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叁)~B 二、惒破經▪P2

  ..續本文上一頁。爲什麼?因爲佛具有天耳通啊,有了這種神通,哪怕是天庭有一根針落到了地上,他都會聽得非常清楚,由此看來神通是多麼地不可思議。當他聽到了弟子與外道的對話之後,就意識到自己出面的時機到了。爲什麼爲什麼說?因爲弟子們所證的境界並不究竟,他擔心如果憑由他們談論下去,怕出差錯。于是他就在太陽快落山的時候,從禅定中出來,然後起身向講堂走來。

  

  大家見到佛陀來了,都紛紛站起來以示敬意。世尊也隨意找一個地方坐下,然後就問弟子目犍連:“目犍連,我且問你,剛才你與尼乾子弟子都在談論些什麼呀?”

  

  作爲弟子,目犍連深知佛陀對于他們所談論的內容早就一清二楚,但當師父問起來,他還是如實將剛才所談的內容向佛陀作了彙報。

  

  佛陀聽了以後,也沒有明確地對此予以表態,而是轉過臉來對外道弟子惒破說:“惒破,還是讓我來回答剛才目犍連所提出的問題吧。如果你認爲我所說的是對的,那麼你就說是對的;如果你認爲我說的是錯的,那麼你就說是錯的,不要有任何的顧慮。假如對我所說的有什麼疑問,你盡管提出來,不要有所保留。惒破,你說好嗎?”

  

  惒破說好啊,我當然不然保留意見啦!

  

  世尊聽後,就問惒破道:“假如有一位比丘,他曾經生起一些不善的身行,産生了一些煩惱和憂戚,這是肯定的。但是他在後來通過修行,將那些不善的身行都統統消滅了,也沒有再去産生新的惡業,將把過去的舊業都舍棄了,他現在已經證得究竟圓滿而沒有煩熱的境界。惒破,如果這樣的比丘,他的身口意都防護得很好,你認爲這位比丘還會在後世當中生起不善之漏嗎?”

  

  惒破認真地聽了佛陀的提問,然後回答說:“佛陀,這位比丘如果能做到像您所說的那樣,那麼我相信他不會生起不善之漏,不僅在今世,在後世也不會生起的。”

  

  世尊聽後就開始贊歎起惒破:“惒破,你回答得很好!看來你的悟性是很高的。那麼現在我再來問你,如果有一位比丘,他將所有的無明都滅除幹淨,而生起無量的智明。正因爲他擁有了智明,因而他便生起了“後身覺”,然後生起“後命覺”。當他身壞命終時,他于現世中所感覺到的一切,就會隨之而消逝。我現在來打個比方,這就好像因爲有樹的存在,故而便會有樹影的存在;如果現在有人拿著一把利斧,將樹砍斷並劈成柴,然後將柴化爲灰燼,那麼,這個樹影還存在嗎?這個樹影是不是從此以後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呢?”

  

  在上面所談的問題有些抽象,說實話,我也想了很長時間,仔細地思索著佛陀講這段話的真義。最爲關鍵的就是什麼叫“後身覺”,什麼叫“後命覺”。對于兩個專用詞,我很是陌生。根據我的理解,這兩個詞應該是意義相近的,它們之間是一種遞進的關系,即先有“後身覺”,然後再生起“後命覺”。那麼什麼叫“後身覺”呢?這是從我們的身體也就是肉體的角度上講的,就是我們這個身體即將死亡之時,所産生的各種感覺。而“後命覺”呢?它不僅指我們身體的消亡,更是指我們的靈魂徹底地與我們的肉體相分離。人的肉體的死亡,不代表著人的大腦徹底停止活動,人還是有著細微的意識存在,這點已經爲現代的醫學所證實;而這個“後命覺”呢?就是能夠真切地知道到我們生命的最終點的産生的各種感受或知覺。而這種“後命覺”能持續多長時間呢?佛陀告訴我們,要等到我們已經死亡的肉體徹底冷下來,此時,我們的各種覺知便消失了,也不複存在了。這個問題很是抽象,我們可能一下子很難理解,也很難接受。但是,這是佛陀親口所說,我們是沒有理由予以疑慮的。

