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四)~B 二、尼乾經▪P2

  ..續本文上一頁,僅憑自己個人努力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要上等醫術的良醫,來幫助我們拔去毒箭。在整個手術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忍受手術所帶來的巨痛。但是,這些痛苦則是暫時的,它會帶給我們永恒的康甯。如果我們被毒箭射中,而不尋求良醫來醫治的話,那麼我們就只得永遠忍受著痛苦的折磨而無有痊愈之日。尼乾們的苦行,就好像中了毒箭而沒有良醫,他們只會自己給自己增加痛苦,而對于疾病,卻沒有絲毫的助益。這就是佛陀所作譬喻的真實含義。

  

  佛陀在作完譬喻之後,就對這些尼乾們說:如果你們具備有各種淨智,能把宿業分得清楚明了,那麼你們才有資格說:我們所受的一切,都是由于宿業的緣故;如果修習苦行,就可以將舊業消除,然後就可以到達痛苦的邊際,從此再也不會受到痛苦的折磨。

  

  對于佛陀的論述,那些尼乾子們便沈默不語,無以言對。

  

  佛陀接下來問尼乾子們:

  

  A、如果你們修習最高的苦行,斷最重的苦,那麼,會不會産生極大的痛苦呢?

  

  B、如果你們修行中等的苦行,斷中等的苦,那麼,會不會産生中等的痛苦呢?

  

  C、如果你們修習普通的苦行,斷普通的苦,那麼,會不會産生普通的痛苦呢?

  

  尼乾們作了肯定的回答。

  

  佛陀上述叁個問題作了分析:

  

  A、如果上斷,上苦行,就會使身體受到上苦的折磨;

  

  B、如果中斷、中苦行,就會使身體受到中苦的折磨;

  

  C、如果下斷、下苦行,就會使身體受到下苦的折磨。

  

  對于上述叁點,諸尼乾們不管是修習上苦行,還是修習下苦行,在身體上都會受到痛苦的折磨。如此一來,尼乾們今生今世受到各種無謂的苦楚,那是不可避免的了。但是這些尼乾們呢,卻被愚癡所蓋覆,所纏縛,他們還天真地以爲通過極端的苦修,那將宿世所造的業滅除,實在是可悲可歎。

  

  那些尼乾子們聽了佛陀的分析,都無言以對,只好沈默不語。

  

  佛陀又問尼乾子們:尼乾們!如果有能夠享受快樂的果報之業,這些快樂的報業是否因爲我們斷除惡業,或者通過修習苦行,從而轉爲苦報嗎?——佛陀的意思是,業分爲苦、樂、不苦不樂叁種,如果我們原來具備了一些可以用來享受的快樂之業,現在我們卻不願享受快樂,而是通過苦行,把這些快樂之業變成痛苦的果報,是否可以做得到呢?比如說我們上輩子做了善事,這輩子生到了國王之家作爲王子,當王子應該是很快樂的;然而我們現在卻不想享受這些快樂,于是拼命去修苦行,目的並不是爲了獲得解脫,而是將這些快樂轉化爲痛苦。這不僅是令人難以思議的,更是任何人都無能爲力的事情。

  

  對于佛陀的提問,尼乾子們自然是作了否定的回答。

  

  佛陀繼續問道——

  

  A、如果我們現在有苦報業,我們在現世裏,能否用不造惡業,以及通過修習苦行,而將這些苦報業轉化爲樂報呢?

  

  B、如果我們在現世裏就會受到果報的業,這些業是否會由于我們不造惡業並修習苦行,而將這些現在就要受報的業,延遲到後世報應呢?

  

  C、如果我們有一些未來世才受到果報的業,這些後世才受到報應的業,是否由于我們斷惡並修行苦行,而轉爲現世業報嗎?

  

  D、如果我們有一些因緣尚未成熟或不具足(不熟報業)的業報,我們能否能通過斷惡苦行,而使它們轉變爲因緣具足(熟報業)的果報嗎?

  

  E、如果我們有一些熟報業,我們是否通過斷惡苦行,而使它們轉變爲不熟報業呢?

