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二)~D 四、七車經▪P2

  ..續本文上一頁丘,你們都是從哪裏來啊,在什麼地方夏安居呢?”

  

  衆比丘都向佛陀禀白:“世尊,我們從很遠的地方來,在那個地方夏安居。”

  

  佛陀又問:“那麼,在你們那個地方的衆比丘當中,到底是哪一位比丘爲大衆所稱譽的呢?又是哪一位能夠做到少欲知足、精進、正念、智慧、漏盡、成就,令大衆歡喜贊歎的呢?”

  

  衆比丘答道:“回禀世尊,我們認爲滿慈子尊者符合您所提出的標准。”

  

  這時,尊者舍利弗也坐在大衆比丘當中,世尊與諸異地比丘之間的一問一答,他是聽得真真切切。他在琢磨:既然有如此多的比丘都同聲贊歎富樓那,那麼說明富樓那一定曾經解答過他們的疑問。看來,有機會,我要當面向他請教一番才是。

  

  既然夏安居結束了,佛陀就開始帶著弟子們,前往舍衛國,住在祇園精舍。而舍利弗也于稍後幾天,帶著弟子們都入住了祇園精舍。而此時呢,富樓那于異地夏安居後,也帶著弟子們都到祇園精舍入住。

  

  既然來祇園精舍安住,頭等大事肯定要去拜見佛陀的。于是,富樓那就來到世尊所居處,頭面頂禮,在地上鋪上坐具,然後結跏趺坐。

  

  從上面的敘述可知,舍利弗與富樓那平時不是經常在佛陀周圍的,他們都各自教化一方,彼此打交道很少,甚至相互之間都不太熟悉。因此,舍利弗聽說富樓那來了,于是就問別的比丘:“諸位,到底哪一位是富樓那尊者呢?”

  

  那些認識富樓那的比丘就回答說:“富樓那現在就坐在如來的面前,他皮膚白皙,鼻子高高隆起,嘴巴長得像鹦鹉嘴巴的那個人,就是富樓那。”從這裏可以看出,富樓那屬于婆羅門種姓,有人說婆羅門種姓具有歐洲人的血統,看來從這些對富樓那的容貌描述中,也不無道理。看來,到此時,舍利弗壓根就不認識富樓那,看來二人是素昧平生。

  

  這位富樓那尊者在第二天一大早,就著衣持缽,進入于舍衛國去行乞食。待乞食完畢,他于午後回到祇園精舍,然後舉放衣缽澡洗手足,將坐具搭在肩上,就到距祇園精舍不遠處的安陀林去散步。走了一會兒後,富樓那就選定一個地方,然後展開坐具,開始參禅打坐。

  

  舍利弗顯然是看見了富樓那。于是,他就上前打招呼。于是彼此相互問訊,寒暄了一番。舍利弗就問富樓那:“賢者,你是跟從釋迦大和尚修習梵行嗎?”

  

  富樓那說:“是的,尊者。”

  

  舍利弗聽後,就問:“那麼,你爲什麼要跟從大和尚後面修習梵行呢?是爲了淨化生活嗎?”富樓那回答說:“並非如此。”

  

  舍利弗聽後,又問:“那麼,是淨化心靈?”回答說:“不是的。”

  

  舍弗弗接連問道:“那麼你是爲了見解的清淨?是爲了解除心中的疑惑?是爲了徹知正道而獲得清淨?還是爲了斷除煩惱而獲得清淨?”反正舍利弗就接連提出了很多種答案供富樓那選擇,結果被富樓那一一否定了。

  

  這使得舍利弗很是不解,于是他就問富樓那:“不對啊,我剛才問你是不是跟從大和尚後面修行梵行,你回答說“是的”。那麼我就問提供了各種梵行,卻被你一一否定了。那麼,你究竟想在大和尚面前獲得些什麼呢?”

  

  富樓那回答說:“賢者!我乃爲了無余涅槃之故!”

  

  富樓那回答完畢後,又反問了舍利弗:“賢者,你說說看,佛陀是不是爲了讓我們淨化生活、淨化身心的目的,才施設無余涅槃的嗎?”

