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中阿含》(四)
(卷四)
一、师子经
说法地点:毗舍离猕猴水池旁讲堂
参加人员:师子大臣以及离车族人、众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尼乾子的弟子师子大臣说自己所主张的八种法,这八种法分别是:(1)不可作(身口意的恶行);(2)可作(身口意的善行);(3)断灭(恶行);(4)可憎恶(恶行);(5)法律(为断三毒之故);(6)苦行(能断生死根本);(7)不入于胎(因当来有灭尽);(8)安隐(脱生老病死与忧戚染污故)。师子大臣就因之而放弃尼乾子,而成为优婆塞。
说实话,这部经典我前后仔细拜读了两遍,如果要说感想,那么就一句说,即这部经典,既有故事情节,也有思想内涵,与我在《长阿含经》中所见到的大部分经典,主旨都是一致的。除去故事情节不说,这部经主要就是讲八种法。哪八种法呢,我在上面的“经中大意”中已经讲得很清楚,在后面,我还要对此八种法进行一些分解。从总体而言,这部经典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它基本上把佛陀的观点主张进行了汇集,值得我们好好看一看。
佛陀讲这部《师子经》时,他正在古印度的毗舍离这个国家进行弘化活动。我们若对古印度佛陀时代的历史进行一番考察,便可发现那时印度的思想领域相当发达,无论是多么怪诞的思想,都会有它合理存在的理由,也有它合法存在的空间。被佛教称为九十六种外道的,虽说他们的有些行为和主张十分荒诞不经,但是仍然拥有一定数量的信徒。我们不能用“思想混乱”来形容那个时代,用“高度繁荣”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形容,我想是更为妥贴的。古印度之所以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主要归功于古印度人民用辛勤的劳动所创造出来的高度的智慧,同时与当时统治阶层的思想开明也密不可分。当然,形成那时的局面,其中的原因很多,我不是历史研究工作者,没有必要引经据典地论述一番。
毗舍离这个国家与拘萨罗以及摩揭陀国一样,都是对佛陀和佛教充满着好感与敬意。因此佛陀和弟子们在毗舍离国里传教,可以做到畅通无阻,一路绿灯。当然,对佛教有好感并不代表着独尊佛教,相反,在毗舍离,各种外道也是享有高度的自治与自由,他们也可以广收门徒广宣教义。像裸形派的尼乾子,甚至把一些国家的重臣也争取过来了,这位师子大臣,就是较为典型的一例。
有关这位师子大臣的一些情况,各种资料上都语焉不详,无法得知其具体的情况。这位师子大臣大约在政府里担任着比较重要的职务,但心地善良,办事公正,如果把他想像成一位廉洁自律的好官,我想也是成立的。大凡在佛陀面前受教,就算品行再恶劣,也总不至于坏到哪里去吧。
佛陀此时正在毗舍离附近的大林高阁讲堂说法。这个“大林”,泛指广阔的森林,或称为森林之大一望无际,后来一般专指为佛陀修建的大林精舍。据《善见律毗婆沙》卷十载,此林无人种植,自然天成,从迦毗罗卫国连至雪山,林区辽阔,故称大林。佛曾住此说法,并修有大讲堂,即大林精舍。大林精舍内有供佛之堂,状如雁子,设备完足。既然是佛陀在此讲经,那么闻者自然甚众。这位师子大臣,就在众多的听闻者中间,认真聆听了佛陀的教导。师子大臣很想单独去亲近佛陀,并且将心中的一些疑问当面向佛陀请教。但是他的心里存有顾虑,就是他是尼乾子的皈依弟子,如果背着皈依师父而直接去亲近佛陀,会引起师父的误会,别人也会跟着讲闲话,说他三心二意,朝秦暮楚,那样肯定是不好的。
后来这位师子大臣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还是下定决心去拜会佛陀。但是为了照顾师父尼乾子的情绪,他在未到佛处之前,先去师父尼乾子的住处,把情况向师父说清楚。到了他的师父那儿,他就如实相告:“各位老师,我准备去拜会那位创立佛教的大沙门了。”
这些尼乾子们听后觉得很意外,也不可思议,他们强烈反对师子去拜见佛陀。为首的尼乾子就恼怒地呵责师子大臣:“师子,你不可以去觐见那个沙门瞿昙。我们的理由是,那个沙门尽说些不可作的东西。师子啊,如果你去拜会那些将不可作奉为宗旨的人的话,那将是不吉利的;如果你去供养礼事他,那将更为不吉利。因此,我奉劝你一句:切莫去拜会那个沙门瞿昙!”
