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七车经
说法地点:王舍城的竹林精舍
参加人员:尊者富楼那、众比丘
本经大意:本经叙述舍利弗以七事问满慈子(富楼那):为什么跟随佛陀修行呢?是为了戒律?为了心净?为了见净?为了疑盖净?为了道非道知见净?为了道迹知见净?为了道迹断智净?富楼那回答说:以上均不是,是为无余涅槃之故。又问无余涅槃是为戒净,乃至道迹断智净,其中之一而施设与否?答说:不也。但离此等,就也没有无余涅槃。满慈子并举波斯匿王七车速行之喻,以七车比喻所问的七事,而以一日换乘七车速达目的地,喻修行须七事俱净,方能达到最终目的——无余涅槃,并不是仅具足一事即可到达。
在写这部经的感想或者心得时,我个人认为,这部经,需要我们好好地研读一番。因为这部经涉及到两位佛陀的大弟子,一位是智慧第一,位列十大弟子之首的舍利弗;一位是号称说法第一的富楼那。我们在《长阿含经》里,我们数次见到舍利弗代佛说法,而没有一瞻被誉为说法第一的富楼那的风采。而在这部经中,我们有幸见到这位大尊者不同凡响的深刻见解。因此,当我第一眼看到“富楼那”的名字时,心里有种莫名的激动。而诸经典中,两位大弟子之间的对话,也是绝少看到的。因此,这部经典,需要我们认真研习,这不仅是史料,更是从中可以窥视出两位大尊者对于真理的不同一般的洞解。
关于舍利弗,我们在以前的文章中都曾介绍过了,但对于富楼那,则介绍不多。因此,我们有必要将富楼那的一些情况,简单回顾一下。
富楼那的名字很多,也很长,不太容易记住。我们中国一般会记住他两个名字,一个是富楼那,只一个就是上面所提到的满慈子。那么为什么叫满慈子呢?因为他的母亲名叫满慈女,富楼那作为满慈女的儿子,是故叫作满慈子。这点有点像舍利弗。舍利弗又叫舍利子,把母亲的名字也加入自己的名字之中,这说明在古印度,妇女的地位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低下嘛!据星云大师的观点,他认为满慈子之名,象征着他说法时没有穷尽,他怀着“无尽的心愿,无尽的慈意”,犹若高山流水那般源源不绝。
据《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七《富楼那出家品》所载,富楼那为迦毗罗婆苏人,属婆罗门种,与佛陀同日降生。其容貌端正,巧智聪慧,明解三韦陀等诸论;长大后开始厌俗,志求解脱,于悉达太子出城之夜,与三十友人一起出家,入雪山苦行求道,终得四禅五通。后以天眼观知佛已成道,且于鹿野苑初转××,遂诣佛所要求出家受戒,后证阿罗汉果。
富楼那证果后致力于教化。依《杂阿含》卷十记载,他常为年少初出家者讲说深法,令得知五蕴无常苦,亦以之化导四众。《分别功德论》卷四称富楼那说法时,先以辩才使众人欢喜,次以苦楚之言切责其心,末以明慧教导空无,以令闻者解脱,其由证果至涅槃间,共度九万九千人,故称说法第一。
《杂阿含经》、《摩诃僧祇律》等记载,富楼那闻西方输卢那国人凶恶暴戾、好嘲骂,乃于佛陀允许后,前往该国,为五百优婆塞说法,建立五百僧伽蓝。一夏安居具足三明,后于该地入无余涅槃。《法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记载,佛陀在盛赞富楼那度生功德之后,便为其授记,称其未来也将成佛,号为法明如来。
关于富楼那的事迹,我参考了星云大师的《十大弟子传》,并查阅了相关资料,在这里我主要讲四点:
第一,布教的方法。佛陀住世期间度生无数,在他的众多弟子中,大家都是各怀绝技,各有所长。富楼那作为说法第一,那绝不是凭空而来,他肯定有着许多与众不同且为大家所难以企及之处。可以说,富楼那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宗教家,也是杰出的布教家。佛陀对众生施教的种种方法,富楼那基本上都能做到运用自如了。诸如“方便说法”、“应病兴药”、“事现圆融”,可谓深得佛陀的布教三昧。
第二,当法师的条件。作为一名合格的布教家,应具备哪些条件呢?佛陀在《华严经·十地品》中表述了他的观点,即要具备十德,方可成为一名合格的讲经法师(布教家)。第一,善知法义德,即对佛法的精神要吃透,善知一切善法句义差别;第二,能广宣说德,即法师能以智慧,广为众生宣扬如来微妙之法;第三,处众无畏德,即法师处于大众聚会处,能够泰然自若,随众问难,悉能酬答;第四,辩才无碍德,口才要好,善于表达,相续不断;第五,方便巧说德,即讲法要讲究技巧,善巧方便,随顺机宜,说大说小,一切法门,令众通解;第六,是随法行法德,就是让一切闻法众生,都按照所说的去做,随顺无违,广修胜行;第七,具足威仪德,就是作为法师,要行住坐卧一切行为皆合乎规范,进退有则,无有缺犯;第八,勇猛精进德,即发勇猛心,精修一切善法,化导众生无有退转;第九,身心无倦德,即法师须整肃身心,常起慈心,摄化众生,无有懈倦;第十,成就忍力德,即法师修习一切诸忍辱行,成就无生法忍之力。而富楼那于此十德,可谓悉皆具足。
