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漫说《长阿含》(卷二十二)十一、世记经·三中劫品▪P2

  ..续本文上一页过若干世纪,部落酋长逐渐演变成早期的王族。这个王族首领,就是刹帝利种族的先祖。

  

  然而最初的部落首领是没有姓名的。但是到了首领的继任者,也就是他的儿子,开始有名字了,其名叫做珍宝。然后珍宝继续往下传承,其传承的谱系是:

  

  珍宝→好味→静斋→顶生→善行→之行→妙味→味帝→水仙→百智→嗜欲→善欲→断结→大断结→宝藏→大宝藏→善见→大善见→无忧→洲渚→殖生→山岳→神天→遣力→牢车→十车→百车→牢弓→百弓→养牧→善思。

  

  从善思王开始,就开始做转轮圣王,共传了十族,他们的名字分别是:

  

  伽妙麄、多罗婆、阿叶摩、持施、伽楞伽、瞻婆、拘罗婆、般阇罗、弥私罗、声摩。

  

  伽妙麄王族共产生五位转轮圣王;

  

  多罗婆王族也产生五位转轮圣王;

  

  阿叶摩王族共产生七位转轮圣王;

  

  持施王族产生七位转轮圣王;

  

  伽楞伽王族共产生九位转轮圣王;

  

  瞻婆王族共产生十四位转轮圣王;

  

  拘罗婆王族共产生三十一位转轮圣王;

  

  般阇罗王族共产生三十二位转轮圣王;

  

  弥私罗王族共产生八万四千转轮圣王;

  

  声摩王族共产生一百零一位的转轮圣王。

  

  最后的那位转轮圣王,名叫大善生从。

  

  第十族的声摩王的传承是:乌罗婆→渠罗婆→尼求罗→师子颊→白净王→菩萨→罗睺罗。

  

  婆罗门种族的产生过程:在人类的早期,在人群中有一个人,他开始将世间的名利看破,而作这样的念想:“世间所有的家属万物,均为是刺棘、痈疮!我现在应该统统把它舍离,应该入山去行道(学道),应该到静处去思惟真理才是。”于是,他就远离家庭之刺,而进入于山林静处,在一树下思惟。每日都由山内出来,而进入于村里去乞食。村里的人看见后,就加以恭敬供养。众人都共称赞善而说:“此人乃能舍离其家庭的牵累,入山去求道。”由于其能离恶不善之法,因此之故,称之为婆罗门。

  

  随着出家队伍的壮大,在早期的那些婆罗门的修行行列中,也有一些人开始不能修习禅定。于是,他只好走出山林,在人间各处游荡。当人们问他为什么不能安心于山林时,他就说:“我不能安心坐禅。”因此,人们就称他为“无禅婆罗门”。他在世间久了,于是就开始娶妻生子,过着世俗人的生活,于是就有了居家婆罗门。

  

  居士种族以及首陀罗种族的产生过程:按照现代人的观点,首陀罗实际上就是最早期的产业工人,他们在初期都是出身于婆罗门种。由于在人数众多的婆罗门种族中,有的人就不满足于单纯而枯燥的农业生产,于是就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些手艺,并逐渐脱离于种植业,最后发展成独立的专门靠手艺吃饭的手工业者。这种人被称作“居士”。这里的“居士”一词内涵相当宽泛,既包括各种工匠,也包括广大的农民阶级,以及专门从事贩卖贸易的工商业者。而这里的“首陀罗”,应该可以理解为那些没有土地,没有固定住处,也没有生活技能,靠出卖体力为生的自由职业者。正因为他们没有最原始或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因此他们才最终沦为最下贱的种族,从事着其他三个种族都不愿意做的工作。但从上面对各种族产生的过程来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佛陀对于梵天造人一说的彻底否定。

  

  按照佛陀的观点,在这个世间里,是先有释迦种族,然后有沙门之种,即出家的修道者。那么最早的沙门,当是从刹帝利种族分化出去的。紧接着,像婆罗门种族、居士种族以及首陀罗种族中,才有人开始发心出家修道。

  

  在佛陀看来,不论任何人,不论他的种姓出身是如何地高贵,只要他身行不善,口行不善以及意行不善,都会受到报应。那么这个报应是什么呢?就是受苦,就是堕入恶道。相反,如果他身口意三业都一切向善,即使他出身于最下贱的首陀罗种姓,都会获得好报,他们死后都会有一个绝好的去处。

  其次,佛陀认为,出家修道是不讲究任何种姓成份的。也就是说,如果好好修行,勤修七觉意(七菩提分),他都有机会证得阿罗汉的圣果。无论是刹帝利种族,还是首陀罗种族,都一视同仁,无有高下。用禅家的话来讲就是说,现实中的人往往有高下之分,但是佛性是没有高下的。你有佛性,我也有佛性;人有佛性,狗子也有佛性。

  

《漫说《长阿含》(卷二十二)十一、世记经·三中劫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