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漫说《中阿含》(卷四)~B 二、尼乾经▪P2

  ..续本文上一页,仅凭自己个人努力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上等医术的良医,来帮助我们拔去毒箭。在整个手术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忍受手术所带来的巨痛。但是,这些痛苦则是暂时的,它会带给我们永恒的康宁。如果我们被毒箭射中,而不寻求良医来医治的话,那么我们就只得永远忍受着痛苦的折磨而无有痊愈之日。尼乾们的苦行,就好像中了毒箭而没有良医,他们只会自己给自己增加痛苦,而对于疾病,却没有丝毫的助益。这就是佛陀所作譬喻的真实含义。

  

  佛陀在作完譬喻之后,就对这些尼乾们说:如果你们具备有各种净智,能把宿业分得清楚明了,那么你们才有资格说:我们所受的一切,都是由于宿业的缘故;如果修习苦行,就可以将旧业消除,然后就可以到达痛苦的边际,从此再也不会受到痛苦的折磨。

  

  对于佛陀的论述,那些尼乾子们便沉默不语,无以言对。

  

  佛陀接下来问尼乾子们:

  

  A、如果你们修习最高的苦行,断最重的苦,那么,会不会产生极大的痛苦呢?

  

  B、如果你们修行中等的苦行,断中等的苦,那么,会不会产生中等的痛苦呢?

  

  C、如果你们修习普通的苦行,断普通的苦,那么,会不会产生普通的痛苦呢?

  

  尼乾们作了肯定的回答。

  

  佛陀上述三个问题作了分析:

  

  A、如果上断,上苦行,就会使身体受到上苦的折磨;

  

  B、如果中断、中苦行,就会使身体受到中苦的折磨;

  

  C、如果下断、下苦行,就会使身体受到下苦的折磨。

  

  对于上述三点,诸尼乾们不管是修习上苦行,还是修习下苦行,在身体上都会受到痛苦的折磨。如此一来,尼乾们今生今世受到各种无谓的苦楚,那是不可避免的了。但是这些尼乾们呢,却被愚痴所盖覆,所缠缚,他们还天真地以为通过极端的苦修,那将宿世所造的业灭除,实在是可悲可叹。

  

  那些尼乾子们听了佛陀的分析,都无言以对,只好沉默不语。

  

  佛陀又问尼乾子们:尼乾们!如果有能够享受快乐的果报之业,这些快乐的报业是否因为我们断除恶业,或者通过修习苦行,从而转为苦报吗?——佛陀的意思是,业分为苦、乐、不苦不乐三种,如果我们原来具备了一些可以用来享受的快乐之业,现在我们却不愿享受快乐,而是通过苦行,把这些快乐之业变成痛苦的果报,是否可以做得到呢?比如说我们上辈子做了善事,这辈子生到了国王之家作为王子,当王子应该是很快乐的;然而我们现在却不想享受这些快乐,于是拼命去修苦行,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解脱,而是将这些快乐转化为痛苦。这不仅是令人难以思议的,更是任何人都无能为力的事情。

  

  对于佛陀的提问,尼乾子们自然是作了否定的回答。

  

  佛陀继续问道——

  

  A、如果我们现在有苦报业,我们在现世里,能否用不造恶业,以及通过修习苦行,而将这些苦报业转化为乐报呢?

  

  B、如果我们在现世里就会受到果报的业,这些业是否会由于我们不造恶业并修习苦行,而将这些现在就要受报的业,延迟到后世报应呢?

  

  C、如果我们有一些未来世才受到果报的业,这些后世才受到报应的业,是否由于我们断恶并修行苦行,而转为现世业报吗?

  

  D、如果我们有一些因缘尚未成熟或不具足(不熟报业)的业报,我们能否能通过断恶苦行,而使它们转变为因缘具足(熟报业)的果报吗?

  

  E、如果我们有一些熟报业,我们是否通过断恶苦行,而使它们转变为不熟报业呢?

