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叁)~B 二、惒破經

  

二、惒破經

  

  說法地點:迦毗羅衛國的尼拘類園

  

  參加人員:大目犍連、外道釋惒破等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聞目揵連和尼幹子的弟子釋惒破,共論護身口意的比丘是否會生不善漏,令至于後世之事?佛陀乃對惒破說:比丘有不善的身口意行,有漏、煩熱、憂戚的話,如在于後時不善的身行滅,而不更造新業,棄舍故業之時,即在現世便能得至究竟。並說:如是正心解脫,比丘便得六善住處。所謂六根、六境相對時,不喜不憂,舍求無爲,而得正念正智。惒破乃離棄尼幹子,而皈依叁寶,作了一名居家優婆塞。

  

  與前面的一些經典相似,佛陀講這部經典的因緣,是因爲號稱神通第一的大目犍連與一個叫釋惒破外道在一起談論一些善惡與業報的問題,佛陀知道後,就來爲二人作出解答。

  

  佛陀宣講這部經典的時候,在哪裏呢?在他的祖國迦毗羅衛的尼拘類園,這個園子,據說是釋迦族的人專門爲佛陀修建的,用于佛陀回到故鄉時所居之用。根據我現在所看到的一些經典,佛陀在他自己的故國所講的經典,其實只占到極小的比例。而從佛陀一生的弘法曆程來看,佛陀自從出家以後,在家鄉所居的日子也是極其短暫的。當然,他每次回到故鄉,總是會度化很多人,比如說像阿難、難陀、羅睺羅、淨飯王等人,都皈依在佛陀的座下。

  

  這個惒破是什麼人呢?按照經典的說法,他是釋迦族的人,故被人稱之爲釋惒破。而作爲外道,他是耆那教的教徒,一般被稱爲裸形外道。我在前面已經不止一次地講過,在佛教創立的初始階段,雖然說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首要的打壓勢力便是婆羅門教,但是佛教與六師外道的關系,從總的來說,還是比較融洽的,沒有發展到勢不兩立的地步。當然,佛教在曆史上以柔和忍讓作爲其突出的特點,一般情況下絕不會主動去挑起紛爭;而更爲重要的是,在當時的社會裏,婆羅門教一直想當老大,它把其他一切宗教都視爲異類。從這個角度上講,佛教與六師外道算是一種同盟關系,因爲大家共同所針對的目標,就是反對婆羅門教所主張的種姓製度。而佛教與同是外道的耆那教的關系似乎又近了一步。我們在經典中不止一次地看到耆那教徒向佛陀討教問題,有的索性改信佛教,比如這個惒破尼乾子,便是典型的一位。

  

  我們在這裏有必要將目犍連的有關情況簡要了解一下。

  

  其實在中國老姓的心目中,恐怕最爲熟知的便是戲劇作品《目連救母》,它在民間各界影響甚巨,堪比觀音彌陀。而有關“目連救母”到底有沒有這回事呢?根據佛教經典《盂蘭盆經》的記述,的確有這回事,而且這個故事還衍生了很多民間節日,比如佛教的盂蘭盆會、“拗九節”等便是。《佛說盂蘭盆經》主要就是講大目犍連在佛陀座下證得五眼六通以後,他便生起度化父母的行願。經過神通觀察,卻發現自己的母親已墮入餓鬼道中不能自拔。爲什麼生于惡鬼道中?因爲其母生前罪根深結,招致到口中的食物頃刻便化成火炭的惡報。目犍連十分哀痛,于是乞求佛陀。佛陀認爲目連之母罪業非一人之力所能拯救,應仗十方衆僧之力方能救度。于是教他在七月十五僧自恣日,爲父母供養十方大德衆僧,以此大功德解脫其母餓鬼之苦。因此,“目連救母”一語,往往就是佛家弟子出家行孝兩不誤思想的代名詞。

  

  目犍連在十大弟子中被譽爲“神通第一”,他是摩揭陀國王舍城外的拘律陀村人,婆羅門種。其容貌端正,自幼即與舍利弗交情甚笃,同爲刪阇耶外道的弟子,各領徒衆二百五十人。嘗與舍利弗互約,先得悟解脫者必以相告,遂共競精進修行。後舍利弗因逢佛陀弟子阿說示,而悟諸法無我之理,並告目犍連,目犍連遂率弟子一同拜谒佛陀,蒙其教化,時經一月,證得阿羅漢果。

  

  諸經中關于目犍連的事迹記載甚多。目前大部分認爲,目犍連與舍利弗一起,作爲佛陀最初的二侍者。目犍連之所以被譽爲神通第一,並不是說他的神通比別的人更廣大,而是他施展神通術時,分寸與火候都掌握得恰到好處。我們知道,佛陀一般是反對弟子們炫耀自己的神通的,但是對目犍連的神通施展卻贊許有加,從這方面來看,就可知一二。我在這裏,只對兩件事稍作介紹。我在《親近佛陀》一文中曾經講述了佛陀的晚年曾發生了幾件事情,對世尊的精神可能有所影響。一是佛陀的弟子,也是堂弟提婆達多的叛亂。提婆達多這個人很有野心,見到佛陀以及目犍連等人都具備非凡的神通,很是羨慕,于是他曾多次找到佛陀,要求學習神通術,但是被佛陀嚴辭拒絕,並予以呵斥。後來提婆達多從別的地方習得神通,于是就想法設法謀害釋佛,企圖取而代之。在一次次陰謀均以失敗告終的前提下,于是他就另立山頭,在佛教內部搞起了分裂。

