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七車經
說法地點:王舍城的竹林精舍
參加人員:尊者富樓那、衆比丘
本經大意:本經敘述舍利弗以七事問滿慈子(富樓那):爲什麼跟隨佛陀修行呢?是爲了戒律?爲了心淨?爲了見淨?爲了疑蓋淨?爲了道非道知見淨?爲了道迹知見淨?爲了道迹斷智淨?富樓那回答說:以上均不是,是爲無余涅槃之故。又問無余涅槃是爲戒淨,乃至道迹斷智淨,其中之一而施設與否?答說:不也。但離此等,就也沒有無余涅槃。滿慈子並舉波斯匿王七車速行之喻,以七車比喻所問的七事,而以一日換乘七車速達目的地,喻修行須七事俱淨,方能達到最終目的——無余涅槃,並不是僅具足一事即可到達。
在寫這部經的感想或者心得時,我個人認爲,這部經,需要我們好好地研讀一番。因爲這部經涉及到兩位佛陀的大弟子,一位是智慧第一,位列十大弟子之首的舍利弗;一位是號稱說法第一的富樓那。我們在《長阿含經》裏,我們數次見到舍利弗代佛說法,而沒有一瞻被譽爲說法第一的富樓那的風采。而在這部經中,我們有幸見到這位大尊者不同凡響的深刻見解。因此,當我第一眼看到“富樓那”的名字時,心裏有種莫名的激動。而諸經典中,兩位大弟子之間的對話,也是絕少看到的。因此,這部經典,需要我們認真研習,這不僅是史料,更是從中可以窺視出兩位大尊者對于真理的不同一般的洞解。
關于舍利弗,我們在以前的文章中都曾介紹過了,但對于富樓那,則介紹不多。因此,我們有必要將富樓那的一些情況,簡單回顧一下。
富樓那的名字很多,也很長,不太容易記住。我們中國一般會記住他兩個名字,一個是富樓那,只一個就是上面所提到的滿慈子。那麼爲什麼叫滿慈子呢?因爲他的母親名叫滿慈女,富樓那作爲滿慈女的兒子,是故叫作滿慈子。這點有點像舍利弗。舍利弗又叫舍利子,把母親的名字也加入自己的名字之中,這說明在古印度,婦女的地位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低下嘛!據星雲大師的觀點,他認爲滿慈子之名,象征著他說法時沒有窮盡,他懷著“無盡的心願,無盡的慈意”,猶若高山流水那般源源不絕。
據《佛本行集經》卷叁十七《富樓那出家品》所載,富樓那爲迦毗羅婆蘇人,屬婆羅門種,與佛陀同日降生。其容貌端正,巧智聰慧,明解叁韋陀等諸論;長大後開始厭俗,志求解脫,于悉達太子出城之夜,與叁十友人一起出家,入雪山苦行求道,終得四禅五通。後以天眼觀知佛已成道,且于鹿野苑初轉××,遂詣佛所要求出家受戒,後證阿羅漢果。
富樓那證果後致力于教化。依《雜阿含》卷十記載,他常爲年少初出家者講說深法,令得知五蘊無常苦,亦以之化導四衆。《分別功德論》卷四稱富樓那說法時,先以辯才使衆人歡喜,次以苦楚之言切責其心,末以明慧教導空無,以令聞者解脫,其由證果至涅槃間,共度九萬九千人,故稱說法第一。
《雜阿含經》、《摩诃僧祇律》等記載,富樓那聞西方輸盧那國人凶惡暴戾、好嘲罵,乃于佛陀允許後,前往該國,爲五百優婆塞說法,建立五百僧伽藍。一夏安居具足叁明,後于該地入無余涅槃。《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記載,佛陀在盛贊富樓那度生功德之後,便爲其授記,稱其未來也將成佛,號爲法明如來。
關于富樓那的事迹,我參考了星雲大師的《十大弟子傳》,並查閱了相關資料,在這裏我主要講四點:
第一,布教的方法。佛陀住世期間度生無數,在他的衆多弟子中,大家都是各懷絕技,各有所長。富樓那作爲說法第一,那絕不是憑空而來,他肯定有著許多與衆不同且爲大家所難以企及之處。可以說,富樓那不僅是一位偉大的宗教家,也是傑出的布教家。佛陀對衆生施教的種種方法,富樓那基本上都能做到運用自如了。諸如“方便說法”、“應病興藥”、“事現圓融”,可謂深得佛陀的布教叁昧。
第二,當法師的條件。作爲一名合格的布教家,應具備哪些條件呢?佛陀在《華嚴經·十地品》中表述了他的觀點,即要具備十德,方可成爲一名合格的講經法師(布教家)。第一,善知法義德,即對佛法的精神要吃透,善知一切善法句義差別;第二,能廣宣說德,即法師能以智慧,廣爲衆生宣揚如來微妙之法;第叁,處衆無畏德,即法師處于大衆聚會處,能夠泰然自若,隨衆問難,悉能酬答;第四,辯才無礙德,口才要好,善于表達,相續不斷;第五,方便巧說德,即講法要講究技巧,善巧方便,隨順機宜,說大說小,一切法門,令衆通解;第六,是隨法行法德,就是讓一切聞法衆生,都按照所說的去做,隨順無違,廣修勝行;第七,具足威儀德,就是作爲法師,要行住坐臥一切行爲皆合乎規範,進退有則,無有缺犯;第八,勇猛精進德,即發勇猛心,精修一切善法,化導衆生無有退轉;第九,身心無倦德,即法師須整肅身心,常起慈心,攝化衆生,無有懈倦;第十,成就忍力德,即法師修習一切諸忍辱行,成就無生法忍之力。而富樓那于此十德,可謂悉皆具足。
