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達什麼地步才能稱作“頭”呢?這又因人而異,很難有一個統一的標准。我覺得還是實在一點好,就是按照本經中所說的,是自己的東西,就好好珍惜;是別人家的東西,就別去惦記了。那樣一來,你好我好,大家都相安無事,豈不是挺好?
(2)嫉恚
嫉恚,又被稱作“嗔”,叁毒之一,主要指的精神或心理上的一種不正常(病態)反應。當然,心理的上反應也會引起身體上的反應,比如說會引起血壓、血糖以及身體各個重要器官的反常現象。過份嫉恚就可視爲一種變態,或者稱爲病態。佛陀在本經中對嫉恚所給的說法是:“意懷憎嫉而作是念:彼衆生者,應殺、應縛、應收、應免、應逐擯出;其欲令彼受無量苦”。在現實生活中,像那些幸災樂禍、恨不得別人家破人亡者,就是屬于這種人。
這個嫉恚在貪嗔癡叁毒之中,是最難根治的。《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就對這個問題有著深切的洞察:“嗔恚之害,能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嗔心甚于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嗔恚。”看來它比猛火還要厲害百倍;《大智度論》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當觀嗔恚,其咎最深。叁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爲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又雲:“殺嗔心安隱,殺嗔心不悔;嗔爲毒之根,嗔滅一切善;殺嗔諸佛贊,殺嗔則無憂。”只要這個嫉恚猛火一生起,縱然你以前有過百千萬億功德與善業,也將被付之一炬,燒得連影子也見不著。因此《往生要集》說:“能損大利莫過嗔,一念因緣悉焚滅俱胝廣劫所修善”。
(3)邪見
佛教中所講的邪見,最根本的特點就是否定叁世因果,否定善惡業報,否定修行能夠成就道業。《入阿毗達磨論》稱:“若決定執無業、無業果、無解脫、無得解脫道,撥無實事,此染汙慧名邪見。”《大毗婆沙論》主張邪見以無爲其行相,文雲:“問:若爾五見皆邪推度,何獨說此爲邪見耶?答:依別行相立此名故。別行相者,謂無行相。若不依此而立名者,則應五種皆名邪見,五見皆是邪推度故。然無行相過患尤重故,唯依此立邪見名。”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各種邪見者。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很多人對佛教所主張的因果報應持不屑態度,認爲這是封建迷信,應該要大力破除。但是,無論何種人,他們對于現世報應卻不會全盤否定。從法律角度上看,“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就是一種“現世報應論”的真實寫照。因此,有關善惡遭報應的主張,誰也不能從根本上予以否定。事實上,曆朝曆代的統治者不僅不會否定善惡觀,而且還會大力提倡行善止惡。比如說“依法治國”,就是說一切依照法律辦事,任何公民、法人都要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活動和經營,越出法律界限,作出違法亂紀的行爲,就要被追究法律責任,受到法律製裁;而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也就是提倡大家要知榮辱,多做好事,多做有益于自己、他人和全人類的事情。這些都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即“懲惡揚善”。而佛教則更爲徹底,主張不僅此生止惡行善,而且生生世世都要壞事不爲,好事不斷。這是一種究竟的正見,遠比那些所謂“現世主義者”要高明得多。
上面所列的十點,就屬于十不善業,也就是十惡業。佛陀一而再、再而叁地告誡弟子們:要修身口意善業,而舍身口意不善業。多行不義必自斃,多行十惡,就一定會遭到痛苦的報應。這些痛苦不外乎是地獄、惡鬼、畜生等類的果報。
與十惡相對應的是,不犯十惡,即爲十善,十善業爲出家居家者所共修,只是在涉及一些具體的善業中程度有些差異。在修好十善業的基礎之上,佛陀強調佛子們不僅要把十善業修好,還要更進一步,修四無量心,也就是慈、悲、喜、捨四心。四無量心既是一種禅觀,也是一種生活實踐。關于四無量的內涵,我個人把它們總結爲:“慈”是“與樂”,“悲”是“拔苦”,“喜”是“安樂”,“捨”是“平等”。那麼勤修四無量心會得到什麼利益呢?佛陀的觀點是:至少可以證得阿那含果。阿那含譯爲“不還”,不還哪裏?當然是不再回還我們這個欲界啦!既然不再生欲界,會生到哪裏呢?可以說至少可以上生色界,有的還可以直接證得涅槃。有的將阿那含分作五種差別,即中般、生般、有行般、無行般以及上流般,將此五種稱作“五不還”。其中“中般”是指此聖者沒于欲界而將要生于色界之時,于中有之中證得阿羅漢果而般涅槃;“生般”是指生色界已,不久能起聖道,斷上地之惑而般涅槃;“有行般”是指生于色界,長時加行勤修,後遂般涅槃;“無行般”是指生于色界,不加功力,經久自然斷上地之惑而獲得般涅槃;“上流般”是指先生于色界初禅,由此逐次上生至色究竟天或有頂天而般涅槃。反正無論生往何處,欲界肯定是不來了——這就是修習十善所獲得的好處。
佛陀說完此經,座前的聽聞者自然是贊歎不已,“歡喜奉行”!(界定 2008年12月2日)
《漫說《中阿含》(卷叁)~E 五、思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