  

  提婆達多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名堂可搞,但另立山頭,總是要搞出點新鮮東西來,否則誰會上當受騙呢?于是他絞盡腦汁,終于創立了所謂的“五法”。 于是他四處宣揚自創的“五法”,先與俱伽梨、叁聞達多等共至佛所,請勵行五法,不得佛許,乃誘惑毗舍離國的五百比丘歸伽耶山,另建法幢,自定五法作爲速證涅槃之道。我個人以爲“五法”的核心思想就是主張極端苦行,反對任何形式的享受,比如說不食鹽、堅持乞食而不受他請,以及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要露坐,不得入室休息,這些都是在搞極端,鑽牛角尖。對于這個問題,我曾作爲一些分析,這裏就不再多講。當提婆達多分裂後,對原始佛教的教團沖擊很大,這時,是舍利弗和目犍連兩位尊者,秉承佛陀的委托,毅然前往提婆達多處做思想工作,並在提婆達多的弟子中廣做宣傳,以視正聽。在他們二人的勸導下,不少比丘都離開提氏,回歸僧團。這是目犍連對整個僧團乃至原始佛教的貢獻之一,我們對此是不應該忘卻的。

  

  第二件事爲大家所熟知,就是釋迦族曾經遭到毗琉璃王毀滅性的打擊,當時釋迦族絕大部分的人都被殺戮。佛陀面對這種慘狀,只能低首太息。憑籍佛陀的神通,阻止這種殺戮行爲應該是沒有任何懸念的,但爲什麼佛陀卻沒有那麼做呢?原因是佛陀徹悟了因緣法,他深知釋迦族的人們在劫難逃,業報的因緣成熟了。可是目犍連卻不甘心,他就用缽裝起五百位釋迦族的青壯年,上升到空中。待到平地視探缽內,那五百個人早已化作一灘血水。目犍連見狀,深歎業力難消,是任何神通都無法變移的法則。

  

  在佛教史上,目犍連是位帶有悲劇色彩的人物,他被後人稱譽爲“爲法捐軀”的第一人。爲什麼如此說?因爲他的去世是突然性的,也是帶有一定的必然性的。經典中對于他的離世記載並不完全一致,但結果卻是出奇地相同,那就是他死于外道的亂石之下,屍首被砸成肉醬……佛陀對此的解釋是:神通敵不過業力。我在上面所談到的有關釋迦族滅亡的因緣,也是業力感召的因緣,它們是任何外在的力量都無法阻止的。

  

  下面開始涉及經典的一些具體內容——

  

  這一天,目犍連尊者與許多比丘吃過中飯以後,大家都齊聚在尼拘類園內的講堂裏,共同在談論一些佛法。大家都談得很投機,氣氛相當平和融洽,可以說都是法喜充滿。正當大家談得正濃之際,從講堂外面進來一個打扮有些怪異的人,只見這個人幾乎是赤身裸體,只在幾處比較敏感的地方用破布遮蔽著。大家定睛一看,都立即明白過來了,原來進來了與大家混得很熟的一個尼乾子外道,名叫惒破。這個惒破也是吃過中飯以後,閑著沒事,原想出來散散步,沒曾想聽到佛陀的大講堂內氣氛如此熱鬧,于是他就過來探視一下,順便聽聽大家都在議論些什麼。

  

  大家見到惒破進來了,都向他點點頭,以示歡迎他的到來。這位惒破尼乾子也很客氣,對著大家作作揖,彼此算是見過並相互問訊。禮過之後,惒破便找一個座位坐了下來,而這個座位,正巧尊者目犍連近在咫尺。

  

  這次是目犍連首先問惒破道:“惒破,你倒說說看,如果有比丘,其身口意叁個方面都加以防護的話,你是否會見到有這種事情的人會因此而生起煩惱,並把這種煩惱延至後世嗎?”

  

  目犍連的話是什麼意思呢?實際上他的話是提出了一個從佛教角度來看是十分敏感的話題,也可以視爲一個比較抽象的哲學命題,即修行人,如果把身口意叁業都把關得很好的話,在斷除以前煩惱的同時,會不會産生新的煩惱,而且這種煩惱的種下的因子,會不會在未來世中結出因緣之果?或者更明白地說,修行後,會不會繼續産生惡因?

  

  其實這位惒破對目犍連所問的這段話也不是很理解,他是既然人家問自己了,不答也不太禮貌的,于是他就試探性地回答說:“目犍連尊者,你所說的能把身口意叁業都攝持得很好的比丘,我也曾見到過的。根據我的理解,這樣的比丘,如果産生了不善之漏,估計會到達後世的。”

  

  然後二人你一言我一語,在一起談論起來。

  

  佛陀此時在哪裏呢?他正在閑靜之處進行禅坐,也就是入定。他在定中,對外界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都了如指掌,對于目犍連與惒破之間的對話,他自然是聽得真真切切…

《漫說《中阿含》(卷叁)~B 二、惒破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