  

  舍利弗回答:“那當然不是啦!”

  

  富樓那見舍利弗如此回答,于是就爲舍利弗作具體分析道:

  

  如果由于戒的清淨的緣故,世尊才施設無余涅槃的話,就會以有余而稱說無余;如果由于心的清淨、由于見的清淨、由于疑蓋的清淨、由于道非道的知見的清淨、由于道迹知見的清淨、由于道迹斷智的清淨的緣故,世尊乃施設無余涅槃的話,那就會把有余稱說爲無余。

  

  如果離開這些法,而世尊乃施設無余涅槃的話,則凡夫當然也會取得涅槃,因爲凡夫也是離開這些法的緣故。

  

  由于戒的清淨之故,而得心的清淨;以心清淨之故,而得見的清淨;以見的清淨之故,而得疑蓋的清淨;以疑蓋清淨之故,而得道非道的知見之清淨;以道非道的知見的清淨之故,而得道迹知見的清淨;以道迹知見的清淨之故,而得道迹斷智之清淨;以道迹斷智的清淨之故,世尊沙門瞿昙,乃施設無余涅槃!

  

  爲了進一步說明義理,富樓那就爲舍利弗講述了一個故事:

  

  從前波斯匿王居住于舍衛國,他很想到遠在拘薩羅國北部的婆雞帝城去巡察。但是爲了節省時間,他就産生了這樣的想法:到底想什麼辦法,我能夠在一天之內趕到婆雞帝城呢?于是他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在舍衛國與婆雞帝城之間,安排了七輛馬車。爲什麼要這樣呢?因爲路途遙遠,爲了防止防止馬車勞頓而加快速度,他就想了這種辦法,希望在一天之內趕到目的地。于是,波斯匿王天不亮就從舍衛國出發,快馬加鞭一路飛馳。經過七次換車而乘,他終于在天黑之前,趕到了婆雞帝城。

  

  從上面可知,波斯匿王其實也挺聰明,他所采取的這個方法,可以說既簡單易行,又見效頗快。聯想到我國古代的八百裏急報,所采取的辦法大約也就是中途換馬,這樣可以用最快的辦法,把急報送到目的地。

  

  波斯匿王在婆雞帝城巡察完畢後,就很快地返回舍衛國,然後他端坐于正殿正中央的寶座上,召集文武群大臣。大家都對國王來去的如此神速,都感到不可思議,有的大臣甚至懷疑國王是否真的去過婆雞帝城:“大王,您真的就在一天之內,從舍衛國趕到了婆雞帝城嗎?”

  

  波斯匿王說:“那還有假?當然是真的啦!”

  

  “大王,您是坐一輛車子就在一天之中抵達的嗎?”大臣們對此興趣頗濃,都想知道個究竟。“不是的。”國王回答說。

  

  “那麼大王,你是坐兩輛車子一起去的嗎?”回答是:“也不是的。”

  

  “那麼,你是坐叁輛……乃至第七輛車子到婆雞帝城的嗎?”回答是:“不是的。”

  

  對此,波斯匿王的回答是:“我總共坐了七輛車子,但不是單純坐哪一輛車子的問題,而是坐完了一輛車子,當車子到達一定的地方後,我馬上換乘另一輛車子,于是就將先前乘坐的車子舍棄了。我是采取這個辦法,在一日之內趕到婆雞帝城的。我這樣做,使每輛馬車的用力都很均勻,所有的馬車都不會感到太累,它們都會發揮出最佳的效能。如此一來,我始終保持以最快的速度趕到目的地。”

  

  當富樓那講完了這個故事之後,于是他把七車之喻與前面的七種修行次第進行了對照。他的意思是:比丘出家跟從佛陀修習梵行,並不是單純追求達到哪一層境界的問題,而最高的目標就是一個,即抵達無余涅槃。這個無余涅槃,就好像是波斯匿王要在一天之內趕到婆雞帝城,這個婆雞帝城,就是無余涅槃的境界。那麼如何達到無余涅槃呢?光具備有哪一個次第是不行的,只有在前一次第的基礎上繼續向前,才能最終達到目標。