第三,对大迦叶的抗议。这件事发生在佛陀灭度之后,富楼那获悉佛陀涅槃以后,就匆匆带着弟子们到拘尸城为佛陀办理后事。但是当富楼那赶到拐尸城时,佛陀早已荼毗。而此时上座弟子在长老大迦叶的带领下,第一次佛经结集也在七叶窟正式举行。富楼那于是星夜兼程,赶到了结集点。大迦叶见到富楼那来了,于是就把结集情况向富楼那作了通报,并征求他的意见。富楼那仔细校验了经律之后,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主要就是对有关食法的八事持不同观点。富楼那当时对大迦叶等人说:“你们把食法八事都列为禁止之列,我认为这不符合佛陀的本意。”食法八事是指:内宿、内煮、自煮、自取食、早起受食、从彼持食来、杂果、池水所出可食物。对米价昂贵、荒年饥馑、食物难获的时候,佛是允许这八事的。如果禁止这八事,会对僧团很不利。大迦叶听了富楼那的话,不以为然地说:“不错,佛虽允许过这八事,但那是在特殊情况之下。”富楼那看迦叶不肯让步,坚持原则地说:“我是亲自从佛那里听来的,根据自己所领悟的道理,严加遵守,是不会动摇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富楼那便是佛教史上第一个对大迦叶主持的圣典结集持不同意见的人。富楼那与大迦叶的分歧,史家认为是对以后佛教大分化,开始埋下种子。
第四,对僧团中两种错误倾向的批评。富楼那认为,在佛陀的时代,僧团中就已经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主要表现为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有些人表面上披上袈裟,作佛的弟子,实际上所作所为,完全违背佛的教导。他们劝别人布施,而自己却爱私蓄金钱;告诉别人五欲会危害自己的身心,而自己却拼命往五欲的旋涡里钻。二是有些人喜欢隐居山林,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面,做个自了汉。这些人认为众生愚痴刚强,顽固执著、沉溺五欲之乐,杀生祀神求福,便心灰意冷,鼓不起弘法的热情,把僧团当作避难所。富楼那认为正因五浊恶世,我们则应更加勇猛精进地去完成度生工作,这是我们出家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了解了富楼那的生平概况以后,下面我们就要进入到具体的经典之中。
佛陀此时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小住。这个竹林精舍,是摩揭陀国的频婆娑罗王所奉献给世尊及比丘们的一座修行道场,位于王舍城的郊外,它可以说是佛教史上最早的一座弘法道场。那么佛陀带领着众弟子在这里做什么呢?在进行夏安居。“安居”意译为“雨期”。因为印度夏季的雨期达三个月之久。在此三个月内,出家人禁止外出而聚居一处以致力修行,称为夏安居。夏安居的主要原因是唯恐雨季期间外出,踩杀地面的虫蚁类及草树的新芽,招引世讥,故聚集修行,避免外出。当然也有别的说法,据《四分律·安居犍度》所述,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六群比丘于夏月游化时,为暴雨漂失衣钵、坐具、针筒,被世人讥嫌,这也是安居的缘由之一。
安居之制始行于印度古代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采用。关于释尊在成道后与弟子第一次举行安居的地点,一般多以鹿野苑为第一次安居的所在。
比丘于安居期间,禁止外出游行,违反此规定者得恶作之罪。安居的时间,一般多以一夏九旬(即三个月)为期。《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以四月十六日为安居之始日,七月十五日为终日,翌日为自恣日;《摩诃僧祇律》则以七月十五日为自恣日;《大唐西域记》载为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安居的第一天,称为结夏;圆满结束之日,称为解夏。结夏与解夏期间,称为半夏。安居圆满后,大众应反省安居中的行为,若有罪时则自宣己罪,相互忏悔,称为自恣。
佛陀以及大众比丘经过三个月的安居,终于圆满结束。大家都很欢喜,因为在安居期间,每个人的修持又向前迈了一大步,而且天天听闻佛陀的教法,真是因缘殊胜!
既然安居结束了,各地的比丘都可以四处走动了。很多比丘听说佛陀就住在竹林精舍,纷纷前来拜望供养。佛陀见到这些比丘们个个精神焕发,也很欢喜。于是就问询他们:“各位比…
《漫说《中阿含》(卷二)~D 四、七车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