第叁,對大迦葉的抗議。這件事發生在佛陀滅度之後,富樓那獲悉佛陀涅槃以後,就匆匆帶著弟子們到拘屍城爲佛陀辦理後事。但是當富樓那趕到拐屍城時,佛陀早已荼毗。而此時上座弟子在長老大迦葉的帶領下,第一次佛經結集也在七葉窟正式舉行。富樓那于是星夜兼程,趕到了結集點。大迦葉見到富樓那來了,于是就把結集情況向富樓那作了通報,並征求他的意見。富樓那仔細校驗了經律之後,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主要就是對有關食法的八事持不同觀點。富樓那當時對大迦葉等人說:“你們把食法八事都列爲禁止之列,我認爲這不符合佛陀的本意。”食法八事是指:內宿、內煮、自煮、自取食、早起受食、從彼持食來、雜果、池水所出可食物。對米價昂貴、荒年饑馑、食物難獲的時候,佛是允許這八事的。如果禁止這八事,會對僧團很不利。大迦葉聽了富樓那的話,不以爲然地說:“不錯,佛雖允許過這八事,但那是在特殊情況之下。”富樓那看迦葉不肯讓步,堅持原則地說:“我是親自從佛那裏聽來的,根據自己所領悟的道理,嚴加遵守,是不會動搖的。”從這裏可以看出,富樓那便是佛教史上第一個對大迦葉主持的聖典結集持不同意見的人。富樓那與大迦葉的分歧,史家認爲是對以後佛教大分化,開始埋下種子。
第四,對僧團中兩種錯誤傾向的批評。富樓那認爲,在佛陀的時代,僧團中就已經出現了一些不好的苗頭,主要表現爲兩種錯誤傾向。一是有些人表面上披上袈裟,作佛的弟子,實際上所作所爲,完全違背佛的教導。他們勸別人布施,而自己卻愛私蓄金錢;告訴別人五欲會危害自己的身心,而自己卻拼命往五欲的旋渦裏鑽。二是有些人喜歡隱居山林,把自己關在象牙塔裏面,做個自了漢。這些人認爲衆生愚癡剛強,頑固執著、沈溺五欲之樂,殺生祀神求福,便心灰意冷,鼓不起弘法的熱情,把僧團當作避難所。富樓那認爲正因五濁惡世,我們則應更加勇猛精進地去完成度生工作,這是我們出家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了解了富樓那的生平概況以後,下面我們就要進入到具體的經典之中。
佛陀此時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小住。這個竹林精舍,是摩揭陀國的頻婆娑羅王所奉獻給世尊及比丘們的一座修行道場,位于王舍城的郊外,它可以說是佛教史上最早的一座弘法道場。那麼佛陀帶領著衆弟子在這裏做什麼呢?在進行夏安居。“安居”意譯爲“雨期”。因爲印度夏季的雨期達叁個月之久。在此叁個月內,出家人禁止外出而聚居一處以致力修行,稱爲夏安居。夏安居的主要原因是唯恐雨季期間外出,踩殺地面的蟲蟻類及草樹的新芽,招引世譏,故聚集修行,避免外出。當然也有別的說法,據《四分律·安居犍度》所述,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六群比丘于夏月遊化時,爲暴雨漂失衣缽、坐具、針筒,被世人譏嫌,這也是安居的緣由之一。
安居之製始行于印度古代婆羅門教,後爲佛教所采用。關于釋尊在成道後與弟子第一次舉行安居的地點,一般多以鹿野苑爲第一次安居的所在。
比丘于安居期間,禁止外出遊行,違反此規定者得惡作之罪。安居的時間,一般多以一夏九旬(即叁個月)爲期。《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以四月十六日爲安居之始日,七月十五日爲終日,翌日爲自恣日;《摩诃僧祇律》則以七月十五日爲自恣日;《大唐西域記》載爲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安居的第一天,稱爲結夏;圓滿結束之日,稱爲解夏。結夏與解夏期間,稱爲半夏。安居圓滿後,大衆應反省安居中的行爲,若有罪時則自宣己罪,相互忏悔,稱爲自恣。
佛陀以及大衆比丘經過叁個月的安居,終于圓滿結束。大家都很歡喜,因爲在安居期間,每個人的修持又向前邁了一大步,而且天天聽聞佛陀的教法,真是因緣殊勝!
既然安居結束了,各地的比丘都可以四處走動了。很多比丘聽說佛陀就住在竹林精舍,紛紛前來拜望供養。佛陀見到這些比丘們個個精神煥發,也很歡喜。于是就問詢他們:“各位比…
《漫說《中阿含》(卷二)~D 四、七車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