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漫说《中阿含》(卷四)~A 一、师子经▪P2

  ..续本文上一页教法,也可以指佛陀所讲的各种经典;僧就是比丘(或比丘尼)。那么作为住持佛法的“僧”,他们靠什么来传承和发展,靠什么来确保佛教能够不失本色地住世和弘阐?就是靠上面的讲的法与律。因此,佛陀在这里明确地对师子大臣说,为什么要以法和律为宗本,而且还要为大家宣说法与律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让大家都能够戒除并斩断贪淫的坏习惯,断除嗔恚与愚痴。而这里的贪、嗔、痴三毒,就是生死烦恼的根源,是它们引发了我们去为非作歹,广行十恶。因此,以法、律为宗本,是极其必要的。

  

  6、苦行之法

  

  在这里,佛陀对于苦行之法所谈的甚多。需要指出的是,原始佛教对于苦行是很重视的,但是它与那些主张极端苦行的外道是存在根本区别的。佛陀在此经中列出了很多外道苦行的名目,比如说较为典型的就是裸形外道,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尼乾子,即耆那教派。而那些用极端的手法以自虐的外道,更是五花八门,不可计数。比如说裸形外道就可分为很多种,有的根本就不穿衣服,一年四季光着身子;有的以手为衣,就是用双手遮住羞处,很是滑稽。有的以树叶为衣,有的不用瓶取水,有的在吃饭上有很多种忌讳,有的在睡法上有很多讲究,比如有的外道喜欢跑到荆棘上去光着身子打滚,大约是为了向众人展示一下他是如何不在乎色身的……此外,还出现了很多怪异的教派,诸如拜火教、拜日月派、整天对着太阳躬身下拜,口中念念有词。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可谓是一幅幅难思难议的苦行百态图。

  

  那么,佛陀对于这些外道们的苦行是持何种态度呢?佛陀对师子说:“师子!然此苦行为下贱业,至苦至困,凡人所行,非是圣道”。就是说,这些苦行,从表面上看,是对身体的一种极端的折磨,实质上,这些却是些很低级的苦行法,它除了让我们的身体感到痛苦不堪外,对于修道,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这就是佛陀对于外道所持的态度。那么,佛陀所主张的是什么样的苦行呢?“若有沙门梵志,彼苦行法知断灭尽,拔绝共根,至竟不生,是故我苦行”。在这里,佛陀就讲到了苦行的最终目的,即“知断灭尽,拔绝共根,至竟不生”,也就是说,苦行的目的,是让我们把所有的恶业都断除,把烦恼都消灭,把无明从根本上杜绝掉,使我们从此以后只有清净,没有毫厘的染污,这样的苦行,才是佛陀所主张的、所赞叹的苦行。苦行是为了断除烦恼,获得清净,如果这个目的达不到,那么徒有苦行的虚名又有何处?

  

  在谈到苦行时,我顺便多说两句。说实话,现在行苦行的人少了,很多比丘师付都喜欢过上好日子,住有空调卫生间,行有专车接送,食有可口美味,卧有高广大床。我个人以为,如果有条件,生活条件好一点也没什么不好,如果自己有好衣服不穿,偏偏要跑到垃圾堆里去捡那些粪扫衣来衣,或者故意把自己的衣服弄成补丁加补丁的所谓“百衲衣”的模样,又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呢?与此相反,有些人过午不食,夜不倒单,衣食住行从不讲究,随遇而安,数十年如一日,这样的法师倒是值得欢喜赞叹,弥足珍贵。无论是生活条件好,还是生活条件差,我个人觉得,这里面要讲究一个“缘”字,也就是随缘,不要刻意去“求”。比如说,如果时间不急,又不担误功夫,我们为什么不去选择步行,或者公交车,而一定要等专车到了才肯动身呢?关于这些话题大家都谈得很多,很多法师(尤其是台湾的一些法师)对如何“看破放下”谈得非常透彻,让人如沐春风,获益匪浅。问题是,话不能只讲给别人听,自己也要听进去的啊!有的法师讲得很好听,身边常常围着一大群信众在听他滔滔不绝地演绎教法,可所言与所行往往背道而驰。我以前曾经给这些“名字法师”总结了两句话,叫“理论高调,实践低级”,基本上还是适用的。在很多时候,尤其是那些讲经法师们,是否需要扪胸自问一下:我劝人家行善积德,那么我自己做得怎么样呢?

