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尼乾经
说法地点:拘利国首都天臂城
参加人员: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指示尼乾子外道:修苦行并不能解脱前世之业。世尊所列的三点理由分别是:第一,尼乾不知前世为有我?或为无我?不知前世作恶,或未作恶,现世苦灭,或未尽。第二,尼乾依苦行,只为现世作苦而已。因为所谓业,并不能由于勤、苦、行,而转作为业报的。第三,尼乾也知道苦行不能转苦报业,而为乐报业,乃至转熟报业而为不熟报业的。另外,经中还列举了尼乾子有五可憎恶,而如来乃得五称誉。
这部《尼乾经》所讲的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地方不大好理解。但是我们需要把握一个前提,就是尼乾子外道——也就是耆那教所主张的极端苦行,对于解脱前世之前,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在前面的一部《师子经》我们也谈到过尼乾子的种种苦行,他们通过对自己身体的极端痛苦的折磨,期望能消除前世的恶业,而为后世的解脱打下基础。这种观点与基督教倒有些几分相似。基督教主张原罪,认为人生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赎罪的,因为我们前世造了很多罪,我们此生行善,一方面是为了消弭前世之罪,另方面也是为了死后升到天堂;如果我们此生不行善积德,就会被打下火狱。这些若讨论起来,十分复杂。我们还是避开这些令人十分头疼的问题,直接谈谈与本经有关的问题。
佛陀在讲说这部《尼乾经》时,游历至何处呢?佛经中记载说是在拘利国的天臂城。而天臂城,就是拘利国的首府。这个拘利国,与释迦佛的祖国迦毗罗卫关系相当密切。我们在了解释迦佛生平的时候,就会知道,释迦佛的母亲和姨母,都是拘利国的人,而佛祖未出家前的王妃耶输陀罗,也是拘利国的人。在有些研究著作中,说耶输陀罗是悉达多太子的堂妹,并说他们是近亲结婚。但我对这种观点持否定态度。我个人认为,纵然释迦佛与耶输陀罗有亲缘关系,但是称之为表兄妹,似乎更为合适。根据那烂陀长老——斯里兰卡的佛教高僧在他的《佛陀与佛法》一书提出,耶输陀罗与释迦并属于同一种族,她是属于柯利亚种族,是天臂城主的女儿,她的母亲叫般弥特,是净饭王的妹妹。如果这种观点成立,那么释迦佛与耶输陀罗的关系应该是定位为亲表兄妹的关系,有着血缘关系,但绝非是堂兄妹。据研究,释迦族源自印度古代氏族部落中四大贵族中的懿摩尔,即日种氏族(四大贵族分别为乔达摩、安吉拉萨、苏雅梵萨、懿摩尔)。随着释迦族的繁衍壮大,释迦族的旁系后代便迁徙择地到拘利国的天臂城,与迦毗罗卫城相邻而居。天臂城的居民虽有释迦族的血统,但由于氏族婚姻的关系,此后逐渐演变成了拘利族。但是,释迦族与拘利族之间的通婚却是非常频繁的事情,因此可以说,它们在古印度史上成了永难分离的姻亲国。据传,释迦国净饭王的父亲狮子颊王在生下四位王子后(那净饭王兄弟四人),又生下了四位公主,分别是耶输陀罗、输卡拉、卓那和阿弥达。其中长女输陀,被迎娶到天臂城,成为天臂城国王苏帕布达(或作阿贾达)的王后。天臂城的国王、王后生下一位王子取名“善觉”,他具有一切福德智能,其成年继承王位后,便迎娶他国的一位公主名蓝毗尼(意为“城之善女人”)为王后。由于王后非常喜欢典雅幽静、鸟语花香、绿树成荫、令人赏心悦目的园林,因此,善觉国王便选择了一片上好的土地,兴建了一座高雅秀丽无与伦比的园林,以满足王后的心愿,并以王后的名字命名此园林为“蓝毗尼园”,国王夫妇时常悠游其中。不久,他们俩先后生下了两位具有一切女性德相、举世惊叹的公主,长女叫摩耶,次女叫摩诃波阇波提。当迦毗罗卫国的净饭太子知道消息后,便请求父亲向天臂国的善觉国王求婚。狮子颊王的求亲书信得到了善觉王的应允。很快,净饭太子便将摩耶公主迎娶入宫,接着又将善觉王的次女迎娶宫中……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得知,天臂城对于佛陀来说,可谓十分地熟悉,因为这是他俗家外公的领地。但据说佛陀在这里也遇到了一些麻烦,当然,这是与本经无关的话题,如有机会,我将在后面的相关文章中,再来探讨这个问题。
