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2)老苦:指衰變時的苦痛。北本《涅槃經》將“老”分成“念念老”及“終身老”,或“增長老”及“滅壞老”。“念念老”是刹那生滅,指識支至老支之間的念念變遷;“終身老”是一期生滅,指白發枯形色變之時。“增長老”是指從少至壯念念增長;“滅壞老”是指由壯至老念念滅壞。
(3)病苦:是指由四大增損而引起的病患苦惱。北本《涅槃經》:“病謂四大毒蛇互不調適。”此處將分爲兩種,即身病與心病。身病是色陰之病,乃四大不調所致,有因水風熱産生,也有因雜病或容病等産生。若地大不調,則舉身沈重;若水大不調,則舉身胖腫;若火大不調,則舉身蒸熱;若風大不調,則舉身倔強。所謂容病,是指遭遇刀杖之難、爲鬼魅所附等。心病是指恐怖、憂愁、愚癡等,一切心理上的苦惱。
(4)死苦:指五陰壞滅之苦,即舍離所受之身時的苦痛。死有命盡死、外緣死二種。命盡死又細分“壽命盡而福未盡”之死、“福盡而壽命未盡”之死、“福壽俱盡”之死叁種。外緣死也細分“非分自害死”、“橫爲他所殺害”、“俱死”叁種。
(5)愛別離苦:指與自己所親愛者別離的痛苦。《五王經》:“何謂恩愛別苦?室家內外,兄弟妻子,共相戀慕,一朝破亡,爲人抄劫,各自分張,父東子西,母南女北,非唯一處,爲人奴婢,各自悲呼,心內斷絕,窈窈冥冥,無有相見之期。”
(6)怨憎會苦:指與怨憎者相遇的苦痛。《五王經》:“世人薄俗,共居愛欲之中,共诤不急之事,更相殺害,遂成大怨,各自相避,隱藏無地,各磨刀錯箭挾弓持杖,恐畏相見,會遇迮道相逢,各自張弓澍箭,兩刀相向,不知勝負是誰,當爾之時,怖畏無量。”
(7)求不得苦:全名爲“雖複希求而不得之苦”,指不能如願、不得所欲的苦痛。《大乘義章》謂所求有因、果兩種,因中有“求離惡法而不得”,以及“欲求善法而不得”二種;果中有“求離苦事而不得”,以及“欲求樂而不得”二種。又此苦果之事各有內外之別,人天之樂果及叁塗之苦報等爲內,資生眷屬等爲外。
(8)五盛陰苦:新譯作“五取蘊苦”。“五盛陰”與“五取蘊”只是譯語的差異。五蘊生自煩惱,也常生煩惱,故五盛陰苦又稱五陰苦。《大乘義章》:“五盛陰者,五陰熾盛,名五盛陰。陰盛是苦,就體立稱,是故名爲五盛陰苦。亦盛者,盛受之義。五陰之中,盛前七苦,是故名爲五盛陰苦,若正應言五陰盛苦。”
那麼,什麼叫做知苦集如真呢?也就是我們有了貪愛的感受之後,就會産生各種樂欲,也就是心生向往、傾慕,于是便産生各種追求。追求什麼呢?無外乎就是財、色、名、食、睡。因此我們現在的人,追求越來越多,貪欲不但沒減少,反而物欲呈急劇膨脹之勢。當前有的地方主張擴大內需,鼓勵老百姓多消費,甚而提前消費。消費就得花錢,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別指望人家給你發免費的就餐券;那麼要想有錢花,你就得能掙到錢;但是如果你沒錢掙卻想著去高消費,怎麼辦呢?于是各種歪腦筋就開始運作起來了,偷搶扒拿坑蒙拐騙,打擊報複甚至謀財害命……各種大小動作都統統施展開來。大家想想看,如果全人類都是欲壑難填,那麼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能實現真正的和諧嗎?
什麼叫做知苦滅如真呢?正如上面所說的,正是欲望的驅使,我們變成了各種欲望的奴隸。那麼,我們的這些所求所欲什麼時候才能到頭呢?如果隨波逐流,隨大衆隨大流,那麼可以不客氣地說,我們將永遠處于生死輪回的苦海中來回流蕩。佛教所追求與探索的,就是如何把我們的這些不合理的極端的欲望給徹底地斷除掉。把把對種欲望的追求之念之行徹底斷滅了,那麼消滅八苦就有希望,轉凡入聖才有希望。所以從某種角度上講,說佛教是一種“禁欲宗教”,是有它的合理性的。人的欲望太多,不是好事,這被曆史和事實反複證明的,且經久不衰的、顛箥不破的真理。
什麼叫做知苦滅道如真呢?這是緊接著上面的滅谛而言。既然想把我們的各種妄想、各種貪欲都斷滅掉,就得有一個方法,有一個斷滅的途徑,而且這種途徑是便捷的、有效的。這個方法是什麼?就是八聖道。關于八聖道,我們在前面已經講得很清楚,這裏不再重複。如果大家都能夠嚴格秉持八聖道(或稱爲八正道),那麼我們距解脫之路就已相當接近了!因此佛陀很明確地對在座的各位比丘說:如果大家都能夠修習苦集滅道的四聖谛法門,那麼,比丘將會達到“一切漏盡,諸結已解,能以正智而得苦際”,就是說我們的苦日子終于熬到頭啦!
佛陀的話,不僅是對在座的比丘的激勵之語,更是兩千多年後廣大學佛四衆弟子們的精神動力! (界定 2008年11月29日草就于普陀山佛教協會)
《漫說《中阿含》(卷叁)~C 叁、度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