  

  這些次第如下圖:

  

  ①戒清淨(第一車)→②心清淨(第二車)→③見清淨(第叁車)→④疑蓋清淨(第四車)→⑤道非道知見清淨(第五車)→⑥道迹知見清淨(第六車)→⑦道迹斷智清淨(第七車)→最終目的地:無余涅槃(婆雞帝城)

  

  這七個次第之間,有著遞進的關系。比如,當獲得心清淨時,那麼第一次第的戒清淨自然就不存在了,因爲只有取得了戒清淨,才有可能取得心清淨;而當一旦取得心清淨時,戒清淨自然就包含在戒清淨裏面了。如此遞進,最終便取得無余涅槃。關于無余涅槃,我們在前面已經有所介紹,這裏就不作介紹了。

  

  舍利弗一聽,便對富樓那肅然起敬,看來這位富樓那能夠主持一方,的確是很有見地的高人啊!于是舍利弗就問富樓那:“請問賢者,您的尊姓大名怎麼稱呼呢?大家平時都怎麼稱呼您呀?”

  

  富樓那回答說:“賢者,我的字號爲滿,我的家母名慈,因此之故,道友們平時就叫我“滿慈子”。”

  

  舍利弗此時才知道眼前這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富樓那尊者,看來先前的判斷沒有錯。他深有感觸,激動地對富樓那說:“善哉!善哉!賢者滿慈子!爲如來弟子,所作智辯聰明決定,安隱無畏,成就調禦,逮大辯才,得甘露幢,于甘露界自作證成就遊,以問賢者甚深義盡能報故。賢者滿慈子!諸梵行人爲得大利,得值賢者滿慈子,隨時往見,隨時禮拜:我今亦得大利,隨時往見,隨時禮拜。諸梵行人應當縈衣頂上戴賢者滿慈子,爲得大利;我今亦得大利,隨時往見,隨時禮拜。”

  

  這段話的大意就是你富樓那尊者已經深得如來說法叁昧,如果大家有什麼疑問,在你富樓那面前都可以得到圓滿的解答。如果大供養你禮拜你,那就會獲得巨大的利益!看來號稱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對富樓那尊者,也是擡眼相看了。

  

  中國自古就講究禮尚往來,在古印度時期也很講究這些。既然舍利弗主動請教富樓那的大名,那麼富樓那此時還不知道眼前這位姓什名誰哩!

  

  舍利弗就回答說:“賢者!我的字叫做舍利弗,我的家母名叫舍利,因此之故,大家都習慣叫我爲舍利子。”

  

  舍利弗的大名對于富樓那來說,早就是如雷貫耳,只恨無緣相見。如今他親眼目睹了眼前這位法相莊嚴的舍利弗尊者,贊歎之情頃刻溢于言表:

  

  “我今與世尊弟子共論而不知,第二尊共論而不知,法將共論而不知,轉××複轉弟子共論而不知。若我知尊者舍利子者,不能答一句,況複爾所深論……”

  

  富樓那所說的話是什麼意思呢?稱在話中,稱舍利弗爲“第二尊”,也就是地位僅次于佛陀的第二號人物,可見舍利弗在佛陀的諸大弟子中所占的份量。富樓那說,我真是有眼無珠,連眼前學富五車、智慧如海的舍利弗尊者都沒認出來,真是慚愧!如果我一開始就知道是您尊者舍利弗,我就是連一句話也回答不上來,更何況羅羅嗦嗦講了一大堆?看來今天真是班門弄斧,顔面盡失啦!

  

  俗話說“話不投機半句多”,而兩位尊者越談越投機,越談越深入,最後談到大家都失去了時間觀念。一直到天空完全黑暗下來,二位方才知道該回寮用功了。于是二位“即從座起,各還所止”。自此,有關二位尊者相識相投的佳話便成了千古美談,流傳至今。

  (界定 2008年11月22日)

  

《漫說《中阿含》(卷二)~D 四、七車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