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問題,就是男女之間的性行爲稱之爲淫,那麼人與動物之間的性行爲算不算淫呢?答案是:當然算作淫了,這點我們可以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波奈耶》中便可以找到相關佐證。具體的情節,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參閱相關章節,此處不多述。因此,這就涉及到另一個問題,就是關于淫戒的犯相。其犯相可以說不論對象爲人、非人或畜生,又不論是小便道、大便道或口中,凡行而有受樂之意皆結爲根本罪。即使于睡眠中,受他人逼迫而犯戒,若于初中後時有受樂心,亦皆得根本罪。若于初中後時無所覺知則不爲犯戒。
我們常常會說:“萬惡淫爲首”,排除其中封建禮教或朱程理學那一套,或者說將那些帶有政治背景的說教去除,單純從宗教角度來看,“淫”的害處可謂百弊叢生,因爲它不僅是生死流轉的根本因素之一,同時也是各種欲望的最原始源頭之一。故而很多古今高僧大德都有類似于“淫欲不斷,生死不斷”的言論。但是印順法師在他的《華雨集》第五冊中卻對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認爲,淫欲並不是生死根本,而是一種障道法。他聲稱這是從佛法中得來的見解,並不是自己的杜撰或奇思妙想。關于這個問題很是複雜,一時半會也整理不出頭緒,有興趣的教友不妨對此作些深入的思考。我的觀點是:盡量運用自己的思維,作些獨立的思考,不要老是炒祖師們的冷飯。“炒冷飯”、“拾人牙慧”雖然不會犯錯,也簡便易行,但是那永遠是別人的智慧結晶,你永遠只是個傳音筒而已。
關于犯邪淫的果報,我們這部《中阿含》卷五十五稱:“邪淫者必受惡報,現世及後世。若我邪淫者,便當自害,亦誣謗他。”
2、口業
口業共分爲四種,分別是妄語、兩舌、惡口、绮語。
(1)妄言(妄語)
我們平常指一個人不講實話,叫做打妄語。上面的《羅雲經》所講的因緣,就是緣于羅睺羅喜歡撒謊,不講實話,佛陀爲了讓羅睺羅徹底地改掉這個不好的習氣,于是就用了種種的譬喻,來指明妄語所帶來的嚴重後果。那麼,在這部經典中,佛陀給了妄語什麼樣的表述呢?所謂妄言,就是“不知言知,知言不知;不見言見,見言不見;爲己爲他,或爲財物,知己妄言”。這裏同樣存在一個動機問題。明明知道,偏說自己不知道;明明看見了,偏說自己沒看見。那麼,爲什麼要妄言呢?這裏就涉及到動機了,即要麼爲自己,要麼爲他人,要麼爲了貪圖人家的財物。比如說,我看見了人家掉下的錢包,被我撿到了。現在失主找到我,問我有沒有看到或者撿到沒有,我說沒看到,更沒有撿到。這是典型的妄語。爲什麼我要打妄語呢?因爲我有所圖,想圖錢包裏的鈔票,以及各種有價證券,這就是動機。
佛陀在上面所講的關于妄語的表述,是針對現實中存在的一些較爲普遍的現象,因爲諸如“不知言知”、“未見言見”之類的所帶來的後果並不十分嚴重,因此稱它們爲小妄語;而對于佛弟子,尤其是出家兩序大衆,有時用“大妄語”來形容。什麼叫大妄語?就是“未得言得,未證言證”。比如說,自己尚是凡夫,卻妄稱自己已經明心見道;明明整日無所事事,平平庸庸,卻說佛菩薩經常爲自己加持,修持如何精進,這些都是大妄語。《四分律》卷二特別將犯了妄謂“自得上人法”的妄語戒,列爲波羅夷罪之一,即:“若比丘實無所知,自稱言:我得上人法,我已入聖智勝法,我知是、我見是。彼于異時若問若不問,欲自清淨故作是說:我實不知不見,言知言見,虛诳妄語。除增上慢是比丘波羅夷不共住。”從中可以看出,大妄語是修行過程中的大忌,因此戒律中將此列爲波羅夷罪的重戒之中。
關于妄語的果報,舊譯《華嚴經》卷二十四:“妄語之罪,亦令衆生墮叁惡道”;《大智度論》卷十叁載,妄語之人心無慚愧,閉塞天道、涅槃之門,並且會有口氣臭等十過罪報。
(2)兩舌
關于兩舌,本經中對此的表述是:“欲離別他,聞此語彼,欲破壞此;聞彼語此,欲破壞彼;合者欲離,離者複離;而作群黨,樂于群黨。稱說群黨”。在中國,一般不稱作兩舌,而稱作離間,或叫挑撥,或叫搬弄是非。喜歡兩舌的人俗稱“小人”,這種人雖說貌不驚人,但是上下竄跳,無中生有,有意誇大其辭,本來沒有什麼事情,經過他的嘴巴一說,是非出來了,糾紛出來了,恩怨也産生了,好端端的朋友,從此分道揚镳,勢不兩立。大家在生活之中都會或多或少地遇到這種人。這種人可以說得罪不得,招惹不得,你一旦開罪了他,那麼他會千方百計地攻擊你、誹謗你,給你製造點花邊新聞和桃色事件,弄得你坐臥不安,心神不甯。對付這種人,什麼辦法最有效?我個人覺得,想完全與這種人不打交道那是不可能的,既然與小人來往不可避免,那麼就對他客客氣氣,有事沒事時離他遠點,而且你做事說話時謹慎留神點。而對于這種人口中所說出來的話,明明知道是一些挑撥離間之語,不能當真,也不要和他們爭辯,權當作是耳邊風,讓它們自然吹過便是。如此這般,你可能會減少一些麻煩。
