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度經
說法地點: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參加人員:諸位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沙門梵志當中,有叁種主張,即認爲人所做的一切,皆由叁種原因:(1)宿命造;(2)尊佑造;(3)無因無緣。佛陀將此叁種主張斥爲邪說邪見。爲了正本清源,佛陀乃開示自知自覺的緣起法,即因六界,便有六處,因六處,便有更樂,因更樂,便有覺,有覺的話,便知苦集滅道的四相。當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則能以正智而盡苦際。
從經典中可以看出,我們的佛陀實在是很慈悲,他總是會利用一切時機,不停地爲弟子們廣作開示,目的是使弟子們及早地開悟證道。無論是在竹林精舍,還是在祇園,或者在王舍城郊外的靈鹫山,佛陀對弟子們總是誨而不倦,一位偉大宗教家的崇高風範,便在一次又一次的宣講佛法中盡顯無遺。
這一天,佛陀利用大家休息的時間,又召集大家,在一起聽他宣講義理。佛陀今天講什麼呢?講除了佛教以外,其他各種邪宗外道都會講叁種理論根據,或者說叁種觀點與主張。在經典中,叁種基本的觀點被稱作“叁度處”。這裏的“度”,可以理解爲人們的思想與觀點,也可以理解爲在當時頗爲流行的基本教理。佛陀對這叁種主張的態度是:它們都是一種異說,很容易誤人前途。如果有智慧的人去接受,去持守,或者去宣傳,也是可以的,但是卻不能從中得到絲毫的利益。那麼,到底有哪叁種觀點主張呢?
第一,宿命造,認爲人所做的一切,或者所承受的一切,都是由前世所作之業而造成的;
第二,尊佑造,認爲人所爲的一切,都是由尊佑(自在天)所創造的;
第叁,無因無緣論,即人所爲的一切,均是無因無緣而自有的,也就是自然産生的,並有任何的前因後果。
佛陀列出了叁種外道的觀點,而且也指出這叁種觀點是極端荒謬的。但是,它們錯在何處呢?于是佛陀就將上述的叁種觀點一一進行了剖析。
1、關于宿命造。
第一種觀點就是就是宿命造。什麼叫宿命造?就是我們當前或者現世中的一切苦樂禍福,都是自己過去宿因所作的結果,它是一種典型的宿命論,因爲他們把因果理論加以機械化,不懂得因緣合和的一些自然規律。佛陀爲了向大家說明問題,曾經親自到那些外道當中,問這些外道說:“各位賢者,你們說人類所爲的一切,都是宿命所造就的,是這樣嗎?”那些外道說:“的確如此。”佛陀聽後就對外道們說:“如果你們所主張的爲真實的話,那麼你們諸位賢者都是在殺生了。”這些外道聽了以後覺得有些難以置信,就問佛陀:“大和尚,您爲什麼這樣講呢?”佛陀分析道:按照你們的主張,一切都是由于宿命所造之因而來,既然如此,那麼前世作因故,今世應當殺生。雖你們自身以爲不殺生,然而被宿命的因緣所控製,以至于殺生不止。以此類推,像其他的身叁口四意叁等十惡業,也是這樣,因此你們都會作惡不止。爲什麼?因爲一切都是由于宿命所造之故。
如果按照宿命論的觀點,那麼,前輩子幹了些什麼,這輩子也必然要幹什麼。比如說,我前輩子殺了人,這輩子也必然殺殺人,或者被人殺;我上一輩子偷了人家的東西,這輩子必然是小偷,或者老是被小偷光顧。如此一推論,那麼問題就來了,也就是出現了自相矛盾,即假定這種論點成立的話,那麼我們無論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都由不得自己,也就是“我”已經不是自主的“我”了,而是一個受命運擺布與指使的極端被動的“我”了。那麼,對于宿命,我們在現世裏,也根本搞不清前世到底做了哪些事。此時,我們就成了行屍走肉。爲什麼這麼說?因爲我們根本不知道哪些事該我們做的,哪些事情不該我們做的;哪些事情是對的,哪些事情是錯的。我們無法做到跟著感覺走,更無法做到跟著宿命走,因爲我們根本不知道前世裏所發生的一切。這就是宿命造極其荒謬的突出表現。
2、關于尊佑造。
什麼叫尊佑造?就是世界和人類的起源都是由創造神(大自在天或梵天)的意旨。那麼這個大自天是何來頭?據說此天原爲婆羅門教的主神濕婆,信奉此天者被稱爲大自在天外道,此派以天爲世界的本體,謂此天乃一切萬物的主宰者,凡人間所受的苦樂悲喜,悉與此天的苦樂悲喜相一致。故而此天喜時,一切衆生均得安樂;此天瞋時,則衆魔現,國土荒亂,一切衆生均隨其受苦;若世界毀滅時,一切萬物將歸入大自在天中。而對于這個“梵天”,起源于印度思想將萬物産生的根源歸結爲“梵”,成爲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創造神,與濕婆、毗濕奴並稱爲婆羅門教與印度教的叁大神。佛教將梵天列爲色界的初禅天,一般分爲叁種,即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
