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佛贊阿難
面對佛陀即將圓寂,各路比丘都陸續從四面八方連夜星馳趕來,他們都想在佛陀入滅之前,再次見上佛陀一面,以求聆聽佛陀最後的教導。弟子們面對佛陀,心裏都很難過。這些弟子們中最爲割舍不下佛陀的,我想還是侍者阿難。我在前面不止一次地說過,佛陀說法四十五年,阿難給佛陀當侍者就達二十五年。從血緣關系上講,阿難算是佛陀的堂弟,彼此隔的都很近;按出家關系上講,他們是師徒關系。而且,二十五年的時光不算短暫,他們師徒之間已經建立了深厚的情誼。他們之間的關系遠遠超出了普通的兄弟關系與師徒關系。他們甚至情同父子(阿難比佛陀可能要小二十多歲)。關于阿難事情,我們在後面的章節中將會進一步談到,這裏不再詳說。這裏需要指出的是,阿難的修行步伐比較緩慢,一直到佛滅度前,他還是一介凡夫,沒有開悟。這是件很糟糕的事情。所以經典是說他“在佛後立,撫床悲泣,不能自勝”。因爲一旦開悟,證得了羅漢果位,就把涅槃看作是件並不難過的事情。當然,我們也看到許多證得羅漢果位的人都表現很難過的樣子,這又是爲什麼呢?因爲他們並不是爲佛陀的滅度而難過,而是爲自己、爲衆生從此失去了一位佛法的倚靠而難過,爲世間從此失去明燈而難過。這個我們一定要明白,不能誤會諸位聖人。
阿難一邊哭泣,一邊叨念:“佛陀啊,您爲什麼這麼快就要入度呢?你這一走,讓我們如何是好呢?”阿難的擔心也不無道理。佛陀一滅度,弄不好就沒有人教導他了,他也很可能就從此流于生死,無法獲得解脫了。後來所發生的一些針對阿難的麻煩事情,也證實了阿難的擔心並非多余。
佛陀知道阿難在傷心落淚,但他還是故作不知地問:“阿難比丘現在哪裏?”佛陀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讓阿難上前說話。
在一旁的別的比丘就對佛陀說:“阿難正在一旁傷心呢。”
佛陀聽後,對阿難說:“阿難,你傷心什麼呢?你自從侍奉我以來,“身行有慈,無二無量”。你侍奉我的功德,難思難議。那些諸天、天魔、梵天、沙門以及婆羅門等供養我的功德,都不能與你的功德相比。只要你好好下功夫,離成道的日子也不遠啦!”
在這裏,我們就可以看出,佛陀真是了不起,他一眼就看穿了阿難的心思,而阿難所擔心的,也正是自己還沒有悟道的事情。佛陀的話,如滴滴甘露,點點滋潤在阿難的心田裏。佛陀爲了進一步顯示阿難的功德,就當著大衆的面,贊歎阿難說:
“諸位比丘!過去諸佛身邊的給侍弟子,都和我的侍者阿難一樣。不僅如此,未來諸佛身邊的侍者,都將跟阿難一樣。但是過去諸佛身邊的給侍弟子還是沒有辦法與阿難相比。爲什麼這麼說呢?過去諸佛的給侍弟子,有了事情,諸佛必須要講出來,他們才知道怎樣去做;而阿難呢?我只要擡眼看他一眼,他就能讀懂我的心思,他就知道我想這樣做,我想那樣做。”
從佛陀的這段話中,我們深切地領會到“舉目即知”的深刻內涵,也有力地佐證了我的推斷,那就是佛陀與阿難之間的關系已遠遠超出一般師徒關系。說實話,培養這樣一位得力的侍者很不容易,需要長時間的磨合才能達到。因此佛陀與阿難的關系,已經到了水乳交融、難以分割的地步了。佛陀不僅贊歎了阿難的這種功德,而且還號召大家都要向阿難學習。不僅如此,佛陀甚至還把阿難與轉輪聖王作了一番對比:
“轉輪聖王有四奇特末曾有法。何等四?聖王行時,舉國民庶皆來奉迎,見己歡喜,聞教亦喜,瞻仰亦喜,瞻仰威顔,無有厭足。轉輪聖王若住、若坐,及與臥時,國內臣民盡來王所,見王歡喜,聞教亦喜,瞻仰威顔,無有厭足,是爲轉輪聖王四奇特法。”
佛陀的意思非常清楚,就是阿難和轉輪聖王一樣,也具有四種奇特之法。阿難即使默不作聲地到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當中去,大家對他都很歡喜,都喜歡聽他講法,都歡喜他的儀容,對他從不感到厭煩。從這段經文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出,阿難在佛陀滅度之前,是位活躍份子,而且很討大家的喜歡,無論是出家在家,無論是男是女,對他都很是友好,很是歡迎。根據經典的記載,阿難長相不錯,“生來容姿端正,面如淨滿月,眼如青蓮華,其身光淨如明鏡”,是個帥小夥。他因爲長得很帥,也遇到了一些感情上的煩惱,比如說不少婦女都變著法兒誘惑他,有一次還差點上了人家的賊船。這些與本文主題無甚關聯,就此不展開說了。
(叁)阿難問佛叁事
既然佛陀在公衆場合盛贊阿難的功德,趁著佛陀此時精神還好,因此阿難就請教佛陀叁件事。這叁件事是佛教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第一件事,阿難對世尊禀告說:“世尊,現在那些由四方而來的沙門們,他們都是耆舊多智,明解經律,都是些德清高行之衆。現在他們都在這裏,都來朝觐您,我也可以借機當面向他們請教一些問題。如果世尊您滅度以後,他們就再也無法面對面地瞻禮您了。這時候,應該怎麼辦?”
