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漫说《中阿含》(卷三)~E 五、思经▪P2

  ..续本文上一页个问题,就是男女之间的性行为称之为淫,那么人与动物之间的性行为算不算淫呢?答案是:当然算作淫了,这点我们可以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波奈耶》中便可以找到相关佐证。具体的情节,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参阅相关章节,此处不多述。因此,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淫戒的犯相。其犯相可以说不论对象为人、非人或畜生,又不论是小便道、大便道或口中,凡行而有受乐之意皆结为根本罪。即使于睡眠中,受他人逼迫而犯戒,若于初中后时有受乐心,亦皆得根本罪。若于初中后时无所觉知则不为犯戒。

  

  我们常常会说:“万恶淫为首”,排除其中封建礼教或朱程理学那一套,或者说将那些带有政治背景的说教去除,单纯从宗教角度来看,“淫”的害处可谓百弊丛生,因为它不仅是生死流转的根本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各种欲望的最原始源头之一。故而很多古今高僧大德都有类似于“淫欲不断,生死不断”的言论。但是印顺法师在他的《华雨集》第五册中却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淫欲并不是生死根本,而是一种障道法。他声称这是从佛法中得来的见解,并不是自己的杜撰或奇思妙想。关于这个问题很是复杂,一时半会也整理不出头绪,有兴趣的教友不妨对此作些深入的思考。我的观点是:尽量运用自己的思维,作些独立的思考,不要老是炒祖师们的冷饭。“炒冷饭”、“拾人牙慧”虽然不会犯错,也简便易行,但是那永远是别人的智慧结晶,你永远只是个传音筒而已。

  

  关于犯邪淫的果报,我们这部《中阿含》卷五十五称:“邪淫者必受恶报,现世及后世。若我邪淫者,便当自害,亦诬谤他。”

  

  2、口业

  

  口业共分为四种,分别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1)妄言(妄语)

  

  我们平常指一个人不讲实话,叫做打妄语。上面的《罗云经》所讲的因缘,就是缘于罗睺罗喜欢撒谎,不讲实话,佛陀为了让罗睺罗彻底地改掉这个不好的习气,于是就用了种种的譬喻,来指明妄语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那么,在这部经典中,佛陀给了妄语什么样的表述呢?所谓妄言,就是“不知言知,知言不知;不见言见,见言不见;为己为他,或为财物,知己妄言”。这里同样存在一个动机问题。明明知道,偏说自己不知道;明明看见了,偏说自己没看见。那么,为什么要妄言呢?这里就涉及到动机了,即要么为自己,要么为他人,要么为了贪图人家的财物。比如说,我看见了人家掉下的钱包,被我捡到了。现在失主找到我,问我有没有看到或者捡到没有,我说没看到,更没有捡到。这是典型的妄语。为什么我要打妄语呢?因为我有所图,想图钱包里的钞票,以及各种有价证券,这就是动机。

  

  佛陀在上面所讲的关于妄语的表述,是针对现实中存在的一些较为普遍的现象,因为诸如“不知言知”、“未见言见”之类的所带来的后果并不十分严重,因此称它们为小妄语;而对于佛弟子,尤其是出家两序大众,有时用“大妄语”来形容。什么叫大妄语?就是“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比如说,自己尚是凡夫,却妄称自己已经明心见道;明明整日无所事事,平平庸庸,却说佛菩萨经常为自己加持,修持如何精进,这些都是大妄语。《四分律》卷二特别将犯了妄谓“自得上人法”的妄语戒,列为波罗夷罪之一,即:“若比丘实无所知,自称言:我得上人法,我已入圣智胜法,我知是、我见是。彼于异时若问若不问,欲自清净故作是说:我实不知不见,言知言见,虚诳妄语。除增上慢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从中可以看出,大妄语是修行过程中的大忌,因此戒律中将此列为波罗夷罪的重戒之中。

  

  关于妄语的果报,旧译《华严经》卷二十四:“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大智度论》卷十三载,妄语之人心无惭愧,闭塞天道、涅槃之门,并且会有口气臭等十过罪报。

  

  (2)两舌

  

  关于两舌,本经中对此的表述是:“欲离别他,闻此语彼,欲破坏此;闻彼语此,欲破坏彼;合者欲离,离者复离;而作群党,乐于群党。称说群党”。在中国,一般不称作两舌,而称作离间,或叫挑拨,或叫搬弄是非。喜欢两舌的人俗称“小人”,这种人虽说貌不惊人,但是上下窜跳,无中生有,有意夸大其辞,本来没有什么事情,经过他的嘴巴一说,是非出来了,纠纷出来了,恩怨也产生了,好端端的朋友,从此分道扬镳,势不两立。大家在生活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这种人。这种人可以说得罪不得,招惹不得,你一旦开罪了他,那么他会千方百计地攻击你、诽谤你,给你制造点花边新闻和桃色事件,弄得你坐卧不安,心神不宁。对付这种人,什么办法最有效?我个人觉得,想完全与这种人不打交道那是不可能的,既然与小人来往不可避免,那么就对他客客气气,有事没事时离他远点,而且你做事说话时谨慎留神点。而对于这种人口中所说出来的话,明明知道是一些挑拨离间之语,不能当真,也不要和他们争辩,权当作是耳边风,让它们自然吹过便是。如此这般,你可能会减少一些麻烦。

