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尼乾經
說法地點:拘利國首都天臂城
參加人員: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指示尼乾子外道:修苦行並不能解脫前世之業。世尊所列的叁點理由分別是:第一,尼乾不知前世爲有我?或爲無我?不知前世作惡,或未作惡,現世苦滅,或未盡。第二,尼乾依苦行,只爲現世作苦而已。因爲所謂業,並不能由于勤、苦、行,而轉作爲業報的。第叁,尼乾也知道苦行不能轉苦報業,而爲樂報業,乃至轉熟報業而爲不熟報業的。另外,經中還列舉了尼乾子有五可憎惡,而如來乃得五稱譽。
這部《尼乾經》所講的內容比較抽象,有些地方不大好理解。但是我們需要把握一個前提,就是尼乾子外道——也就是耆那教所主張的極端苦行,對于解脫前世之前,是沒有任何幫助的。在前面的一部《師子經》我們也談到過尼乾子的種種苦行,他們通過對自己身體的極端痛苦的折磨,期望能消除前世的惡業,而爲後世的解脫打下基礎。這種觀點與基督教倒有些幾分相似。基督教主張原罪,認爲人生到這個世界上,就是爲了贖罪的,因爲我們前世造了很多罪,我們此生行善,一方面是爲了消弭前世之罪,另方面也是爲了死後升到天堂;如果我們此生不行善積德,就會被打下火獄。這些若討論起來,十分複雜。我們還是避開這些令人十分頭疼的問題,直接談談與本經有關的問題。
佛陀在講說這部《尼乾經》時,遊曆至何處呢?佛經中記載說是在拘利國的天臂城。而天臂城,就是拘利國的首府。這個拘利國,與釋迦佛的祖國迦毗羅衛關系相當密切。我們在了解釋迦佛生平的時候,就會知道,釋迦佛的母親和姨母,都是拘利國的人,而佛祖未出家前的王妃耶輸陀羅,也是拘利國的人。在有些研究著作中,說耶輸陀羅是悉達多太子的堂妹,並說他們是近親結婚。但我對這種觀點持否定態度。我個人認爲,縱然釋迦佛與耶輸陀羅有親緣關系,但是稱之爲表兄妹,似乎更爲合適。根據那爛陀長老——斯裏蘭卡的佛教高僧在他的《佛陀與佛法》一書提出,耶輸陀羅與釋迦並屬于同一種族,她是屬于柯利亞種族,是天臂城主的女兒,她的母親叫般彌特,是淨飯王的妹妹。如果這種觀點成立,那麼釋迦佛與耶輸陀羅的關系應該是定位爲親表兄妹的關系,有著血緣關系,但絕非是堂兄妹。據研究,釋迦族源自印度古代氏族部落中四大貴族中的懿摩爾,即日種氏族(四大貴族分別爲喬達摩、安吉拉薩、蘇雅梵薩、懿摩爾)。隨著釋迦族的繁衍壯大,釋迦族的旁系後代便遷徙擇地到拘利國的天臂城,與迦毗羅衛城相鄰而居。天臂城的居民雖有釋迦族的血統,但由于氏族婚姻的關系,此後逐漸演變成了拘利族。但是,釋迦族與拘利族之間的通婚卻是非常頻繁的事情,因此可以說,它們在古印度史上成了永難分離的姻親國。據傳,釋迦國淨飯王的父親獅子頰王在生下四位王子後(那淨飯王兄弟四人),又生下了四位公主,分別是耶輸陀羅、輸卡拉、卓那和阿彌達。其中長女輸陀,被迎娶到天臂城,成爲天臂城國王蘇帕布達(或作阿賈達)的王後。天臂城的國王、王後生下一位王子取名“善覺”,他具有一切福德智能,其成年繼承王位後,便迎娶他國的一位公主名藍毗尼(意爲“城之善女人”)爲王後。由于王後非常喜歡典雅幽靜、鳥語花香、綠樹成蔭、令人賞心悅目的園林,因此,善覺國王便選擇了一片上好的土地,興建了一座高雅秀麗無與倫比的園林,以滿足王後的心願,並以王後的名字命名此園林爲“藍毗尼園”,國王夫婦時常悠遊其中。不久,他們倆先後生下了兩位具有一切女性德相、舉世驚歎的公主,長女叫摩耶,次女叫摩诃波阇波提。當迦毗羅衛國的淨飯太子知道消息後,便請求父親向天臂國的善覺國王求婚。獅子頰王的求親書信得到了善覺王的應允。很快,淨飯太子便將摩耶公主迎娶入宮,接著又將善覺王的次女迎娶宮中……
從上面的敘述中我們可以得知,天臂城對于佛陀來說,可謂十分地熟悉,因爲這是他俗家外公的領地。但據說佛陀在這裏也遇到了一些麻煩,當然,這是與本經無關的話題,如有機會,我將在後面的相關文章中,再來探討這個問題。
佛陀在這裏,講了《尼乾經》。爲什麼要宣講這部經典呢?根據我的理解,很可能是天臂城內的尼乾子勢力頗爲強大,很多王臣百姓都信仰尼乾外道,這對佛法的傳播造成了一定的阻力。爲了排除影響,佛陀必須要把有關尼乾子所存在的各種偏執之處向大家說明,這不光對佛教的弘揚有幫助,同時對于普通民衆的修爲乃至整個國家的發展前景,都是很有幫助的。