  

  以上五種名相的産生次第是:

  

  無明滅盡—→智明産生—→後身覺—→後命覺—→肉冷(身體徹底冷卻)

  

  惒破聽了佛陀的這番闡解之後,他如實作答說:“世尊,的確是這樣的。”

  

  佛陀聽後,對惒破說:“惒破,你能認識到這一點,我認爲是很好的。我上面所說的那個比丘,他也達到了和我上面所列的相同的境界。”

  

  接著世尊對此予以分析說,如果比丘能夠達到由後身覺,而生起後命覺,乃至遺體都完全靜冷下來以後,那麼,這位比丘就達到了正心解脫,也就是整個心態都完全得到解脫。這位比丘命終之後,他會生往何處呢?他會生往六善住處。什麼叫“六善住處”?就是六根不著于六境,平處于平靜的生活狀態。能達到這種生活狀態,那麼就已經達到了我們平常所說的“八風吹不動”的境界。哪八風?就是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爲什麼被稱作“風”?因爲這八種東西,我們的心很容易被它們所煽動,很容易跟著它們後面跑,因此稱作“風”。說句實話,能夠曆經八風吹來而如如不動,那是相當不簡單啊。

  

  對于六善處,舉個例子來說,當一位比丘眼根看見色境時,不喜不憂,不會産生好,也不會産生壞的心理狀態,他不爲所動,他心裏所存的全部是正念正智,像處于這樣的解脫狀態,就叫做第一善處。其他的五處都是如此,比如耳聽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都能做到不爲所動,不喜不憂,舍求而無爲,而僅存正念正智。這就是比丘所生之處。有人或許會說,對好不好,見壞不壞,這不是傻子或者是木頭人嗎?這話不能這麼理解。用現在的話講,這叫心態好,見怪不怪,時刻把握自己。大家想一想,如果我們的六根見到六境之時,會跟著這六境跑,那麼我們整天就勞頓不堪,簡直是過著非人的生活,其滋味就好像生活在活地獄之中。我們常說“地獄天堂存乎一念之間”,應該從每個人的心態上去思考。從這裏我們還可以引申出另外一個話題,叫“擇境修行,一無是處”,它所講的意思,與我在上面所分析的,是完全一致的。

  

  這位惒破尼乾子看來是很有慧根的,他一聽佛陀的漸次開導,心裏一下子就豁然開朗。他高興地對佛陀說:“我知道啦,大沙門!我終于明白了有關六善處的道理啦!真是太感謝您了,佛陀!您真是太偉大啦!”他用詩一般的語言,對佛陀贊歎不已:“猶明目人,覆者仰之,覆者發之,迷者示道,暗中施明,若有眼者便見于色。”

  

  佛陀的教導,使這位惒破尼乾子終于整明白了:以前跟隨外道尼乾子的那一套,完全是誤人子弟的說教,我惒破真是糊塗啊,“長夜奉敬供養禮事,望得其利”,結果卻是“唐苦無益”,一無所獲。最後,惒破下定決心,抛棄尼乾子,皈依佛陀,在佛陀的座前,做一名居家優婆塞。

  

  關于這部經,尤其是佛陀所講的有關“後身覺”、“後命覺”乃至人死後“身冷”等術語,以及它們與我們意識之間所具有的各種聯系,說實話,我的心中仍存有不解之處。甚至可以這麼說,我在某些地方極有可能錯領了佛經的原意,把佛經的本意給曲解了,或者說根本就是風馬牛不相及,希望這些存疑在後面的文章中,能夠有一個完滿的答案。

  

  (界定 2008年11月28日于浙江普陀山)

  

《漫說《中阿含》(卷叁)~B 二、惒破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