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佛陀對于“見不可見”的探究
在接下來的內容裏,佛陀重點探討了“見不可見”的相關內容——
一切世間所有的導師,並不能看見有人能得名聞利養如我如來、至真、等正覺的;諸世間的所有徒衆,並不能看見其名聞利養有如我的徒衆的。
什麼叫“見不可見”——如果從正面來說的話,應該說“見不可見”,也就是正在看,可看不見;心裏也很想看,但就是看不著。什麼叫做“見不可見”呢?就是說一切梵行都清淨具足,既完成自己的功行,又能成就他人的功行,這就叫做“見不可見”
郁頭藍子的“有見不見”——佛陀在初出家的時候,曾經跟隨兩位仙人學道,其中一位叫郁頭藍子。世尊在這裏就對周那以及在座的諸比丘們提起了當初隨郁頭藍子學道的一些情形。佛陀說,郁頭藍子曾在大衆這中,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叫“有見不見”。什麼叫做“見不見”呢?就像一把刀,我們可以見到刀,卻見不到刀刃是什麼樣子,因爲刀刃很鋒利,單憑我們的肉眼,是看不清楚究竟有多麼鋒利的。
佛陀的“見不見”——佛陀對于郁頭藍子這個譬喻的觀點是:他所引用的譬喻,是一種沒有什麼智慧的凡夫行爲。爲什麼這麼說呢?佛陀的觀點是,如果從正面來回答,就應當說:見不見。什麼叫做“見不見”呢?准確地回答是:“一切梵行清淨具足,宣示流布,就是不可見”。那些相續之法,乃是不具足而可得;不相續之法,乃具足而不可得。諸法中的梵行,就是酪酥中的醍醐味,它是五味當中最上之味。
佛陀所驗證過的境界——佛陀對在座的比丘們說了他所驗證的一些境界。這些境界分別是:
第一,四念處:就是身、受、心、法而觀想不淨、苦、無常、無我之修法;
第二,四神足:就是于欲定、精進定、意定、思惟定而說的四神通;
第叁,四意斷:即四精勤,未生、已生之惡,當滅,未生、已生之善,使其增長;
第四,四禅:修學禅定的四位,分別是初禅、二禅、叁禅、四禅;
第五,五根:指增長信、勤、念、定、慧的五根
第六,五力:以信勤念定慧的五力去舍滅障礙;
第七,七覺意:即七菩提分,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舍;
第八,八正道: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世尊對于爭訟所秉持的態度——佛陀談到這裏,就對比丘們語重心長地說:
比丘們!你們都應共爲和合,不可生起诤訟。你們都是在跟隨同一個導師學習佛法,接受教益,你們應該像水與乳那樣融爲一體,不分彼此。對于如來的正法,要當自熾然——以自己點燃自己,使自己徹亮光明,使自己以及衆生都要獲得安樂。在獲得安樂後,如果有比丘,在說法當中,曾經說了這樣的話:“某某人所說的話爲不正,義理也不正”。那麼作爲比丘,如果聽到了這樣的話,應該如何回答呢?
在這裏我們要特別注意,也是我們常常所犯的一些毛病或者習氣。當我們聽到別人帶有挑釁的言論時,往往就會忍不住站出來駁斥對方。或者說教外的一些人說了一些不利于教內的話,我們往往就會“傷害宗教感情”爲由而加以批駁。讓我們來看看我們偉大的佛陀如何對待(處理)類似的問題——
比丘們在聽到這樣的話語後,既不可以說“是”,也不可以說“不是”。那麼應該怎麼說好呢?佛陀教導我們應該這麼說:“怎麼啦?諸賢!我的語句是如是,你的語句也如是,我所說之義也如是,你所說之義也如是。到底哪個人的爲勝?哪個人的爲負呢?”假如那位比丘回答說:“我的語句如是,我所說的意義爲如是;你的語句也如是,你所說的意義也如是,你的語句也勝,你所說的意義也勝。”這時候,那位比丘說此語時,我們既不能否定,也不能肯定。應該怎麼做呢?佛陀說,應當要勸谏那位比丘,應當要呵,應當要止其說,應當共爲推求探討,心平氣和地共同研究論證,維護和合團結的大局,切不可以生起诤論。
