈的身份就会升起;但是释迦族的人表面上对他很客气——这是慑于宗主国王子的身份——但实质上却他却是极端地藐视,凡是琉璃王走过的土地,都掘地三尺!这极大地刺激了琉璃王原本就隐藏在骨子里的蛮横与霸气,此时,王子的身份上升了,晚辈的身份甚至彻底消失了——他对释迦族充满了敌意与仇恨,他决心要把释迦族彻底荡平,雪洗前耻。
那么,我们再把话题重新拉回来。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一个被全社会视为最下等贱民的人,他会怎么样?在我的脑海里,他走路时,总是低着头;他与人说话,总是不敢正眼看人家;他的话语与眼神,总是会带着哀伤,总是带着商量甚至是乞求——他们已是自卑至极,没有纤毫的自信。长久以往——指的是当时社会氛围的长期营造,以及婆罗门不厌其烦、喋喋不休地大肆渲染,连这些旃陀们自身,也认定自己就是贱民中的贱民,他们处处都是低下的,他们受人欺凌,受人剥削与压迫,是合乎情理的,是天经地义的,因为大家都这么说,所有的人都这么认为。
可以想像,一个成年的旃陀罗尚且如此,而那些尚未成年的旃陀罗儿童呢?进一步说,就是被截断双手的旃陀罗儿童呢?他们不要说攻击别人了,他们简直毫无束鸡之力,到了任人摆布的地步啦!
因此舍利弗在这里,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意思是说我的心意被调伏得就像一个被截去双手的旃陀罗小孩,我还会去轻慢一个修梵行的比丘吗?如果现在有人说:一个缺少双手的旃陀罗儿童,他们轻慢一个修梵行的比丘了。大家想想看,这话会有人相信么?
譬喻3:大地之喻。就是说大地能容纳百物,无论净还是不净,均能纳受。
譬喻4:水喻。水能洗刷万物,尽能洗之。
譬喻5:火喻。净与不净,火皆能烧之。
风喻6:即净与不净,悉能吹之。
譬喻7:扫帚喻。即净与不净,悉能扫之。
譬喻8:晡旃尼喻。“晡旃尼”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抹布”,净与不净,悉能拭之。
譬喻9:膏瓶裂破喻。“犹如膏瓶处处裂破,盛满膏已而著日中,漏遍漏津遍津,若有目人,来住一面,见此膏瓶处处裂破,盛满膏已而著日中,漏遍漏津遍津。世尊!我亦如是,常观此身九孔不净,漏遍漏津遍津。”这段话看上去有别拗口,他的意思是讲,一个装满酥油的瓶子,放置于太阳下面。可是这个盛油的瓶子破了,四分五裂,弄得酥油流得遍地皆是。有一个人见到太阳下面有一瓶油,就起了贪心,想把这瓶油占为己有。但是当他走到瓶子跟着一看,发现瓶老早就裂得不成样子,瓶里的酥油流得干干净净。见此情状,这个人只好空着两手,悻悻离去。
舍利弗籍破瓶之喻,来说明自己的色身是“九孔不净”,自家的麻烦事都顾不过来了,还有心思去想别人家的事情?我们时常说“七窍生烟”,只有“七孔”,这里所讲的“九孔”,是指两眼、两耳、两鼻孔、口七孔外加大小便的之孔,共计九孔。
譬喻10:少年洗浴之喻。就是说一个少年,经常把身体洗得清清爽爽,如果现在让他去亲密接触高度腐烂的三尸——死蛇、死狗与死人,那么他肯定不愿意,“彼怀羞惭,极恶秽之”。舍利弗也是这样,他是时常“观此身臭处不净,心怀羞惭,极恶秽之”,而“轻慢”就相当于三尸一样,他避之不及,还会主动去招惹它们吗?
以上便是舍利弗的十大譬喻。
这个比丘坐在一旁,他早就心乱如麻,慌作一团。而听完舍利弗有条不紊的十个譬喻后,他从内心折服于舍利弗的无上智慧。看来,他再也不能扯谎下去了,于是“即从座起,稽首佛足”,趴在地上一个劲地磕头忏悔:“佛陀啊,都是我的过错,我在自首,我要悔过!我愚痴之极,我鬼迷心窍。我捏造毫无实据的事实,来诬谤真正清净梵行的舍利弗比丘。世尊!我现在至诚悔过,请您原谅弟子的无知吧,从此以后,我绝不再犯此恶罪!”
佛陀对这个比丘也是严加呵责:“汝实是如愚如痴,如不定,如不善”——你实在是愚痴到了极点,你没有丝毫的定力,你连起码的善心都不具备!但是佛陀很是慈悲,他对比丘说:“汝能悔过,见已发露,后不更作;若有悔过,见已发露,后不再作者,如是长养于圣法、律则不衰退。”——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佛陀转脸对舍利弗说:“舍利弗,你还是快点接受这个痴人的悔过吧!你不会是要等人家把头给磕破了,你才肯接受吧?”
舍利弗听后,就急步上前,用双手把那个毁谤自己的比丘从地上扶了起来,并亲手为比丘拭去了头上的灰尘与汗水。
佛陀见后,满意地笑了……
(界定 于2008年12月31日,普陀山)
《漫说《中阿含》(卷五)~D 四、师子吼经》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