  

  对于上述的五个问题,尼乾子们同样给予了否定性的回答。

  

  佛陀听后,说既然如此,那们你们所修的那些断恶苦行,又能有什么收获呢?

  

  佛陀的一番话,说得那些尼乾子们哑口无言,理屈词穷。到最后,他们只好把他们的精神导师——尼乾陀若提子给抬出来了。这个尼乾陀若提子,我在前面已经介绍过的,佛陀说此经的时候,料想这位老先生还是在世的。

  

  这些尼乾子们一提起他们的导师,原本萎靡的精神为之一振,他们十分得意地对佛陀说:

  

  “大和尚!我们有一位尊敬的导师,他的名字叫亲子尼乾子。他曾经教导我们说:“弟子们,你们如果在宿世里曾经作过恶业的话,你们不用担心。为什么呢?因为我有办法让你们把这些宿世的恶业都消除掉。如何消除呢?第一,要按照我所说的去修苦行;第二,就是从现在开始,你们要把身口意都要防护好,不要再去造种种恶业了。如果你们按照我教给你们的方法去施行,那么我可以保证你们都不会受到宿世恶业的果报!”

  

  佛陀问:“各位,你们对你们尊师的疑问,难道没有半点的疑惑吗?”

  

  尼乾子们说:“大和尚,我们对于尊师的话深信不疑!”

  

  佛陀见状,就对尼乾子们说:“诸位!有五种法,在现世之中存在两种果报。这五种法分别是:信、乐、闻、念、善见观。如果有的人本来说的就是些虚妄之语,那么,这些虚妄之语是否就值得可信、可乐、可闻、可念以及可见善观吗?”

  

  那些尼乾子们就回答说:“大和尚,即便我我们的导师所说的是虚妄之语,我们对他也是可信、可乐、可闻、可念和可见善观的。”

  

  需要说明一下,这里的“五法”,用通俗的话讲,就被称为:信,相信;乐,即各自的偏好;闻,即古老的口传;念,即理性深思;见善观,即沉思后接受的见解。所谓的二种报,即指正反两方面的果报。

  

  针对于尼乾子们如此回答,佛陀认为,这些尼乾子们已经达到盲目崇拜的地步,是相当危险的,其结果就是应当会受到五种诃责。对于受到此五种诃责的人,便会受到人们的憎恶。哪五种诃责(五种憎恶)呢?即宿世所作的恶业、恶合会、恶为命、恶见、恶尊佑。

  

  1、认为众生所受的苦与乐,都是由于各自的宿业而来。如果这种观点成立,那么这些尼乾子们,在宿世里不知道做了多少坏事了。

  

  2、认为众生所受的苦与乐,都是由于聚合而来。如此一来,则那些尼乾们今生所受的,都是本来作恶所聚合而来的。

  

  3、认为众生所受的苦与乐,都是由于我们命中所注定的。如果此观点成立,那么那些尼乾子们都是命中注定要作恶多端了。

  

  4、认为众生所受的苦与乐,都是由于“知见”而来。如果此观点成立,那么这些尼乾们与生俱来就会存有恶见。

  

  5、认为众生所受的苦与乐,都是经过尊佑(自在天)的创造而来。如此此观点成立,那么这些尼乾子所尊崇的尊佑,本来就是十分邪恶的了,因为尊佑创造了受苦的尼乾子。

  

  如此一来,那么就会后推演出如下的结论:由于尼乾子们具备了上述的五憎恶,那么尼乾子们现世才受到这些痛苦的折磨,他们才去苦修。因此,这此尼乾子本身也是十分可恶的。

  

  以下是佛陀阐述他所认可的苦乐观:

  

