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過若幹世紀,部落酋長逐漸演變成早期的王族。這個王族首領,就是刹帝利種族的先祖。
然而最初的部落首領是沒有姓名的。但是到了首領的繼任者,也就是他的兒子,開始有名字了,其名叫做珍寶。然後珍寶繼續往下傳承,其傳承的譜系是:
珍寶→好味→靜齋→頂生→善行→之行→妙味→味帝→水仙→百智→嗜欲→善欲→斷結→大斷結→寶藏→大寶藏→善見→大善見→無憂→洲渚→殖生→山嶽→神天→遣力→牢車→十車→百車→牢弓→百弓→養牧→善思。
從善思王開始,就開始做轉輪聖王,共傳了十族,他們的名字分別是:
伽妙麄、多羅婆、阿葉摩、持施、伽楞伽、瞻婆、拘羅婆、般阇羅、彌私羅、聲摩。
伽妙麄王族共産生五位轉輪聖王;
多羅婆王族也産生五位轉輪聖王;
阿葉摩王族共産生七位轉輪聖王;
持施王族産生七位轉輪聖王;
伽楞伽王族共産生九位轉輪聖王;
瞻婆王族共産生十四位轉輪聖王;
拘羅婆王族共産生叁十一位轉輪聖王;
般阇羅王族共産生叁十二位轉輪聖王;
彌私羅王族共産生八萬四千轉輪聖王;
聲摩王族共産生一百零一位的轉輪聖王。
最後的那位轉輪聖王,名叫大善生從。
第十族的聲摩王的傳承是:烏羅婆→渠羅婆→尼求羅→師子頰→白淨王→菩薩→羅睺羅。
婆羅門種族的産生過程:在人類的早期,在人群中有一個人,他開始將世間的名利看破,而作這樣的念想:“世間所有的家屬萬物,均爲是刺棘、癰瘡!我現在應該統統把它舍離,應該入山去行道(學道),應該到靜處去思惟真理才是。”于是,他就遠離家庭之刺,而進入于山林靜處,在一樹下思惟。每日都由山內出來,而進入于村裏去乞食。村裏的人看見後,就加以恭敬供養。衆人都共稱贊善而說:“此人乃能舍離其家庭的牽累,入山去求道。”由于其能離惡不善之法,因此之故,稱之爲婆羅門。
隨著出家隊伍的壯大,在早期的那些婆羅門的修行行列中,也有一些人開始不能修習禅定。于是,他只好走出山林,在人間各處遊蕩。當人們問他爲什麼不能安心于山林時,他就說:“我不能安心坐禅。”因此,人們就稱他爲“無禅婆羅門”。他在世間久了,于是就開始娶妻生子,過著世俗人的生活,于是就有了居家婆羅門。
居士種族以及首陀羅種族的産生過程:按照現代人的觀點,首陀羅實際上就是最早期的産業工人,他們在初期都是出身于婆羅門種。由于在人數衆多的婆羅門種族中,有的人就不滿足于單純而枯燥的農業生産,于是就開始利用業余時間學些手藝,並逐漸脫離于種植業,最後發展成獨立的專門靠手藝吃飯的手工業者。這種人被稱作“居士”。這裏的“居士”一詞內涵相當寬泛,既包括各種工匠,也包括廣大的農民階級,以及專門從事販賣貿易的工商業者。而這裏的“首陀羅”,應該可以理解爲那些沒有土地,沒有固定住處,也沒有生活技能,靠出賣體力爲生的自由職業者。正因爲他們沒有最原始或最基本的生活資料,因此他們才最終淪爲最下賤的種族,從事著其他叁個種族都不願意做的工作。但從上面對各種族産生的過程來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佛陀對于梵天造人一說的徹底否定。
按照佛陀的觀點,在這個世間裏,是先有釋迦種族,然後有沙門之種,即出家的修道者。那麼最早的沙門,當是從刹帝利種族分化出去的。緊接著,像婆羅門種族、居士種族以及首陀羅種族中,才有人開始發心出家修道。
在佛陀看來,不論任何人,不論他的種姓出身是如何地高貴,只要他身行不善,口行不善以及意行不善,都會受到報應。那麼這個報應是什麼呢?就是受苦,就是墮入惡道。相反,如果他身口意叁業都一切向善,即使他出身于最下賤的首陀羅種姓,都會獲得好報,他們死後都會有一個絕好的去處。
其次,佛陀認爲,出家修道是不講究任何種姓成份的。也就是說,如果好好修行,勤修七覺意(七菩提分),他都有機會證得阿羅漢的聖果。無論是刹帝利種族,還是首陀羅種族,都一視同仁,無有高下。用禅家的話來講就是說,現實中的人往往有高下之分,但是佛性是沒有高下的。你有佛性,我也有佛性;人有佛性,狗子也有佛性。
《漫說《長阿含》(卷二十二)十一、世記經·叁中劫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