如果我們在聽聞一位比丘說法時,聽衆中的比丘可能會對臺上比丘的說法內容持有不同的意見,如果說:“他所說的語句爲不正確,但總的意義是正確的。”那麼在這個時候,比丘既不可說爲是,也不可以說爲非,應當要對那位比丘說:“怎麼啦?比丘!我的語句如是,你的語句爲如是。到底什麼人的爲是,甚麼人的爲非呢?”如果那位比丘回答說:“我的語句爲如是,你的語句爲如是,你的語句爲勝。”那位比丘雖說此話,也不得言是,也不得言爲非,應當要勸谏那位比丘,應當要呵,應當要止他之言,應當要共同推求,如是的都共爲和合,不可以生诤訟,應當同爲一師之教受,同爲一水乳那樣的融和。對于如來的正法,應當要自熾燃,快得安樂。
接下來,佛陀對于“所說之語句爲正,其意義則不正”這種話的態度是:比丘聽後,不可以說爲是,也不可以說爲非,應當要對那位比丘說:“怎麼啦?比丘!我所說的意義爲如是,你所說的意義也如是。到底什麼人的爲是,甚麼人的爲非呢?”如果他回答說:“我所說的意義爲如是,你所說的意義爲如是,你所說的意義也爲勝。”那位比丘如果這樣說的話,聽後也不得說爲是,也不得說爲是非,應當要勸谏那位比丘,應當要呵,應當要止其所說的,應當共同推求。像如是的盡共和合,不可以生诤訟,同爲一師受,同爲一水乳之和融,對于如來的正法,應當要自熾然,快得安樂。
對于有的比丘說“你所說的語句爲正,意義也正確”這句話,佛陀的態度是:比丘聽後,不可以說爲非,應當要稱贊他而說:“你所說的爲是!你所言的爲是!”
佛陀對于十二部經的態度——佛教將一切經教分爲十二部類,它們爲一切經的根本聖典,也是一切經的典型。那麼對于這十二部經,佛陀的態度是怎樣的呢?應該要自身作證,應當要廣爲流布。
十二部經的內容:
第一,貫經——即契經,直說一貫的法義,所謂長行之文(散文體);
第二,祇夜經——即重頌,將長行之文,重新以偈頌而稱說的;
第叁,受記經——即授記,弟子們命終後所生的果報等因緣,可說是預記,後來所示的成佛之記也包括在內;
第四,偈經——就是偈頌,所謂孤起頌,不一定爲長行的才稱作頌;
第五,法句經——即感興偈,所謂自說,爲歡喜而頌出之偈;
第六,相應經——即如是語,所謂本事,爲弟子們宿世相應的本義的言教;
第七,本緣經——即佛之本生,爲佛陀自身的過去的因緣之說;
第八,天本經——即各種因緣,佛陀說法教化的本起因緣;
第九,廣經——即方廣,廣說教義,由淺入深,而講說佛教的真理;
第十,未曾有經——稱贊佛德的不可思議,說希有未曾有之法;
第十一,譬喻經——以譬喻爲說法教化時之用,使人容易了解真理之說;
第十二,大教經——即論議,回答所問的法義,經過佛陀加以詳細解釋之說。
佛陀進一步強調,對于上述這些經典,應當要善于受持,應當要稱量觀察、廣演分布。
(叁)佛陀的五欲四禅觀
佛陀的衣食住行觀——
佛陀的叁衣觀:他所規製之衣,不管是冢間之衣、長者之衣或者是貧賤之衣,這些衣,都足以障阻寒暑、蚊虻,足以遮身蔽體。
佛陀的飲食觀:他所規製之食,不管是乞食,或者是居士布施之食,此食乃可以自足的。或者是身的苦惱,或者衆患切已(身體的全身都痛楚),恐怕遂之而至于死亡,因此之故,而聽許這些食物的,爲知足而已。
佛陀的住所觀:他所規製的住處,或者在于樹下,或者在于露地,或者在于房內,或者在于樓閣上,或者在于窟內,或者在于種種的住處,此處都爲自足,爲障寒、暑、風雨、蚊虻而規製,下至(甚至)于閑靜懈息之處,都同樣之義。
佛陀的醫藥觀:他所規製之藥,不管是各種陳棄之藥,或者是酥油、蜜、黑石蜜等等,這些藥均爲是自足,如身體生起苦痛,衆患楚毒嚴重,恐怕會致于死亡,因此之故,聽許這些藥物。
佛陀的聲樂觀:或者有外道梵志來說這樣的話:“沙門釋子都以衆樂而自娛樂”。假如我們聽到了這樣的話,就這樣…
《漫說《長阿含》(卷十二)~B 佛陀對于“見不可見”的探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