我在上面已經講到有關尼乾子外道的一些苦行情況,耆那教的開山祖師叫勒沙婆,中興祖師名叫尼乾陀若提子,耆那教的信徒將尊稱爲“大雄”。但是這位尼乾陀若提子去世後不久,尼乾子外道分成空衣、白衣兩派。空衣派主倡不著衣而裸體生活,一般稱爲裸形外道或露形外道;白衣派則流行于北印度之僧诃補羅國一帶,爲避寒氣而著白衣,此或即其分裂爲二派之原因。本經後面所提到的這個尼乾陀若提子,就是指所謂的大雄,他與佛陀同時代。關于大雄的一些生平事迹,曆史上幾乎沒有記載。但有一點似乎可以得到確定,就是大雄在出家前就已經是一位很有思想見地的人物,或者說已經獲得了某些“開悟”,出家之後,在道業上進步很快。他認爲世間的各種問題和煩惱都是由于人們對于物質生活的貪圖享受所造成的,因此他主張祼形,並以手掌受食。其次,就是佛陀的得意弟子之一,即神通第一的目犍連的意外示寂,與耆那教存在著淵源關系。有一種說法,說大雄去世以後,結果命墮地獄,目犍連由于神通廣大,遊地獄時,無意中見到了大雄。大雄請目犍連到陽間向他的弟子們傳話,據說是讓弟子們放棄裸形苦修那一套。目犍連應承後,就向諸尼乾子捎帶口信,那些外道們不僅不相信,反而認爲目犍連誹謗嘲笑他們的導師,詛咒老師墮入地獄,結果大家一哄而上,將目犍連擊打致死。當然,這只是個說法,並無明確的經典記載,僅供參考而已。
佛陀在這部經典中,首先列舉了尼乾子外道們的主張,這些主張是:
“人所受皆因本作,若其故業因苦行滅,不造新者,則諸業盡;諸業盡已,則得苦盡;得苦盡已,則得苦邊”。
那麼,上面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人們現在所受的,無論是苦是樂(當然是苦多樂少),都是我們宿世所作之業所帶來的結果。如果現世我們修習苦行,加上不重新造各種業的話,那麼就可以把過去那些宿世之業統統消滅掉。如果將過去的宿業都消滅殆盡後,那麼我們就可以可以抵達痛苦的邊際,從此以後再也不受到各種痛苦的折磨了。
佛陀對尼乾們的這種論調,是什麼態度呢?一句話:謬誤百出!
爲了證明這些尼乾們見解的荒謬,佛陀便到了尼乾子們聚集的地方,當面向他們證實這些見解的真僞。
佛陀問:“各位尼乾子,你們所主張的這些,都是真的嗎?”
那些尼乾子回答說:“是的,你說得沒有錯。”
佛陀接著問尼乾幹們:“既然如此,那我且問你們幾個問題。”——
第一,我是本有呢,還是本無呢?
第二,我是本來就作惡呢,還是本來就不作惡呢?
第叁,我所受的苦惱是已經滅盡了呢,還是沒有滅盡呢?
佛陀這些問題進行了推演:
A、如果我們所受的痛苦已經滅盡了,那麼我們在現世當中,就只會造善業,決不會造惡業。
B、如果我們所受的苦全部得以滅盡,已經證得了一定的境界,那麼我們就有資格對別人說:現在人們所受的一切,都是由于宿業所造成的;如果其宿業由于修苦行而得以消滅並不再造新業的話,則諸業會滅盡,而得苦盡;得苦滅後,就得苦邊。
C、如果我們所受的苦全部滅盡,那麼在現世中,就會斷諸不善,而得衆善之法,如果這樣才能有資格說上面的那些話。
佛陀在此處作了一個形象的譬喻:
有一個人在與敵人的戰鬥中,不幸被毒箭射中。他的傷口疼痛難忍,不斷地呻吟不已。于是他就被他的親屬們擡回家,四處找醫生來拔箭療傷。醫生來了以後,首先便用鋒利的手術刀,將傷口處的皮肉劃開,這使他痛苦不堪——過去沒有什麼麻醉藥,只能如此了;當皮肉切開後,就把刺入筋骨的箭頭拔出來,在拔箭頭之時,又給傷者帶來極大的痛苦;當箭頭拔出來後,醫生便在他的傷口上敷上一些消炎藥物,然後再將傷口用細布層層包紮起來,這又使他痛苦不已。但是,在經曆了這些痛苦之後,他的傷口便慢慢地得以痊愈,他又可以回到戰場去拼殺了。
佛陀用這個故事來說明什麼問題呢?
佛陀的意思是說,我們無始以來,都被各種毒箭所中,使我們痛苦不堪,片刻不得安甯。如果我們想把這些毒箭給徹底拔除掉…
《漫說《中阿含》(卷四)~B 二、尼乾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