佛陀在这里,讲了《尼乾经》。为什么要宣讲这部经典呢?根据我的理解,很可能是天臂城内的尼乾子势力颇为强大,很多王臣百姓都信仰尼乾外道,这对佛法的传播造成了一定的阻力。为了排除影响,佛陀必须要把有关尼乾子所存在的各种偏执之处向大家说明,这不光对佛教的弘扬有帮助,同时对于普通民众的修为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前景,都是很有帮助的。
我在上面已经讲到有关尼乾子外道的一些苦行情况,耆那教的开山祖师叫勒沙婆,中兴祖师名叫尼乾陀若提子,耆那教的信徒将尊称为“大雄”。但是这位尼乾陀若提子去世后不久,尼乾子外道分成空衣、白衣两派。空衣派主倡不着衣而裸体生活,一般称为裸形外道或露形外道;白衣派则流行于北印度之僧诃补罗国一带,为避寒气而着白衣,此或即其分裂为二派之原因。本经后面所提到的这个尼乾陀若提子,就是指所谓的大雄,他与佛陀同时代。关于大雄的一些生平事迹,历史上几乎没有记载。但有一点似乎可以得到确定,就是大雄在出家前就已经是一位很有思想见地的人物,或者说已经获得了某些“开悟”,出家之后,在道业上进步很快。他认为世间的各种问题和烦恼都是由于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贪图享受所造成的,因此他主张祼形,并以手掌受食。其次,就是佛陀的得意弟子之一,即神通第一的目犍连的意外示寂,与耆那教存在着渊源关系。有一种说法,说大雄去世以后,结果命堕地狱,目犍连由于神通广大,游地狱时,无意中见到了大雄。大雄请目犍连到阳间向他的弟子们传话,据说是让弟子们放弃裸形苦修那一套。目犍连应承后,就向诸尼乾子捎带口信,那些外道们不仅不相信,反而认为目犍连诽谤嘲笑他们的导师,诅咒老师堕入地狱,结果大家一哄而上,将目犍连击打致死。当然,这只是个说法,并无明确的经典记载,仅供参考而已。
佛陀在这部经典中,首先列举了尼乾子外道们的主张,这些主张是:
“人所受皆因本作,若其故业因苦行灭,不造新者,则诸业尽;诸业尽已,则得苦尽;得苦尽已,则得苦边”。
那么,上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们现在所受的,无论是苦是乐(当然是苦多乐少),都是我们宿世所作之业所带来的结果。如果现世我们修习苦行,加上不重新造各种业的话,那么就可以把过去那些宿世之业统统消灭掉。如果将过去的宿业都消灭殆尽后,那么我们就可以可以抵达痛苦的边际,从此以后再也不受到各种痛苦的折磨了。
佛陀对尼乾们的这种论调,是什么态度呢?一句话:谬误百出!
为了证明这些尼乾们见解的荒谬,佛陀便到了尼乾子们聚集的地方,当面向他们证实这些见解的真伪。
佛陀问:“各位尼乾子,你们所主张的这些,都是真的吗?”
那些尼乾子回答说:“是的,你说得没有错。”
佛陀接着问尼乾干们:“既然如此,那我且问你们几个问题。”——
第一,我是本有呢,还是本无呢?
第二,我是本来就作恶呢,还是本来就不作恶呢?
第三,我所受的苦恼是已经灭尽了呢,还是没有灭尽呢?
佛陀这些问题进行了推演:
A、如果我们所受的痛苦已经灭尽了,那么我们在现世当中,就只会造善业,决不会造恶业。
B、如果我们所受的苦全部得以灭尽,已经证得了一定的境界,那么我们就有资格对别人说:现在人们所受的一切,都是由于宿业所造成的;如果其宿业由于修苦行而得以消灭并不再造新业的话,则诸业会灭尽,而得苦尽;得苦灭后,就得苦边。
C、如果我们所受的苦全部灭尽,那么在现世中,就会断诸不善,而得众善之法,如果这样才能有资格说上面的那些话。
佛陀在此处作了一个形象的譬喻:
有一个人在与敌人的战斗中,不幸被毒箭射中。他的伤口疼痛难忍,不断地呻吟不已。于是他就被他的亲属们抬回家,四处找医生来拔箭疗伤。医生来了以后,首先便用锋利的手术刀,将伤口处的皮肉划开,这使他痛苦不堪——过去没有什么麻醉药,只能如此了;当皮肉切开后,就把刺入筋骨的箭头拔出来,在拔箭头之时,又给伤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当箭头拔出来后,医生便在他的伤口上敷上一些消炎药物,然后再将伤口用细布层层包扎起来,这又使他痛苦不已。但是,在经历了这些痛苦之后,他的伤口便慢慢地得以痊愈,他又可以回到战场去拼杀了。
佛陀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什么问题呢?
佛陀的意思是说,我们无始以来,都被各种毒箭所中,使我们痛苦不堪,片刻不得安宁。如果我们想把这些毒箭给彻底拔除掉…
《漫说《中阿含》(卷四)~B 二、尼乾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