  

  因此,佛陀在经中所说的话,给了我们在修持途中指出了一条捷径:修行可谓八万四千法门,苦行只是其中一种而已。苦行是一种修持的方法,却不是修持的目的,“断灭”才是我们解脱之途的真正目的所在。如果比丘们是为了折磨色身而苦行,甚至是为了博得清誉而苦行,而就是本末倒置,缘木求鱼了。

  

  7、不入胎之法

  

  什么叫“不入胎”?根据我的理解,就是不再投胎。不再投胎看似简单,其实很不容易做到。比如说我们信佛修行,如果修行平平,那么很可能还要来凡间走几遭,就要投入人间之胎,也就是再次降临到母亲的子宫的胎盘里;如果修得不错,那么就会投胎到天上,天上是不是也要入胎呢?我看是要入胎的,可能入胎的方式与人间有所差异;如果修行得不好,那么就要投生到畜生的胎中,或者投生到阿修罗、甚至恶鬼的胎中——至于阿修罗乃至恶鬼等恶道是不是也要入胎,我就所知甚少了。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命自我立”,做到不入胎呢?佛陀的观点是“知断灭尽,拔绝其根,至竟不生者,我说彼不入于胎”。再进一步说,要达到什么样的修行次第,才能不入胎呢?我个人认为,起码要证得阿罗汉的果位,也就是“无生”的境界。佛陀在谈到他本人时,就明确地对师子大臣说:“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当来有胎生知断灭尽……故我不入于胎”。诸位,依照佛陀的说法,只有证证悟佛果,才能真正地做到从此以后不入胎,来去自如,看来,欲达到“不入胎”,依我们目前的修行次第,顶多也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仅此而已。

  

  8、安隐之法

  

  所谓“安隐”,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安安静静,稳稳当当,像隐士那般的无所索求。实际上,隐士是无法做到真正的“安隐”的。为什么这么说?大家都知道,东晋的陶渊明算是隐士之中的代表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么悠闲自在啊!但是大家别忘了,陶渊明因为何事而隐?还不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之事吗?官场混不下去了,又没有什么特殊的发家致富手艺,那么就去隐居吧。然而,他却时常为一家老小的吃饭问题发愁。如果一家人一连三天连碗米汤都没得喝,他陶渊明还会那般“悠然”地采菊么?根本做不到的。那么,什么人可以真正做到安隐呢?佛陀在这里明确地告诉我们:是比丘!为什么只能是比丘?因为比丘能做到“剃除须发,著袈裟衣”,比丘能够“至信、舍家、无家”而一门心思地去“学道”,去修“无上梵行”。经过修行,比丘能够“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比丘不仅自己能够做到安隐,而且能使别人也能做到安隐,使别人不再畏惧生老病死,不再受忧戚染污法的侵扰,从而获得无上的解脱。那么,这个比丘是谁?就是佛陀。也就是说,只有佛陀,才能堪称第一安隐人,其他的人都没有办法做到真正的、究竟的安隐。与佛陀相比,他陶渊明又算得了什么呢?

  

  当佛陀将上述的八种法解说完毕,此时师子大臣的反应大家都应该知道了。很显然,师子大臣是恍然大悟,眼前一片开朗光明。他对佛陀备加赞叹,佩服得五体投地。最终的结局是,他抛弃了原先信奉尼乾子的那一套,从此洗心革面,改奉佛教,做了一名虔诚的居家优婆塞了(界定 2008.12.5.)

  

《漫说《中阿含》(卷四)~A 一、师子经》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