阿難所提的第一個問題,比較具有針對性。佛陀在世的時候,我們大夥都千方百計地以求當面瞻禮佛陀,佛陀一旦滅度了,我們大家應該到哪裏去瞻禮呢?佛陀的回答便很好地解決了這個難題。佛陀對阿難說,這件事你放心,不要牽挂。有四個地方,作爲佛子的應該“憶念不忘,生戀慕心”。哪四個地方呢?第一是佛的誕生處。佛的誕生處是哪兒呢?也就是當年摩耶夫人生下悉達多太子的藍毗尼園,就是位于今天的尼泊爾魯潘德希縣境內,位置在印度的西南方向,距加德滿都大約280公裏;第二個地方是佛陀初成道處,也就是摩揭陀國菩提伽耶的尼連禅河畔,畢波羅樹下,這個地方就位于現在的印度比哈爾省境內;第叁個地方就是佛初轉*輪處,就是鹿野苑,位于印度北方邦瓦拉那西以北約10公裏處;第四個地方即是佛陀涅槃之地,即是拘屍那城外的娑羅樹林,位于印度北部哥拉浦東邊52公裏處。這四個地方,被稱爲四大佛教聖地,朝觐它們禮拜他們,將是許多出家比丘與居家信衆一生中頗值自豪與榮耀的壯舉。對此佛陀說:“各詣其處,遊行禮敬諸塔寺已,死皆生天,除得道者”。
在這裏,佛陀講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有關新要求出家者有關試住期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由來,可能是緣于須跋的出家請求。當時佛陀告訴須達說要出家可以,但要在僧團內先觀察四個月,待各方面都符合條件後,再予以剃除須發。但是佛陀在臨滅度前,改變了這一慣例。他說,無論是原來是信奉的居家衆,還是原來信仰他教的外道衆,只要他們願意出家,就可以爲他們剃度,並給他們授具足戒,不要再試住四個月了。爲什麼要這樣呢?因爲佛陀相信,只要發心出家,即使原先對佛教沒有好感沒有生起信仰,但隨著他們了解佛法的逐步深入,他們就一定會放棄固有的成見,從而對佛法産生很深的信念。
阿難請教佛陀的第二個問題是有關不聽話的比丘應該如何處置的問題。阿難是這麼說的:“闡怒比丘虜扈自用,佛滅度後,當如之何?”
這個闡怒是誰呢?“闡怒”是巴利文Channa的音譯,而根據梵文,一般譯作車匿(Chandaka)。說起這個車匿,讀過佛陀傳記的人一般都比較熟知。他原來是淨飯王的仆役,悉達多太子想當年逾城出家時,是他太子的車夫,一直護送太子出城,應該說對太子成就道業,是有功德的。釋尊成道後,車匿就隨佛陀出家。他是他這個人有很多毛病,當然除了貢高我慢之外,最大的毛病就是惡口,也就是張口就罵人,因此被稱爲“惡口車匿”。車匿的這種毛病,雖然被佛陀喝斥過幾次,但仍是積習難改。因爲佛陀在世,車匿有所顧忌,不敢亂來。一旦佛陀滅度了,車匿若變本加厲地惡口罵人,我們該怎麼辦呢?
佛陀對這個問題的答複是:“我滅度後,若彼闡怒不順威儀,不受教誡,汝等當共行梵檀罰,敕諸比丘不得與語,亦勿往返教授從事。”
佛陀在回答阿難這個提問的的關鍵詞,是“梵檀罰”。什麼叫梵檀呢?就是默擯,用現在的話講,就是發動大家,不要跟他說話,都不理他,也不要給他安排任何事情讓他做,一切任由他瞎搞。我覺得佛陀用這兩個字,具有超高的智慧,真是非常了不起。把“默擯”二字拆開來,“默”就是沈默,不說話;“擯”就是排斥、隔離。二字組合起來,就是“沈默的排斥”,這裏面有著很大的學問啊!你再怎麼折騰,大家都不理你,你自然無處立足。就好像一個小孩子無理取鬧,提些沒有道理的非份要求,當家長的自然不會給他。于是小孩子就又哭又鬧。此時,如果大人們去安撫他,勸導他,弄不好他會變本加厲地哭鬧。如果此時大家都不理他,讓他去哭鬧好了,他哭鬧了一會兒,覺得沒趣,自然也就老實了。不要說在僧團裏,就是在社會上任何一個機關、團體、企業裏,如果一個人一旦被大家孤立了,沒有一個人願意理他,沒有一個人願意跟他說一句話,那麼你想後果會是什麼?弄到最後,他不跳樓不跳海也就是萬幸了。所以“默擯”這一招確實厲害,車匿自從佛陀滅度以後,就受到了默擯法的懲治。他從…
《漫說《長阿含》(卷四)~B 佛贊阿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