  如果有比丘,能够舍弃身、口、意三者的不善之业,而修习三善业的话,那么他对于未来的各种苦患,都会自觉自知并没所谓的未来之苦。因为现在我们只修善业,而弃舍恶业,如此一来,痛苦失去了源头,未来哪里还有苦患的踪影呢?那时,我们只会享受快乐,而不会再生苦患。如果比丘能够努力修行,断除苦行,斩断贪欲,或者处于苦的因缘中而精进观察修行,由于精进观察修行而得离除诸欲,那么各种苦患就会断除干净。如果一个比丘,他从不约束自己的行为,致使身口意三业都处于散漫的状态,那么就会生起不善之法,各种善法就会消失;如果比丘能够做到自断其苦,则不善之法就会断灭,此时善法自然也会生起。如果我们的诸业之中,只有善法的生起,从此将各种不善法断除干净,那么,就不存在什么断苦的问题,因为我们已经无苦可断,达到了“本来无一物”的状态。因此佛陀说:“本所为者,其义已成;若复断苦,是处不然”——因为我们各项事情都办得妥当,若此时还讲什么断苦的话,那么根本就是不合理的。

  

  世尊在这个地方再一次作了一个譬喻,说过去打仗,弓箭会派上很大的用场,于是各个国家都有专门制造弓箭的机关和工人。这些造箭工人每造完一非常箭,都会使用一种专门校验箭杆是否直正的器具,这个器具就叫作“检”。如果弓箭弯曲了,箭工们就会用“检”将箭杆匡直。如果箭杆本身又正又直,那就不用再拿去“检”了;如果将本来就正直的箭杆拿去匡正,纯粹是多此一举。佛陀举这个譬喻的意思是:比丘原本就远离了苦患,可现在却让比丘去断除苦患,这不是徒劳无益的事情吗?

  

  那么比丘如何对待烦恼呢?佛陀在这里又作了一个譬喻。就好像有人非常喜欢爱恋着一个女人,但是这个女人去对这个男人三心二意,时不时地与别的男人勾勾搭搭,甚至相互私通。那么此时,这个男人的内心是什么样的感觉呢?他的内心肯定充斥着一种被抛弃的羞辱感,一种被捉弄的恼怒感,一种求而不得的失落感,一种难以名状的忧苦感。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远离这些糟糕的烦恼呢?这个男人只能自我安慰一下:“我如此至诚地对待这个女人,可是这个女人对我是逢场作戏,私下里却和别人私通,看来我是自作多情了!”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快刀斩乱麻,从此不和那个女人来往,彻底地远离她,心里面再也不去爱恋那个女人。如此一来,这个男人心里还会有烦恼吗?自然是没有了。大家试想一下,如果这个男人不约束自己,仍旧依恋着那个三心二意的女人的话,那么就很难断除各种烦恼的纠缠,如此下去,只会自我折磨,一切的善法将会无从生起。

  

  在断除了诸苦之因以后,那么比丘就去断除贪欲,于是就独自一个,走到树下或者其他的闲静之处,结跏趺坐而自我观想、静静思虑,最后将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惑等五盖悉数除灭,然后去除心秽和使智慧羸弱的行为,就可以达到初禅的境地。继而,他通过不断地修习参悟,便会达到二禅乃至四禅阿罗汉的圣位。

  

  当比丘证得阿罗汉的境位时,他对于前世后世的相关情况,都一清二楚了。此时,他便有资格讲那些尼乾子们所讲的那些言论——更何况那些尼乾子们所说的,全是些信口雌黄,全无实据虚妄之言呢?

  

  下面,佛陀谈到了如来由于正心解脱,而所具备的五种称誉

  

  1、妙业——如果众生所受的苦乐,都是缘于宿世所造之业的话,那么如来自无始宿世以来,所造之业都是不可思议、无以伦比之业;

  

  2、妙合会——如果众生所受的苦与乐,都是源于因缘聚集的话,那么,如来便在宿世里便是一种难以思议的因缘聚合;

  

  3、妙命——如果众生所受的苦乐,都是命中注定的话,那么如来则是从无始以来,便有一种难思难议的命,这种命被称作本妙为命;

  

  4、妙见——如果众生所受的苦乐,都是由于知见所造成的话,那么如来则是一种本妙知见;

  

《漫说《中阿含》(卷四)~B 二、尼乾经》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