  

  有关两舌的果报,旧译《华严经》卷二十四云:“两舌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得弊病眷属,二者得不和眷属。”

  

  (3)粗语(恶口)

  

  这里的“粗语”,并不完全等同于我们平常的那种说粗话、咒骂人的话,本经中对粗语的表述是:“彼若有言,辞言粗犷,恶声逆耳,众所不喜,众所不受,使他苦恼,令不得定”,一般经论中均称其为“恶口”,即口出恶言。而对于恶口的果报,一般认为会得到常闻恶声、言多诤讼二种果报。

  

  (4)绮语

  

  什么叫“绮语”?佛陀在这部经中的表述是:“彼非时说,不真实说,无义说,非法说,不止息说;又复称叹不止息事,违背于时而不善教,亦不善诃”。丁福保的《佛学大辞典》中将绮语定义为“一切含淫意不正之言词”。然后谓“淫意”,何谓“不正”?这个标准是很难制定的。而《佛教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指一切染心所发,或时机不对之不恰当言词”,倒是有些符合本经中所列的标准。《大乘义章》卷七说:“邪言不正,其犹绮色,从喻立称,故名绮语”;《成实论》卷八说:“绮语名,若非实语,义不正,故名为绮语。又虽是实语,以非时故亦名绮语。又虽实而时,以随顺衰恼无利益故亦名绮语。又虽言实而时亦有利益,以言无本末、义理不次亦名绮语。又以痴等烦恼散心故,语名为绮语。身意不正,亦名绮业。但多以口作,亦随俗,故名曰绮语。余三口业皆杂绮语,不得相离。”另据《瑜伽师地论》卷八载,绮语之别称有非时语、非实语、非义语、非静语、不思量语、不静语、杂乱语、非有教语、非有喻语、非有法语等。从上面的一些论述中,便可得出绮语的几个特点:一是非时,就是说话不合时宜,不讲究地点。有时候说话是要分清楚场合和时机的,有人家里正在办喜事,你到人家去了以后,却大谈特谈有关死亡的话题,人家听了肯定不舒服,虽然说的是实话,也并无恶意,却是忌讳话,这就叫绮语;二是无义,就是没有意义,听起来很无聊,甚至充满了低级趣味,这也是绮语;二是具有一定的迎合性,即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故意去吹捧,拍马屁。比如说上司取得了一点成绩,你就把领导鼓吹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几乎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空前绝后的成就,这也是绮语。在某些特定时期,有些人大搞个人崇拜,高喊“万寿无疆,永远健康”、“天才”、“导师”、“舵手”甚至“万岁万岁万万岁”之类的伟大口号,也可以划入绮语之类。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话是假话、空话、大话兼套话,是不实在的话,是贻害百姓的话。

  

  3、意业

  

  意业共分为三种,即贪伺、嫉恚和邪见。

  

  (1)贪伺

  

  什么叫贪伺?就是“见他财物诸生具,常伺求望,欲令我得”。我们常把贪瞋痴视为三毒,而在这里佛陀把贪叫作“贪伺”,这个“伺”,我个人认为用得极妙,很形象,而且是恰到好处。伺,就是等待,等机会,时刻惦记着。我们时常会说这句话,叫“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着”。被贼偷个一两次,倒也就罢了;要命的是我们的背后老是被一双贼眼给盯着,弄得我们整天提心吊胆过活,那个滋味是很不好受的。

  

  贪伺的种类是很多的,有的将其分为十二种,但一般而言,也就是指对财、色、名、食、睡的五种贪婪。而在本经中,则侧重于对财物的贪欲。从实相上讲,对物质享受的贪婪其实它的层次还是比较低的,总的来说比料容易得到满足;而像贪色贪名贪身份贪地位之类的贪,就不大容易满足了。《增广贤文》中说:“骑着骡子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等到真的当上了王侯,还想当皇帝;等坐上了皇帝宝座,还想追求长生不老,千秋万代,把皇帝永远做下去呢!像一般老百姓居家过日子,总是向往着风调雨顺、工作稳定、衣食无忧,家庭和和美美,这是正常的,不能叫作贪;但是一旦追求过了头,那么就叫做贪了。然而贪欲无止境,就像我上面所说…

《漫说《中阿含》(卷三)~E 五、思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