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到达什么地步才能称作“头”呢?这又因人而异,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觉得还是实在一点好,就是按照本经中所说的,是自己的东西,就好好珍惜;是别人家的东西,就别去惦记了。那样一来,你好我好,大家都相安无事,岂不是挺好?
(2)嫉恚
嫉恚,又被称作“嗔”,三毒之一,主要指的精神或心理上的一种不正常(病态)反应。当然,心理的上反应也会引起身体上的反应,比如说会引起血压、血糖以及身体各个重要器官的反常现象。过份嫉恚就可视为一种变态,或者称为病态。佛陀在本经中对嫉恚所给的说法是:“意怀憎嫉而作是念:彼众生者,应杀、应缚、应收、应免、应逐摈出;其欲令彼受无量苦”。在现实生活中,像那些幸灾乐祸、恨不得别人家破人亡者,就是属于这种人。
这个嫉恚在贪嗔痴三毒之中,是最难根治的。《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就对这个问题有着深切的洞察:“嗔恚之害,能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看来它比猛火还要厉害百倍;《大智度论》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当观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又云:“杀嗔心安隐,杀嗔心不悔;嗔为毒之根,嗔灭一切善;杀嗔诸佛赞,杀嗔则无忧。”只要这个嫉恚猛火一生起,纵然你以前有过百千万亿功德与善业,也将被付之一炬,烧得连影子也见不着。因此《往生要集》说:“能损大利莫过嗔,一念因缘悉焚灭俱胝广劫所修善”。
(3)邪见
佛教中所讲的邪见,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否定三世因果,否定善恶业报,否定修行能够成就道业。《入阿毗达磨论》称:“若决定执无业、无业果、无解脱、无得解脱道,拨无实事,此染污慧名邪见。”《大毗婆沙论》主张邪见以无为其行相,文云:“问:若尔五见皆邪推度,何独说此为邪见耶?答:依别行相立此名故。别行相者,谓无行相。若不依此而立名者,则应五种皆名邪见,五见皆是邪推度故。然无行相过患尤重故,唯依此立邪见名。”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邪见者。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很多人对佛教所主张的因果报应持不屑态度,认为这是封建迷信,应该要大力破除。但是,无论何种人,他们对于现世报应却不会全盘否定。从法律角度上看,“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就是一种“现世报应论”的真实写照。因此,有关善恶遭报应的主张,谁也不能从根本上予以否定。事实上,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不仅不会否定善恶观,而且还会大力提倡行善止恶。比如说“依法治国”,就是说一切依照法律办事,任何公民、法人都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和经营,越出法律界限,作出违法乱纪的行为,就要被追究法律责任,受到法律制裁;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也就是提倡大家要知荣辱,多做好事,多做有益于自己、他人和全人类的事情。这些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惩恶扬善”。而佛教则更为彻底,主张不仅此生止恶行善,而且生生世世都要坏事不为,好事不断。这是一种究竟的正见,远比那些所谓“现世主义者”要高明得多。
上面所列的十点,就属于十不善业,也就是十恶业。佛陀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诫弟子们:要修身口意善业,而舍身口意不善业。多行不义必自毙,多行十恶,就一定会遭到痛苦的报应。这些痛苦不外乎是地狱、恶鬼、畜生等类的果报。
与十恶相对应的是,不犯十恶,即为十善,十善业为出家居家者所共修,只是在涉及一些具体的善业中程度有些差异。在修好十善业的基础之上,佛陀强调佛子们不仅要把十善业修好,还要更进一步,修四无量心,也就是慈、悲、喜、捨四心。四无量心既是一种禅观,也是一种生活实践。关于四无量的内涵,我个人把它们总结为:“慈”是“与乐”,“悲”是“拔苦”,“喜”是“安乐”,“捨”是“平等”。那么勤修四无量心会得到什么利益呢?佛陀的观点是:至少可以证得阿那含果。阿那含译为“不还”,不还哪里?当然是不再回还我们这个欲界啦!既然不再生欲界,会生到哪里呢?可以说至少可以上生色界,有的还可以直接证得涅槃。有的将阿那含分作五种差别,即中般、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以及上流般,将此五种称作“五不还”。其中“中般”是指此圣者没于欲界而将要生于色界之时,于中有之中证得阿罗汉果而般涅槃;“生般”是指生色界已,不久能起圣道,断上地之惑而般涅槃;“有行般”是指生于色界,长时加行勤修,后遂般涅槃;“无行般”是指生于色界,不加功力,经久自然断上地之惑而获得般涅槃;“上流般”是指先生于色界初禅,由此逐次上生至色究竟天或有顶天而般涅槃。反正无论生往何处,欲界肯定是不来了——这就是修习十善所获得的好处。
佛陀说完此经,座前的听闻者自然是赞叹不已,“欢喜奉行”!(界定 2008年12月2日)
《漫说《中阿含》(卷三)~E 五、思经》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