  

  對于上述的五個問題,尼乾子們同樣給予了否定性的回答。

  

  佛陀聽後,說既然如此,那們你們所修的那些斷惡苦行,又能有什麼收獲呢?

  

  佛陀的一番話,說得那些尼乾子們啞口無言,理屈詞窮。到最後,他們只好把他們的精神導師——尼乾陀若提子給擡出來了。這個尼乾陀若提子,我在前面已經介紹過的,佛陀說此經的時候,料想這位老先生還是在世的。

  

  這些尼乾子們一提起他們的導師,原本萎靡的精神爲之一振,他們十分得意地對佛陀說:

  

  “大和尚!我們有一位尊敬的導師,他的名字叫親子尼乾子。他曾經教導我們說:“弟子們,你們如果在宿世裏曾經作過惡業的話,你們不用擔心。爲什麼呢?因爲我有辦法讓你們把這些宿世的惡業都消除掉。如何消除呢?第一,要按照我所說的去修苦行;第二,就是從現在開始,你們要把身口意都要防護好,不要再去造種種惡業了。如果你們按照我教給你們的方法去施行,那麼我可以保證你們都不會受到宿世惡業的果報!”

  

  佛陀問:“各位,你們對你們尊師的疑問,難道沒有半點的疑惑嗎?”

  

  尼乾子們說:“大和尚,我們對于尊師的話深信不疑!”

  

  佛陀見狀,就對尼乾子們說:“諸位!有五種法,在現世之中存在兩種果報。這五種法分別是:信、樂、聞、念、善見觀。如果有的人本來說的就是些虛妄之語,那麼,這些虛妄之語是否就值得可信、可樂、可聞、可念以及可見善觀嗎?”

  

  那些尼乾子們就回答說:“大和尚,即便我我們的導師所說的是虛妄之語,我們對他也是可信、可樂、可聞、可念和可見善觀的。”

  

  需要說明一下,這裏的“五法”,用通俗的話講,就被稱爲:信,相信;樂,即各自的偏好;聞,即古老的口傳;念,即理性深思;見善觀,即沈思後接受的見解。所謂的二種報,即指正反兩方面的果報。

  

  針對于尼乾子們如此回答,佛陀認爲,這些尼乾子們已經達到盲目崇拜的地步,是相當危險的,其結果就是應當會受到五種诃責。對于受到此五種诃責的人,便會受到人們的憎惡。哪五種诃責(五種憎惡)呢?即宿世所作的惡業、惡合會、惡爲命、惡見、惡尊佑。

  

  1、認爲衆生所受的苦與樂,都是由于各自的宿業而來。如果這種觀點成立,那麼這些尼乾子們,在宿世裏不知道做了多少壞事了。

  

  2、認爲衆生所受的苦與樂,都是由于聚合而來。如此一來,則那些尼乾們今生所受的,都是本來作惡所聚合而來的。

  

  3、認爲衆生所受的苦與樂,都是由于我們命中所注定的。如果此觀點成立,那麼那些尼乾子們都是命中注定要作惡多端了。

  

  4、認爲衆生所受的苦與樂,都是由于“知見”而來。如果此觀點成立,那麼這些尼乾們與生俱來就會存有惡見。

  

  5、認爲衆生所受的苦與樂,都是經過尊佑(自在天)的創造而來。如此此觀點成立,那麼這些尼乾子所尊崇的尊佑,本來就是十分邪惡的了,因爲尊佑創造了受苦的尼乾子。

  

  如此一來,那麼就會後推演出如下的結論:由于尼乾子們具備了上述的五憎惡,那麼尼乾子們現世才受到這些痛苦的折磨,他們才去苦修。因此,這此尼乾子本身也是十分可惡的。

  

  以下是佛陀闡述他所認可的苦樂觀:

  