有關兩舌的果報,舊譯《華嚴經》卷二十四雲:“兩舌之罪亦令衆生墮叁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得弊病眷屬,二者得不和眷屬。”
(3)粗語(惡口)
這裏的“粗語”,並不完全等同于我們平常的那種說粗話、咒罵人的話,本經中對粗語的表述是:“彼若有言,辭言粗犷,惡聲逆耳,衆所不喜,衆所不受,使他苦惱,令不得定”,一般經論中均稱其爲“惡口”,即口出惡言。而對于惡口的果報,一般認爲會得到常聞惡聲、言多诤訟二種果報。
(4)绮語
什麼叫“绮語”?佛陀在這部經中的表述是:“彼非時說,不真實說,無義說,非法說,不止息說;又複稱歎不止息事,違背于時而不善教,亦不善诃”。丁福保的《佛學大辭典》中將绮語定義爲“一切含淫意不正之言詞”。然後謂“淫意”,何謂“不正”?這個標准是很難製定的。而《佛教百科全書》將其定義爲“指一切染心所發,或時機不對之不恰當言詞”,倒是有些符合本經中所列的標准。《大乘義章》卷七說:“邪言不正,其猶绮色,從喻立稱,故名绮語”;《成實論》卷八說:“绮語名,若非實語,義不正,故名爲绮語。又雖是實語,以非時故亦名绮語。又雖實而時,以隨順衰惱無利益故亦名绮語。又雖言實而時亦有利益,以言無本末、義理不次亦名绮語。又以癡等煩惱散心故,語名爲绮語。身意不正,亦名绮業。但多以口作,亦隨俗,故名曰绮語。余叁口業皆雜绮語,不得相離。”另據《瑜伽師地論》卷八載,绮語之別稱有非時語、非實語、非義語、非靜語、不思量語、不靜語、雜亂語、非有教語、非有喻語、非有法語等。從上面的一些論述中,便可得出绮語的幾個特點:一是非時,就是說話不合時宜,不講究地點。有時候說話是要分清楚場合和時機的,有人家裏正在辦喜事,你到人家去了以後,卻大談特談有關死亡的話題,人家聽了肯定不舒服,雖然說的是實話,也並無惡意,卻是忌諱話,這就叫绮語;二是無義,就是沒有意義,聽起來很無聊,甚至充滿了低級趣味,這也是绮語;二是具有一定的迎合性,即爲了達到某種目的,故意去吹捧,拍馬屁。比如說上司取得了一點成績,你就把領導鼓吹成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幾乎達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空前絕後的成就,這也是绮語。在某些特定時期,有些人大搞個人崇拜,高喊“萬壽無疆,永遠健康”、“天才”、“導師”、“舵手”甚至“萬歲萬歲萬萬歲”之類的偉大口號,也可以劃入绮語之類。爲什麼呢?因爲這些話是假話、空話、大話兼套話,是不實在的話,是贻害百姓的話。
3、意業
意業共分爲叁種,即貪伺、嫉恚和邪見。
(1)貪伺
什麼叫貪伺?就是“見他財物諸生具,常伺求望,欲令我得”。我們常把貪瞋癡視爲叁毒,而在這裏佛陀把貪叫作“貪伺”,這個“伺”,我個人認爲用得極妙,很形象,而且是恰到好處。伺,就是等待,等機會,時刻惦記著。我們時常會說這句話,叫“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著”。被賊偷個一兩次,倒也就罷了;要命的是我們的背後老是被一雙賊眼給盯著,弄得我們整天提心吊膽過活,那個滋味是很不好受的。
貪伺的種類是很多的,有的將其分爲十二種,但一般而言,也就是指對財、色、名、食、睡的五種貪婪。而在本經中,則側重于對財物的貪欲。從實相上講,對物質享受的貪婪其實它的層次還是比較低的,總的來說比料容易得到滿足;而像貪色貪名貪身份貪地位之類的貪,就不大容易滿足了。《增廣賢文》中說:“騎著騾子思駿馬,官居宰相望王侯”,等到真的當上了王侯,還想當皇帝;等坐上了皇帝寶座,還想追求長生不老,千秋萬代,把皇帝永遠做下去呢!像一般老百姓居家過日子,總是向往著風調雨順、工作穩定、衣食無憂,家庭和和美美,這是正常的,不能叫作貪;但是一旦追求過了頭,那麼就叫做貪了。然而貪欲無止境,就像我上面所說…
《漫說《中阿含》(卷叁)~E 五、思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