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漫说《中阿含》(卷三)~C 三、度经▪P2

  ..续本文上一页2)老苦:指衰变时的苦痛。北本《涅槃经》将“老”分成“念念老”及“终身老”,或“增长老”及“灭坏老”。“念念老”是刹那生灭,指识支至老支之间的念念变迁;“终身老”是一期生灭,指白发枯形色变之时。“增长老”是指从少至壮念念增长;“灭坏老”是指由壮至老念念灭坏。

  

  (3)病苦:是指由四大增损而引起的病患苦恼。北本《涅槃经》:“病谓四大毒蛇互不调适。”此处将分为两种,即身病与心病。身病是色阴之病,乃四大不调所致,有因水风热产生,也有因杂病或容病等产生。若地大不调,则举身沉重;若水大不调,则举身胖肿;若火大不调,则举身蒸热;若风大不调,则举身倔强。所谓容病,是指遭遇刀杖之难、为鬼魅所附等。心病是指恐怖、忧愁、愚痴等,一切心理上的苦恼。

  

  (4)死苦:指五阴坏灭之苦,即舍离所受之身时的苦痛。死有命尽死、外缘死二种。命尽死又细分“寿命尽而福未尽”之死、“福尽而寿命未尽”之死、“福寿俱尽”之死三种。外缘死也细分“非分自害死”、“横为他所杀害”、“俱死”三种。

  

  (5)爱别离苦:指与自己所亲爱者别离的痛苦。《五王经》:“何谓恩爱别苦?室家内外,兄弟妻子,共相恋慕,一朝破亡,为人抄劫,各自分张,父东子西,母南女北,非唯一处,为人奴婢,各自悲呼,心内断绝,窈窈冥冥,无有相见之期。”

  

  (6)怨憎会苦:指与怨憎者相遇的苦痛。《五王经》:“世人薄俗,共居爱欲之中,共诤不急之事,更相杀害,遂成大怨,各自相避,隐藏无地,各磨刀错箭挟弓持杖,恐畏相见,会遇迮道相逢,各自张弓澍箭,两刀相向,不知胜负是谁,当尔之时,怖畏无量。”

  

  (7)求不得苦:全名为“虽复希求而不得之苦”,指不能如愿、不得所欲的苦痛。《大乘义章》谓所求有因、果两种,因中有“求离恶法而不得”,以及“欲求善法而不得”二种;果中有“求离苦事而不得”,以及“欲求乐而不得”二种。又此苦果之事各有内外之别,人天之乐果及三涂之苦报等为内,资生眷属等为外。

  

  (8)五盛阴苦:新译作“五取蕴苦”。“五盛阴”与“五取蕴”只是译语的差异。五蕴生自烦恼,也常生烦恼,故五盛阴苦又称五阴苦。《大乘义章》:“五盛阴者,五阴炽盛,名五盛阴。阴盛是苦,就体立称,是故名为五盛阴苦。亦盛者,盛受之义。五阴之中,盛前七苦,是故名为五盛阴苦,若正应言五阴盛苦。”

  

  那么,什么叫做知苦集如真呢?也就是我们有了贪爱的感受之后,就会产生各种乐欲,也就是心生向往、倾慕,于是便产生各种追求。追求什么呢?无外乎就是财、色、名、食、睡。因此我们现在的人,追求越来越多,贪欲不但没减少,反而物欲呈急剧膨胀之势。当前有的地方主张扩大内需,鼓励老百姓多消费,甚而提前消费。消费就得花钱,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别指望人家给你发免费的就餐券;那么要想有钱花,你就得能挣到钱;但是如果你没钱挣却想着去高消费,怎么办呢?于是各种歪脑筋就开始运作起来了,偷抢扒拿坑蒙拐骗,打击报复甚至谋财害命……各种大小动作都统统施展开来。大家想想看,如果全人类都是欲壑难填,那么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能实现真正的和谐吗?

  

  什么叫做知苦灭如真呢?正如上面所说的,正是欲望的驱使,我们变成了各种欲望的奴隶。那么,我们的这些所求所欲什么时候才能到头呢?如果随波逐流,随大众随大流,那么可以不客气地说,我们将永远处于生死轮回的苦海中来回流荡。佛教所追求与探索的,就是如何把我们的这些不合理的极端的欲望给彻底地断除掉。把把对种欲望的追求之念之行彻底断灭了,那么消灭八苦就有希望,转凡入圣才有希望。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讲,说佛教是一种“禁欲宗教”,是有它的合理性的。人的欲望太多,不是好事,这被历史和事实反复证明的,且经久不衰的、颠箥不破的真理。

  

  什么叫做知苦灭道如真呢?这是紧接着上面的灭谛而言。既然想把我们的各种妄想、各种贪欲都断灭掉,就得有一个方法,有一个断灭的途径,而且这种途径是便捷的、有效的。这个方法是什么?就是八圣道。关于八圣道,我们在前面已经讲得很清楚,这里不再重复。如果大家都能够严格秉持八圣道(或称为八正道),那么我们距解脱之路就已相当接近了!因此佛陀很明确地对在座的各位比丘说:如果大家都能够修习苦集灭道的四圣谛法门,那么,比丘将会达到“一切漏尽,诸结已解,能以正智而得苦际”,就是说我们的苦日子终于熬到头啦!

  

  佛陀的话,不仅是对在座的比丘的激励之语,更是两千多年后广大学佛四众弟子们的精神动力! (界定 2008年11月29日草就于普陀山佛教协会)

  

《漫说《中阿含》(卷三)~C 三、度经》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