  如果有比丘,能夠舍棄身、口、意叁者的不善之業,而修習叁善業的話,那麼他對于未來的各種苦患,都會自覺自知並沒所謂的未來之苦。因爲現在我們只修善業,而棄舍惡業,如此一來,痛苦失去了源頭,未來哪裏還有苦患的蹤影呢?那時,我們只會享受快樂,而不會再生苦患。如果比丘能夠努力修行,斷除苦行,斬斷貪欲,或者處于苦的因緣中而精進觀察修行,由于精進觀察修行而得離除諸欲,那麼各種苦患就會斷除幹淨。如果一個比丘,他從不約束自己的行爲,致使身口意叁業都處于散漫的狀態,那麼就會生起不善之法,各種善法就會消失;如果比丘能夠做到自斷其苦,則不善之法就會斷滅,此時善法自然也會生起。如果我們的諸業之中,只有善法的生起,從此將各種不善法斷除幹淨,那麼,就不存在什麼斷苦的問題,因爲我們已經無苦可斷,達到了“本來無一物”的狀態。因此佛陀說:“本所爲者,其義已成;若複斷苦,是處不然”——因爲我們各項事情都辦得妥當,若此時還講什麼斷苦的話,那麼根本就是不合理的。

  

  世尊在這個地方再一次作了一個譬喻,說過去打仗,弓箭會派上很大的用場,于是各個國家都有專門製造弓箭的機關和工人。這些造箭工人每造完一非常箭,都會使用一種專門校驗箭杆是否直正的器具,這個器具就叫作“檢”。如果弓箭彎曲了,箭工們就會用“檢”將箭杆匡直。如果箭杆本身又正又直,那就不用再拿去“檢”了;如果將本來就正直的箭杆拿去匡正,純粹是多此一舉。佛陀舉這個譬喻的意思是:比丘原本就遠離了苦患,可現在卻讓比丘去斷除苦患,這不是徒勞無益的事情嗎?

  

  那麼比丘如何對待煩惱呢?佛陀在這裏又作了一個譬喻。就好像有人非常喜歡愛戀著一個女人,但是這個女人去對這個男人叁心二意,時不時地與別的男人勾勾搭搭,甚至相互私通。那麼此時,這個男人的內心是什麼樣的感覺呢?他的內心肯定充斥著一種被抛棄的羞辱感,一種被捉弄的惱怒感,一種求而不得的失落感,一種難以名狀的憂苦感。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遠離這些糟糕的煩惱呢?這個男人只能自我安慰一下:“我如此至誠地對待這個女人,可是這個女人對我是逢場作戲,私下裏卻和別人私通,看來我是自作多情了!”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快刀斬亂麻,從此不和那個女人來往,徹底地遠離她,心裏面再也不去愛戀那個女人。如此一來,這個男人心裏還會有煩惱嗎?自然是沒有了。大家試想一下,如果這個男人不約束自己,仍舊依戀著那個叁心二意的女人的話,那麼就很難斷除各種煩惱的糾纏,如此下去,只會自我折磨,一切的善法將會無從生起。

  

  在斷除了諸苦之因以後,那麼比丘就去斷除貪欲,于是就獨自一個,走到樹下或者其他的閑靜之處,結跏趺坐而自我觀想、靜靜思慮,最後將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惑等五蓋悉數除滅,然後去除心穢和使智慧羸弱的行爲,就可以達到初禅的境地。繼而,他通過不斷地修習參悟,便會達到二禅乃至四禅阿羅漢的聖位。

  

  當比丘證得阿羅漢的境位時,他對于前世後世的相關情況,都一清二楚了。此時,他便有資格講那些尼乾子們所講的那些言論——更何況那些尼乾子們所說的,全是些信口雌黃,全無實據虛妄之言呢?

  

  下面,佛陀談到了如來由于正心解脫,而所具備的五種稱譽

  

  1、妙業——如果衆生所受的苦樂,都是緣于宿世所造之業的話,那麼如來自無始宿世以來,所造之業都是不可思議、無以倫比之業;

  

  2、妙合會——如果衆生所受的苦與樂,都是源于因緣聚集的話,那麼,如來便在宿世裏便是一種難以思議的因緣聚合;

  

  3、妙命——如果衆生所受的苦樂,都是命中注定的話,那麼如來則是從無始以來,便有一種難思難議的命,這種命被稱作本妙爲命;

  

  4、妙見——如果衆生所受的苦樂,都是由于知見所造成的話,那麼如來則是一種本妙知見;

  

《漫說《中阿含》(卷四)~B 二、尼乾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