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丘,你们都是从哪里来啊,在什么地方夏安居呢?”
众比丘都向佛陀禀白:“世尊,我们从很远的地方来,在那个地方夏安居。”
佛陀又问:“那么,在你们那个地方的众比丘当中,到底是哪一位比丘为大众所称誉的呢?又是哪一位能够做到少欲知足、精进、正念、智慧、漏尽、成就,令大众欢喜赞叹的呢?”
众比丘答道:“回禀世尊,我们认为满慈子尊者符合您所提出的标准。”
这时,尊者舍利弗也坐在大众比丘当中,世尊与诸异地比丘之间的一问一答,他是听得真真切切。他在琢磨:既然有如此多的比丘都同声赞叹富楼那,那么说明富楼那一定曾经解答过他们的疑问。看来,有机会,我要当面向他请教一番才是。
既然夏安居结束了,佛陀就开始带着弟子们,前往舍卫国,住在祇园精舍。而舍利弗也于稍后几天,带着弟子们都入住了祇园精舍。而此时呢,富楼那于异地夏安居后,也带着弟子们都到祇园精舍入住。
既然来祇园精舍安住,头等大事肯定要去拜见佛陀的。于是,富楼那就来到世尊所居处,头面顶礼,在地上铺上坐具,然后结跏趺坐。
从上面的叙述可知,舍利弗与富楼那平时不是经常在佛陀周围的,他们都各自教化一方,彼此打交道很少,甚至相互之间都不太熟悉。因此,舍利弗听说富楼那来了,于是就问别的比丘:“诸位,到底哪一位是富楼那尊者呢?”
那些认识富楼那的比丘就回答说:“富楼那现在就坐在如来的面前,他皮肤白皙,鼻子高高隆起,嘴巴长得像鹦鹉嘴巴的那个人,就是富楼那。”从这里可以看出,富楼那属于婆罗门种姓,有人说婆罗门种姓具有欧洲人的血统,看来从这些对富楼那的容貌描述中,也不无道理。看来,到此时,舍利弗压根就不认识富楼那,看来二人是素昧平生。
这位富楼那尊者在第二天一大早,就著衣持钵,进入于舍卫国去行乞食。待乞食完毕,他于午后回到祇园精舍,然后举放衣钵澡洗手足,将坐具搭在肩上,就到距祇园精舍不远处的安陀林去散步。走了一会儿后,富楼那就选定一个地方,然后展开坐具,开始参禅打坐。
舍利弗显然是看见了富楼那。于是,他就上前打招呼。于是彼此相互问讯,寒暄了一番。舍利弗就问富楼那:“贤者,你是跟从释迦大和尚修习梵行吗?”
富楼那说:“是的,尊者。”
舍利弗听后,就问:“那么,你为什么要跟从大和尚后面修习梵行呢?是为了净化生活吗?”富楼那回答说:“并非如此。”
舍利弗听后,又问:“那么,是净化心灵?”回答说:“不是的。”
舍弗弗接连问道:“那么你是为了见解的清净?是为了解除心中的疑惑?是为了彻知正道而获得清净?还是为了断除烦恼而获得清净?”反正舍利弗就接连提出了很多种答案供富楼那选择,结果被富楼那一一否定了。
这使得舍利弗很是不解,于是他就问富楼那:“不对啊,我刚才问你是不是跟从大和尚后面修行梵行,你回答说“是的”。那么我就问提供了各种梵行,却被你一一否定了。那么,你究竟想在大和尚面前获得些什么呢?”
富楼那回答说:“贤者!我乃为了无余涅槃之故!”
富楼那回答完毕后,又反问了舍利弗:“贤者,你说说看,佛陀是不是为了让我们净化生活、净化身心的目的,才施设无余涅槃的吗?”
舍利弗回答:“那当然不是啦!”
富楼那见舍利弗如此回答,于是就为舍利弗作具体分析道:
如果由于戒的清净的缘故,世尊才施设无余涅槃的话,就会以有余而称说无余;如果由于心的清净、由于见的清净、由于疑盖的清净、由于道非道的知见的清净、由于道迹知见的清净、由于道迹断智的清净的缘故,世尊乃施设无余涅槃的话,那就会把有余称说为无余。
如果离开这些法,而世尊乃施设无余涅槃的话,则凡夫当然也会取得涅槃,因为凡夫也是离开这些法的缘故。
由于戒的清净之故,而得心的清净;以心清净之故,而得见的清净;以见的清净之故,而得疑盖的清净;以疑盖清净之故,而得道非道的知见之清净;以道非道的知见的清净之故,而得道迹知见的清净;以道迹知见的清净之故,而得道迹断智之清净;以道迹断智的清净之故,世尊沙门瞿昙,乃施设无余涅槃!
为了进一步说明义理,富楼那就为舍利弗讲述了一个故事:
从前波斯匿王居住于舍卫国,他很想到远在拘萨罗国北部的婆鸡帝城去巡察。但是为了节省时间,他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到底想什么办法,我能够在一天之内赶到婆鸡帝城呢?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在舍卫国与婆鸡帝城之间,安排了七辆马车。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路途遥远,为了防止防止马车劳顿而加快速度,他就想了这种办法,希望在一天之内赶到目的地。于是,波斯匿王天不亮就从舍卫国出发,快马加鞭一路飞驰。经过七次换车而乘,他终于在天黑之前,赶到了婆鸡帝城。
从上面可知,波斯匿王其实也挺聪明,他所采取的这个方法,可以说既简单易行,又见效颇快。联想到我国古代的八百里急报,所采取的办法大约也就是中途换马,这样可以用最快的办法,把急报送到目的地。
波斯匿王在婆鸡帝城巡察完毕后,就很快地返回舍卫国,然后他端坐于正殿正中央的宝座上,召集文武群大臣。大家都对国王来去的如此神速,都感到不可思议,有的大臣甚至怀疑国王是否真的去过婆鸡帝城:“大王,您真的就在一天之内,从舍卫国赶到了婆鸡帝城吗?”