佛陀對這種論點的觀點是:如果“尊佑造”的論點成立的話,那麼可以推演出,如果信奉此論的人,都是可以去殺生的,去偷竊的,乃至十惡行徑都可以去做。爲什麼?因爲這一切都是尊佑所造的,不但我們是自在天所造,就是前世的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尊佑所造。與上面的觀點相似,我們既然爲上天所造,那麼我們就沒有自主權,因爲一切都是上天的傑作,與人類自己無關,因爲我們的無惡不作也是上天的傑作,不存在什麼因果受報等問題了。佛陀對此種論點總結爲: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是一種邪知邪見,是很無知的。
3、無因無緣論。
其實無因無緣論更是荒謬,其主張世間萬物既無因也無緣自然而生,因此被稱爲無因外道或自然外道。《外道小乘涅槃論》曰:“問曰:何等外道說一切物自然而生名涅槃?答曰:第十六外道無因論師作如是說:無因無緣生一切物,無染因無淨因。我論中說:如棘刺針無人作,孔雀等種種畫色皆無人作,自然而有不從因生名爲涅槃。是故無因論師說:自然是常,生一切物,是涅槃因。”這種無因論自古就盛行于印度,我們在《長阿含》卷十四《梵動經》裏面所列舉的六十二外道中,曾經列出了無因論有初見、第二見之別,初見認爲萬物從無生,第二見認爲唯自然生,無別因。佛陀對于無因無緣論,也是斥之爲沒有正念,沒有正智的外道,這種理論主張幾乎沒有絲毫的合理性可言。
我們對佛所講的經典若仔細觀察,在相當一部分經典中,釋尊很講究“破”與“立”的關系。我們在這部《度經》中,便可以清楚地看到此點。開始時,佛陀列舉了叁種錯誤的觀點,然後分別對這叁種論點進行分析,指出其荒謬之處,這就是“破”。那麼,既然上面的叁種論點都是錯誤的,什麼樣的觀點是正確的呢?在下面,佛陀便開始談到“立”的問題。
在佛陀看來,有關因緣的一些法則,只有佛教才能徹底究竟地了解並且闡釋清楚,即佛陀具有圓滿的自知與自覺。而這些自知自覺之法,是任何天魔外道都無法比擬,也無法加以破壞的。這些法是什麼法呢?佛陀告訴比丘們說,這些法就是六處法和六界法。六處就是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處”是出生之義,謂出生六識之處,指六根緣六塵,生起六識故。而六界就是在地、水、火風四大的基礎上加上空、識二界,合稱六界,因各大之間各有不同的分齊,故稱爲界。
我們爲什麼而生?佛教的觀點是,由于六界和合的緣故,我們便從母胎而生。由于有了六界,便有了六處;由于六處,便有了感觸;有了感觸,便有了領受(覺);有了覺,便會有了苦的念,繼而有了苦之集、苦之滅、苦滅之道。這裏的苦、集、滅、道四谛,卻是真真切切地存在的。因此佛陀便說了“知苦如真”、“知苦集如真”、“知苦滅如真”以及“知苦滅道如真”,並對此四真進行了解釋。
什麼叫知苦如真呢?就是通過我們對外界的知覺,即六根緣六塵後,便可以如實地知道我們所處的一切都是苦的,快樂是短暫的,痛苦卻是永恒的。爲什麼這麼說呢?佛陀在此處,將苦分解爲八種,即我們平常所講的“八苦”。所謂八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以及五盛陰苦。對于此八苦,我在這裏略微展開一下,因爲這八苦,看似簡單,但是它卻是佛教主張出離叁界的理論基礎;諸佛菩薩慈悲度世,廣利群萌,也是以這些“苦”作爲依據。如果衆生沈迷于樂,而絲毫感覺不到“苦”,那麼也不可能生起出離心,諸佛菩薩的廣大行願也就失去了對象。而這裏所談的“八苦”,在以後的阿含諸經典中,會反複出現,因此我參閱了有關辭典,覺得有必要適當將它們分別說明一下。
(1)生苦:是指報分之時所産生的苦痛。這個“生”,不能簡單地理解爲有情出生時所受的痛苦。根據《涅槃經》的說法,生苦共分五位:①初出是受胎之初,系識支之位;②至終是色心具足之時,系名色支之位;③增長是名色增長,爲六入之位;④出胎;⑤種類生,指出胎後到老死之間,運運刹那新起,或人生而有貧富、貴賤、男女、醜端等差別。此五位常爲衆苦所依止,故稱生苦。
(…
《漫說《中阿含》(卷叁)~C 叁、度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