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漫说《中阿含》(卷三)~B 二、惒破经▪P2

  ..续本文上一页。为什么?因为佛具有天耳通啊,有了这种神通,哪怕是天庭有一根针落到了地上,他都会听得非常清楚,由此看来神通是多么地不可思议。当他听到了弟子与外道的对话之后,就意识到自己出面的时机到了。为什么为什么说?因为弟子们所证的境界并不究竟,他担心如果凭由他们谈论下去,怕出差错。于是他就在太阳快落山的时候,从禅定中出来,然后起身向讲堂走来。

  

  大家见到佛陀来了,都纷纷站起来以示敬意。世尊也随意找一个地方坐下,然后就问弟子目犍连:“目犍连,我且问你,刚才你与尼乾子弟子都在谈论些什么呀?”

  

  作为弟子,目犍连深知佛陀对于他们所谈论的内容早就一清二楚,但当师父问起来,他还是如实将刚才所谈的内容向佛陀作了汇报。

  

  佛陀听了以后,也没有明确地对此予以表态,而是转过脸来对外道弟子惒破说:“惒破,还是让我来回答刚才目犍连所提出的问题吧。如果你认为我所说的是对的,那么你就说是对的;如果你认为我说的是错的,那么你就说是错的,不要有任何的顾虑。假如对我所说的有什么疑问,你尽管提出来,不要有所保留。惒破,你说好吗?”

  

  惒破说好啊,我当然不然保留意见啦!

  

  世尊听后,就问惒破道:“假如有一位比丘,他曾经生起一些不善的身行,产生了一些烦恼和忧戚,这是肯定的。但是他在后来通过修行,将那些不善的身行都统统消灭了,也没有再去产生新的恶业,将把过去的旧业都舍弃了,他现在已经证得究竟圆满而没有烦热的境界。惒破,如果这样的比丘,他的身口意都防护得很好,你认为这位比丘还会在后世当中生起不善之漏吗?”

  

  惒破认真地听了佛陀的提问,然后回答说:“佛陀,这位比丘如果能做到像您所说的那样,那么我相信他不会生起不善之漏,不仅在今世,在后世也不会生起的。”

  

  世尊听后就开始赞叹起惒破:“惒破,你回答得很好!看来你的悟性是很高的。那么现在我再来问你,如果有一位比丘,他将所有的无明都灭除干净,而生起无量的智明。正因为他拥有了智明,因而他便生起了“后身觉”,然后生起“后命觉”。当他身坏命终时,他于现世中所感觉到的一切,就会随之而消逝。我现在来打个比方,这就好像因为有树的存在,故而便会有树影的存在;如果现在有人拿着一把利斧,将树砍断并劈成柴,然后将柴化为灰烬,那么,这个树影还存在吗?这个树影是不是从此以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

  

  在上面所谈的问题有些抽象,说实话,我也想了很长时间,仔细地思索着佛陀讲这段话的真义。最为关键的就是什么叫“后身觉”,什么叫“后命觉”。对于两个专用词,我很是陌生。根据我的理解,这两个词应该是意义相近的,它们之间是一种递进的关系,即先有“后身觉”,然后再生起“后命觉”。那么什么叫“后身觉”呢?这是从我们的身体也就是肉体的角度上讲的,就是我们这个身体即将死亡之时,所产生的各种感觉。而“后命觉”呢?它不仅指我们身体的消亡,更是指我们的灵魂彻底地与我们的肉体相分离。人的肉体的死亡,不代表着人的大脑彻底停止活动,人还是有着细微的意识存在,这点已经为现代的医学所证实;而这个“后命觉”呢?就是能够真切地知道到我们生命的最终点的产生的各种感受或知觉。而这种“后命觉”能持续多长时间呢?佛陀告诉我们,要等到我们已经死亡的肉体彻底冷下来,此时,我们的各种觉知便消失了,也不复存在了。这个问题很是抽象,我们可能一下子很难理解,也很难接受。但是,这是佛陀亲口所说,我们是没有理由予以疑虑的。

  

  以上五种名相的产生次第是:

  

  无明灭尽—→智明产生—→后身觉—→后命觉—→肉冷(身体彻底冷却)

  

  惒破听了佛陀的这番阐解之后,他如实作答说:“世尊,的确是这样的。”

  

  佛陀听后,对惒破说:“惒破,你能认识到这一点,我认为是很好的。我上面所说的那个比丘,他也达到了和我上面所列的相同的境界。”

  

  接着世尊对此予以分析说,如果比丘能够达到由后身觉,而生起后命觉,乃至遗体都完全静冷下来以后,那么,这位比丘就达到了正心解脱,也就是整个心态都完全得到解脱。这位比丘命终之后,他会生往何处呢?他会生往六善住处。什么叫“六善住处”?就是六根不着于六境,平处于平静的生活状态。能达到这种生活状态,那么就已经达到了我们平常所说的“八风吹不动”的境界。哪八风?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为什么被称作“风”?因为这八种东西,我们的心很容易被它们所煽动,很容易跟着它们后面跑,因此称作“风”。说句实话,能够历经八风吹来而如如不动,那是相当不简单啊。

  

  对于六善处,举个例子来说,当一位比丘眼根看见色境时,不喜不忧,不会产生好,也不会产生坏的心理状态,他不为所动,他心里所存的全部是正念正智,像处于这样的解脱状态,就叫做第一善处。其他的五处都是如此,比如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都能做到不为所动,不喜不忧,舍求而无为,而仅存正念正智。这就是比丘所生之处。有人或许会说,对好不好,见坏不坏,这不是傻子或者是木头人吗?这话不能这么理解。用现在的话讲,这叫心态好,见怪不怪,时刻把握自己。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的六根见到六境之时,会跟着这六境跑,那么我们整天就劳顿不堪,简直是过着非人的生活,其滋味就好像生活在活地狱之中。我们常说“地狱天堂存乎一念之间”,应该从每个人的心态上去思考。从这里我们还可以引申出另外一个话题,叫“择境修行,一无是处”,它所讲的意思,与我在上面所分析的,是完全一致的。

  

  这位惒破尼乾子看来是很有慧根的,他一听佛陀的渐次开导,心里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他高兴地对佛陀说:“我知道啦,大沙门!我终于明白了有关六善处的道理啦!真是太感谢您了,佛陀!您真是太伟大啦!”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对佛陀赞叹不已:“犹明目人,覆者仰之,覆者发之,迷者示道,暗中施明,若有眼者便见于色。”

  

  佛陀的教导,使这位惒破尼乾子终于整明白了:以前跟随外道尼乾子的那一套,完全是误人子弟的说教,我惒破真是糊涂啊,“长夜奉敬供养礼事,望得其利”,结果却是“唐苦无益”,一无所获。最后,惒破下定决心,抛弃尼乾子,皈依佛陀,在佛陀的座前,做一名居家优婆塞。

  

  关于这部经,尤其是佛陀所讲的有关“后身觉”、“后命觉”乃至人死后“身冷”等术语,以及它们与我们意识之间所具有的各种联系,说实话,我的心中仍存有不解之处。甚至可以这么说,我在某些地方极有可能错领了佛经的原意,把佛经的本意给曲解了,或者说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希望这些存疑在后面的文章中,能够有一个完满的答案。

  

  (界定 2008年11月28日于浙江普陀山)

  

《漫说《中阿含》(卷三)~B 二、惒破经》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