师子大臣见老师们如此地劝阻他,如此他们也如此地愤怒,这使得他原本坚定的信念有些动摇了,他开始犹豫起来了。最后,他还是决定,暂时还是不去拜会为好吧。
但是这位师子大臣对老师们所说的话抱有很大的疑虑,为了搞清楚事实真相,他一有机会,就以普通听众的身份,参加到佛陀的讲经大会中去。在佛陀巨大精神力量的感召下,他渐次对佛教产生了信仰,而对那些尼乾子们说教的那一套,疑虑越见强烈了。最后,他决定去拜会佛陀。为了坚定信心,他不再请示老师尼乾子了,而是迈着坚定的步伐,径直向佛陀的讲堂走去。
到了佛陀那里,他依例是向佛陀问讯,然后把心中的疑虑如实向佛陀禀告:
“尊敬的大和尚,我曾经听说您以不可作为宗本,也为他人讲说不可作法。我想请教您的是,说这种说的人,是真实的吗?”
佛陀回答说:“师子,刚才你所问的,是真实的,并没有欺骗你啊。”
“那么请问大和尚,您能替我说说这里面的原因吗?”
下面,佛陀就向师子大臣全面介绍了佛教的一些观点和主张,共分为八个方面,即八法:
1、以不可作为宗本,也为他人说不可作法;
2、以可作为宗本,也为他人说可作之法;
3、以断灭为宗本,也为他人说断灭之法;
4、以可憎恶为宗本,也为他人说可憎恶之法;
5、以法与律为宗本,也为他人说法与律之法;
6、以苦行为宗本,也为他人说苦行之法;
7、以不入于胎为宗本,也为他人说不入于胎之法;
8、以安隐为宗本,也为他人说安隐之法。
下面,佛陀就上述的八法进行解说:
1、不可作之法
什么叫“不可作”?就是不能做的事情。那么哪些事情不能去做呢?就是身、口、意三个方面的恶业,具体就可划分为身三、口四、意三的十恶业。有关十恶业,我在上面讲得很详细,这里就不再展开讲了。那么为什么这十恶业不能去做呢?因为它们是不善的污秽之法,他们是产生“有”的根本,它们会产生烦热的苦报,它们是生老病死的根因。对于这些恶法,统统不可作。不仅我们自己不能去干,同时也要教导大家都不要干。
2、可作之法
那么,哪些是属于可作之法呢?就是与十恶相对应的十善,就是可作之法。为什么十善是可作之法?因为这些善法,会让我们得到快乐的果报,能够令我们转生善处,能使我们现世中获得健康长寿。因此,像十善业的可作之法,我们不仅要身体力行,同时也要大力宣扬,让所有的人都去全力施行,以让更多的人都获得好报。比如说像若干年前唱遍大江南北的《爱的奉献》和《让世界充满爱》,这就是一种善举,是值得大力提倡并广为推广的善业。
3、断灭之法
我们在谈到这个断灭之法时需要注意一下,它与“断灭论”或“断见论”完全是两回事。断灭论主张人死后什么都没有,无因无果,彻底地“断灭”了,中国古代的范缜的“神灭论”就是断灭论的一种。断灭论被佛陀斥为“边执之见”,是一种邪恶的见解。而此处的断灭之法,是让我们把身口意的各种恶行恶念都悉数斩断消灭,让我们的心中时时刻刻只生起善念,我们所行的都是善举,我们所说的都是善言。为什么要断除这些恶业?因为它们是生死之本,是麻烦的制造者。
4、可憎恶之法
什么是可憎恶之法?还是上面的十恶业,这十种恶业,都是面目可憎,没有丝毫讨人喜欢之处。我们大家都于这些恶业,都要视之如妖孽,犹如人人喊打的盗贼。因此,对于十种恶业,我们一定要倍加憎恶,并广为传扬。
5、法、律之法
这里的“法”,要视作为佛陀的教法,也就是佛所说的各种典籍;这里的“律”,可以理解为佛子们所遵守的戒条,或称为戒律。佛教里讲“三宝”,即指佛、法、僧,它是佛教行世流传的三个核心要素。佛指佛陀,或指后世的佛像、寺院等物质和精神实体;法就是佛陀的…
《漫说《中阿含》(卷四)~A 一、师子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