波斯匿王说:“那还有假?当然是真的啦!”
“大王,您是坐一辆车子就在一天之中抵达的吗?”大臣们对此兴趣颇浓,都想知道个究竟。“不是的。”国王回答说。
“那么大王,你是坐两辆车子一起去的吗?”回答是:“也不是的。”
“那么,你是坐三辆……乃至第七辆车子到婆鸡帝城的吗?”回答是:“不是的。”
对此,波斯匿王的回答是:“我总共坐了七辆车子,但不是单纯坐哪一辆车子的问题,而是坐完了一辆车子,当车子到达一定的地方后,我马上换乘另一辆车子,于是就将先前乘坐的车子舍弃了。我是采取这个办法,在一日之内赶到婆鸡帝城的。我这样做,使每辆马车的用力都很均匀,所有的马车都不会感到太累,它们都会发挥出最佳的效能。如此一来,我始终保持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目的地。”
当富楼那讲完了这个故事之后,于是他把七车之喻与前面的七种修行次第进行了对照。他的意思是:比丘出家跟从佛陀修习梵行,并不是单纯追求达到哪一层境界的问题,而最高的目标就是一个,即抵达无余涅槃。这个无余涅槃,就好像是波斯匿王要在一天之内赶到婆鸡帝城,这个婆鸡帝城,就是无余涅槃的境界。那么如何达到无余涅槃呢?光具备有哪一个次第是不行的,只有在前一次第的基础上继续向前,才能最终达到目标。
这些次第如下图:
①戒清净(第一车)→②心清净(第二车)→③见清净(第三车)→④疑盖清净(第四车)→⑤道非道知见清净(第五车)→⑥道迹知见清净(第六车)→⑦道迹断智清净(第七车)→最终目的地:无余涅槃(婆鸡帝城)
这七个次第之间,有着递进的关系。比如,当获得心清净时,那么第一次第的戒清净自然就不存在了,因为只有取得了戒清净,才有可能取得心清净;而当一旦取得心清净时,戒清净自然就包含在戒清净里面了。如此递进,最终便取得无余涅槃。关于无余涅槃,我们在前面已经有所介绍,这里就不作介绍了。
舍利弗一听,便对富楼那肃然起敬,看来这位富楼那能够主持一方,的确是很有见地的高人啊!于是舍利弗就问富楼那:“请问贤者,您的尊姓大名怎么称呼呢?大家平时都怎么称呼您呀?”
富楼那回答说:“贤者,我的字号为满,我的家母名慈,因此之故,道友们平时就叫我“满慈子”。”
舍利弗此时才知道眼前这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富楼那尊者,看来先前的判断没有错。他深有感触,激动地对富楼那说:“善哉!善哉!贤者满慈子!为如来弟子,所作智辩聪明决定,安隐无畏,成就调御,逮大辩才,得甘露幢,于甘露界自作证成就游,以问贤者甚深义尽能报故。贤者满慈子!诸梵行人为得大利,得值贤者满慈子,随时往见,随时礼拜:我今亦得大利,随时往见,随时礼拜。诸梵行人应当縈衣顶上戴贤者满慈子,为得大利;我今亦得大利,随时往见,随时礼拜。”
这段话的大意就是你富楼那尊者已经深得如来说法三昧,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在你富楼那面前都可以得到圆满的解答。如果大供养你礼拜你,那就会获得巨大的利益!看来号称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对富楼那尊者,也是抬眼相看了。
中国自古就讲究礼尚往来,在古印度时期也很讲究这些。既然舍利弗主动请教富楼那的大名,那么富楼那此时还不知道眼前这位姓什名谁哩!
舍利弗就回答说:“贤者!我的字叫做舍利弗,我的家母名叫舍利,因此之故,大家都习惯叫我为舍利子。”
舍利弗的大名对于富楼那来说,早就是如雷贯耳,只恨无缘相见。如今他亲眼目睹了眼前这位法相庄严的舍利弗尊者,赞叹之情顷刻溢于言表:
“我今与世尊弟子共论而不知,第二尊共论而不知,法将共论而不知,转××复转弟子共论而不知。若我知尊者舍利子者,不能答一句,况复尔所深论……”
富楼那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呢?称在话中,称舍利弗为“第二尊”,也就是地位仅次于佛陀的第二号人物,可见舍利弗在佛陀的诸大弟子中所占的份量。富楼那说,我真是有眼无珠,连眼前学富五车、智慧如海的舍利弗尊者都没认出来,真是惭愧!如果我一开始就知道是您尊者舍利弗,我就是连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更何况罗罗嗦嗦讲了一大堆?看来今天真是班门弄斧,颜面尽失啦!
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而两位尊者越谈越投机,越谈越深入,最后谈到大家都失去了时间观念。一直到天空完全黑暗下来,二位方才知道该回寮用功了。于是二位“即从座起,各还所止”。自此,有关二位尊者相识相投的佳话便成了千古美谈,流传至今。
(界定 2008年11月22日)
《漫说《中阿含》(卷二)~D 四、七车经》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